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公厕是我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书法家用笔墨在洁白的纸上,描绘精神美的艺术,而公厕管理员则用拖把,绘制公厕的整洁。为什么要把书法与公厕,书法家与公厕管理员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在我市环卫局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就有这样一位酷爱书法的老环卫人。
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名叫张希晋,在贡院东街的公厕已坚守了5年。老人每天的任务有两个,第一就是做好本职工作,管理好公厕,为市民提供一个整洁的如厕环境;第二个任务就是练习毛笔字,这也是他最大的爱好。
1945年,张希晋出生于翼城县王庄乡新村,他对于书法的喜爱是受父亲的影响。“我的父亲是村里的老干部,也是一位喜爱书法的文人,写有一手好字,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也喜爱上了毛笔字。”张希晋说,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对书法的热爱从未停止过,在学校、在家里,甚至是在玩耍中,都不忘就地取材,勤练书法。当时,学校开设有书法课,每次书法课时他都写得非常认真,加上日常练习、父亲的点拨,张希晋的毛笔字进步非常快,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的字已得到十里八村乡亲们的认可。
中学毕业后,张希晋担任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加之他写有一手好字,理所当然地负责起了村里的板报制作、书写标语的任务。由于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自己喜欢的书法,他每天都乐在其中。1995年,为了生计,张希晋选择了“下海”。他办过养殖场,开过铁厂,也当过装卸工,吃了不少苦,也尝尽人生百味,但却从未放弃钟爱的书法。
由于孩子在临汾工作,2004年张希晋来到临汾,成为一名环卫工人。他出色的工作表现多次得到局领导的表扬,并两次获得“先进个人”模范称号。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他一直苦练硬笔书法。“我们的工作是倒班制,这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钻研和领悟书法。我现在每天都要写上千个字,临摹百家,博采众家之长,真正感受到了学无止境。”张希晋说。
军人的枪,文人的笔。张希晋告诉记者,他已用坏近千支毛笔。虽然工资不高,但他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很大一部分都投资在笔墨纸砚上。如今张希晋不仅成了环卫系统的名人,在我市书法界也小有名气,写出了不少广为称道的书法作品。书法爱好者评价他的书法动如行云流水,静若龙蛇交枕,笔锋之遒劲、笔韵之丰足,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各类大展、大赛中入选、获奖,其中,在纪念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六十五周年第二届全国大赛中荣获金奖,在岳阳楼全国书法大赛中获金奖等奖项。
多年来,张希晋积极奔走在书法的道路上,为我市书法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并成为了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理事、山西书法协会会员、临汾市老年书法协会会员、颉苑书画院研究员、临汾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我要把这份文化瑰宝传承下去。”这是张希晋的心愿,为了传承这一文化瑰宝,他办了一个书法班,在寒暑假的时候就教孩子们学习书法,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孙子。“我常常告诉孩子们,写书法不仅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品德也很重要,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受人尊重。”张希晋有一个想法,他准备做一辆文化车,将它开到百姓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看到环卫工人的精神。(记者 田志华 实习生 刁慧慧)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组团”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