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中东风暖,西京街头花迎春。3月23日,临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樊清平等利用周末专程赶赴西安,拜访本报第一任总编辑阮迪民,这是一次有特殊意义的“探亲”之行。
汽车在古城中穿行,来到陕西省委党校,找到了在这里离休的阮迪民老人的寓所。看到我们的到来,阮老十分高兴,亲切地拉着我们的手在沙发上落座。
阮迪民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晋绥日报》老报人,《临汾日报》创始人,担任过新华社甘肃分社社长,甘肃日报社长、总编,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陕西省委党校校长,陕西省顾委常委;是临汾报人最亲的人。
今年99岁的阮迪民目光炯炯,精神矍铄,看到报社带给他的参加临汾日报60周年活动的纪念册,十分高兴,爱不释手,反复翻阅,连连称赞:“太宝贵了!”他指着河西伍默村民房的报社当年旧址和现在报业新闻大楼的照片感慨地说“变化太大了!”看到影集中一幅幅珍贵的照片,阮老激动不已,六十多年来的经历浮上心头,三到临汾的往事历历在目……“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1937年的临汾,是抗日烽火炽烈燃烧的前线。中共中央北方局由太原移驻临汾,领导华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八路军的总部也在这里,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我党高级将领都来到这里,这里还聚集了一大批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丁玲、萧军、萧红、艾青、端木蕻良、魏巍以及王洛宾……在战地服务团中为抗战鼓与呼。
阮老(左三)和临汾报人在一起
著名作家杨朔在《昨日的临汾》中写到:“车夫对我说,他们村里赶打了一百五十把大刀,准备砍鬼子的脑袋!——他说得那样自信,每个字都像一块铁,有着极大的力量。”让我们再读一下丁玲的《临汾,伟大的城啊》:“红旗在汾河上飘扬,船夫浸在冰凉的泥浆里喊着船工号子,吆啊嘿啊啊嗨……”“一二九师的队伍开上前方,我们想一道去打敌人。临汾,伟大的城啊!”1937年的临汾,是一座伟大的城!阮迪民的1937,也在这座伟大的城中。
这里,有一座让全国的青年所向往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学。这座由共产党领导的按抗大的模式创办的民族革命大学,成为培养抗日骨干的摇篮。出生在浙江的阮迪民也怀着抗日救国的志向千里奔波,北渡黄河,来到了临汾这座伟大的城市,成为民族革命大学这个革命大熔炉的一员,为抗日救亡而宣传鼓动,为保卫祖国而奋力呐喊。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晋绥公署政治部,他在乡宁,在吉县,在黄河两岸,为抗日而战。1938年4月,他加入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被中组部调回延安又被派到晋西北创办《抗战日报》,成为我党新闻战线的骨干。
八年抗战,艰苦卓绝,赶跑了日本鬼子,我们的《抗战日报》改为《晋绥日报》,阮迪民成为负责地方新闻的主编。又踏上了为全中国的解放而战的新征程。他和他的战友们,以卓越的努力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受到了党中央的赞扬。
《晋绥日报》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机关报,也是孕育《临汾人民报》的摇篮,因为,阮迪民等一大批晋绥日报的中坚后来都成为创办《临汾人民报》的骨干。
“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1948的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解放战争大踏步的进军,新中国露出了灿烂的曙光。
这一年的4月,毛主席在兴县蔡家崖发表了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主席的话鼓舞了《晋绥日报》的编辑记者,鼓舞了阮迪民等一批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此时,临汾攻坚战的号角在晋南大地响起,受中共中央西北局晋绥分局委派,阮迪民冒着战争的硝烟,风尘仆仆来到临汾前线,为创办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南工委的机关报打前站。在汾河西岸,他们开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这时,我军攻克临汾,新华社晋绥分社社长郁文带领二十多名同志也赶到临汾,办报的力量更强了。他们夜以继日的紧张筹备,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伍默村办起了印刷厂,在金殿镇办起了造纸厂,建起了电台。1948年9月10日,《临汾日报》的前身,《临汾人民报》诞生了!当时,临汾是山西解放了的最大城市,是按照城市党报的要求创办的。为此中共中央宣传部专门做出指示:要为工人农民服务,要替人民办报,“要教育工人农民和我们的干部如何做国家政权的领导者”——这是1948年的秋天,我们的党已经在为新中国的建立做舆论准备了,《临汾人民报》承担了这如此重要的使命!在汾河岸边有个不大的伍默村,在伍默村中有一所不大的四合院,在这个简陋的农宅中,阮迪民和他的战友们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迎来了一个个朝霞满天的黎明。用嵌在古城墙上的弹片熔铸字盘,将冲锋陷阵的呐喊化作印刷机的轰鸣;书写胜利的捷报,用战友的鲜血套红,传达党中央的声音,用铅字播洒革命的火种。《临汾人民报》在光明与黑暗的决战中孕育,《临汾人民报》在共和国的黎明中催生!这时,人民解放军正在大跨步的前进,为了充实和扩大新闻队伍、培养无产阶级的新闻专业人才,给新解放区接管新闻单位做好准备,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临汾人民报》在1948年12月开办了新闻训练班,从各县市委抽调来的同志,从社会上招收的进步青年汇集在伍默村。
开学典礼上,阮迪民总编告诉学员们,新闻工作是我们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认识报纸的重要作用。我们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第二要掌握政策;三要学好理论,才能做好报纸工作。
两期训练班下来,培养了新闻骨干百余人,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在郁文和阮迪民的带领下,他们南下西进,成为陕西、四川、重庆、云南、甘肃、新疆等地党报的创办者和骨干力量。他们从临汾走向北京、走向全中国,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1949年春天,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长张稼夫将阮迪民调回延安,在西安解放后,又被派往西安,创办了《群众日报》西安版。随后,马不停蹄跟随彭德怀的队伍西进甘肃,打下兰州后,他又担当了新华社甘肃分社社长,甘肃日报社长、总编,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后来又担当了陕西省委党校校长,陕西省顾委常委。
一路奔波一路征尘。
这就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近百年的革命生涯。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2008年的金秋时节,他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敬爱的老总编阮迪民:值此《临汾日报》创刊六十周年之际,我们临汾日报全体报人向您致以崇高的敬礼!六十年前,你们从宝塔山下走来,怀揣毛泽东同志《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风尘仆仆来到晋南,在临汾攻坚战的胜利凯歌中,敲响了《临汾人民报》的晨钟。岁月流金,薪火传承,六十年后的今天,新一代临汾报人正在开拓《临汾日报》新的征程!1948年9月10日,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个辉煌的日子,在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这个日子,也更加思念为临汾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老领导,在此,向你们致以真挚的问候!我们决心在老一辈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鼓舞下,把新时代的《临汾日报》办得更好!”看到这封信,阮老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到临汾去!”九旬老人顿时精神百倍。
9月10日,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临汾市庆祝临汾日报创刊六十周年大会”隆重举行。阮老出现在主席台上。在热烈的掌声中发表即席演讲:“今天,是我们《临汾日报》诞生60周年纪念日。”宏 亮的声音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我今年九十有三了,”全场上一片掌声、一片惊叹!“作为本报始创者之一和第一任总编,还能回来和同志们一道,参加盛大的庆典大会,感到特别特别地高兴!我想借这个机会,向报社的全体同志表示诚挚的祝贺,祝贺我们的报社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兴旺发达!祝贺我们的报纸,在新的历史时期办得更好!”全场响起一片热烈掌声。人们纷纷拥向前去和他握手、合影,不少老报人激动地围在他周围,共叙当年的战友情。
“看看当年办报的地方。”这是阮老的愿望,也是报社领导的愿望。我们陪同老总编阮迪民一同去寻找我们《临汾日报》的发祥地。
“记得是在金殿,记得是在伍默村。”在泥泞的小巷中前行。
阮老辨认着村容村貌:“当年是有这样一条路,很长”。樊清平社长领着阮老顺着墙根寻过去,找到一处旧宅的大门。
“像,是这里!”阮老顿时来了精神,快步走进院中,“是这个院子!是!”阮老特别高兴,“我们就住在正房,我在东屋,郁文在西屋!”阮老终于找到了当年的故居。这时樊清平社长忙托乡亲们找来房东。房东一边开锁,一边念叨,“这就是原来老报社的房子!”阮老高高兴兴走进了堂屋,经向东厢房走去。“啊,还是老样子,土炕还在!”阮老高兴地坐上土炕说,这是我当年住的地方!”这时乡亲们都围了过来,一位老人回忆到,他父亲给报社磨过面呢。乡亲们说,当年村里一位姑娘嫁了报社的人,后来南下到了四川,前几年也回来过呢!阮迪民老人十分高兴,说:“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是我们办报的源泉!”他拉着乡亲们的手一起合影,在历尽沧桑六十载的故居前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时光荏苒,一晃六年过去了。报社将记录他在临汾活动的照片汇集成册,此行专门送给阮老。抚今追昔,世事沧桑。多少事可以忘怀,但他与《临汾日报》的深情厚谊永远隔不断,临汾报人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第一任老总编,我们的亲人!再次看望阮迪民,是临汾报人已久的心愿,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更好地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传统,把党报办得更好,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聆听阮老讲述毛泽东同志当年《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精神和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让我们深受教益。
阮老热情的邀请樊清平社长一起欣赏老报人纪希晨为他书写的贺寿诗词,他指着条幅念到:“清凉山,吕梁山,风雨沧桑献肝胆。
延水潺,黄河湍,岁月峥嵘笔益繁。
创报刊,文篇篇,彩墨深情表寸丹。
登讲坛,燃火焰,引导青年放眼宽……”“延安、临汾,都写到了。”阮老笑着说。这是97岁时老战友对他的褒扬,也是他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
我们笑说,看看您的办公室,他笑道“什么办公,不办公啦,是书房。”书房里十分整洁,一排书柜装满了各种图书,临窗书桌上摆着眼镜和放大镜。阮老的子女说他每天要在书桌前坐四五个小时,看书看报看视频纪录片,仍然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
阮老一辈子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孩子们说,父亲最大的特点是乐观,浑身洋溢着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他的生活很有规律,井井有条,闲暇养花种草,还要出去活动。他近年还多次回到浙江老家看望乡亲,今年还想去,他拍拍腿说,“就是怕走不动啦!”阮老的健康让我们欣慰;阮老的精神让我们为之感动。
樊清平(右)代表《临汾日报》向阮老送上祝福的花篮。
接过樊清平社长赠送的花篮,阮老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合影。樊清平社长向他汇报了报社的发展情况,并祝福他健康长寿。樊清平社长说“临汾到西安的高铁七一就通了,欢迎您再次到临汾来。”追忆着昨日创业的艰辛,赞叹着《临汾日报》今日的辉煌,他勉励我们要“反映时代脉搏,谱写人民之声”,衷心祝愿我们的报社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取得新的成效,祝愿我们的报纸,在新的历史时期办得更好!高山仰止,劲松长青。让我们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足迹,“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第二十四届洪洞大槐树文化节隆重开幕
下一篇: 曲沃举办“百姓舞台”首届农民广场舞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