创新形式 培育品牌 体育产业 蓬勃发展

2014-02-20 08:16: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2013年全市体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幸福临汾、体育先行”要求,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整体推进和抓基层、打基础、上台阶、求突破的工作思路,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

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整体推进,群众体育凸显新亮点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一是建组织。市老体协、市武术协会进行了换届,成立了山西省摩托车协会临汾分会。二是强队伍。共培训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04人,申报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9名、国家级13名。截至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共有在册人员4910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0人、国家一级160人、国家二级1200人、国家三级3500人。三是抓活动。充分利用全民健身日、法定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农闲季节,以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就近就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抓手,组织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全民健身活动与竞赛300余场次。四是创品牌。在特色和亮点上下功夫,挖掘潜力,打造了具有临汾特色的门球、健美操、杨式太极拳、麒麟鞭、洪洞通背拳、围棋、自行车、锣鼓、学校体育、农民体育健身等全民健身品牌10个。

二、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求突破,实现竞技体育新突破一是全运会上实现突破。我市有6名队员进入决赛,代表山西省参加第十二届全运会。

在全运会上柔道运动员张雯、薛源,武术套路运动员王武剑等6名运动员杀进资格赛,女子柔道运动员张雯经过奋力拼搏获得第五名,为全市争得了荣誉。二是在全国各类比赛中成绩突出。参加省级以上比赛,我市共获得团体第一名1个、团体第二名1个、团体第三名2个,个人金牌1枚、第一名5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1个。三是省十四运资格赛获佳绩。参加省运会青少年组比赛15个大项共获得了19枚金牌、30枚银牌、39枚铜牌,352名运动员进入省十四运会决赛资格。四是市体育运动学校建设逐步完善。圆满完成“管理星级评估”、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评审工作。成功承办了山西省第十四届省运会拳击比赛。共审批国家二级运动员139名、国家二级裁判员590名。

三、创新形式、更新观念、培育品牌、实现体育产业新发展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具有临汾特色的体育产业品牌。一是积极培育十大体育产业园区(基地)。二是体育彩票销售实现历史性突破。三是规范体育经营。针对游泳场馆、滑雪场等高危性经营场所,制定并下发了规范性文件。

四、城乡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实现体育设施建设新跨越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和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要求,狠抓全市体育设施建设,夯实全民健身基础。一是积极推进市奥体中心体育场项目建设。完成了环评、建设用地预审、节能、可研等前期工作,完成投资378.8433万元,使此项目立项落地。二是市县两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有了跨越式发展。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145万元对市体育场实施了维修改造。临汾职业技术学院投资4000余万元和市体育局联合新建的市射击、飞碟和游泳馆已完成主体,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器材的安装。改造4块门球场铺设了人工草皮。积极鼓励社会、个人投资兴建体育场馆设施。市星辰俱乐部、临汾市新能量体育健身有限公司、滨河公园、襄汾东岭滑雪场等由社会和个人投资兴建体育活动场地,目前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全市有10个县(市、区)新建和规划体育场馆设施。曲沃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洪洞县体育场、乡宁县体育馆、蒲县体育馆等已投入使用,隰县、安泽县、浮山县 奥体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侯马、古县、尧都区体育场馆前期各项手续已办理完毕。全市乡镇文体广场实施全覆盖取得新进展。已有35%的乡镇体育健身工程竣工。三是积极做好申报工作。申报国家级生态体育公园1个、县级体育场项目5个、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个,命名资助全民健身活动中心2个,社区多功能体育场3个。

五、强建设、转作风,开创机关工作新局面一是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制定了实施方案,严格控制各项会议、接待、公车使用等。二是扎实开展“夯实基础管理、落实工作责任”集中教育整顿活动。重点查找和解决了影响体育系统基层基础安全稳定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的突出问题。三是抓党建,促发展。加强班子和基层组织建设,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0人,新发展了2名党员。对2个先进党组织和8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严格按照程序和规定对局机关和新成立的市射击射箭运动训练中心进行了干部调整配备。四是积极推进效能建设,优化体育事业发展环境。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把党风廉政建设列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走进“9·30”行评热线节目直播间,向社会郑重做出承诺,并及时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将单位的重大事项、重要决策上网公示,使党内监督实现了电子化。

本报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