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听说过燧人氏钻木取火,却未听说过火镰子,更未见过这个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清末民国时的旧物火镰子。近日,喜爱收藏民俗旧物的赵延武师傅收藏到一把清末民国时期的旧物火镰子,根据造型及特点,赵师傅推断这一旧物应为清末。
赵师傅收藏的这把火镰子颇为奇特,做工也非常精巧,虽然已经经历了100年左右,但仍然保存完好,没有丝毫损坏。
这把火镰子略呈长方形,长约7厘米,宽约4厘米。火镰子主要由牛皮和铁钢条组成,牛皮有三层,中间似小袋子,可以装打火用的材料,贴条呈扇形,细而长,连接牛皮和铁钢条的是铜铆钉。赵师傅收藏的铁镰子上11个铜铆钉,9个为固定牛皮与铁条所用,钉得细致而均匀,剩余的两个一大一小,具有装饰作用。牛皮内还保存有尚未用完的棉花,赵师傅将其唤作火绒。
赵延武师傅对民俗颇有研究,他介绍,火镰子是清末民国时期颇为流行的一种打火工具。打火时需要三种材料,一种是火镰子,一种是燧石,一种是火绒。燧石是一种色黑质硬的石头,火绒是用棉花套子、硝和红薯叶等糅合晒干做成的。打火时,用火镰子打磨燧石产生火星,火星溅到火绒产生火花,用嘴吹就可产生火苗,供人们取火用。建国初期一些偏远地方还使用火镰子,现在已经成为收藏品,由于物件较小,在古玩市场并不多见。
据赵延武介绍,火柴曾经一度叫“洋火”,是通过外国引进的,随着“洋火”渐行渐远,打火机成为取火的主潮流,而火镰子因为繁琐、使用不方便等原因,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火镰子具有很大的纪念和收藏意义,能让人们从中了解历史,了解一个时代,了解取火工具的演变和发展。(张春茂)
责任编辑:王伟
上一篇: 剪纸培训班 传承剪纸艺术
下一篇: 悬泉景区飞瀑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