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初夏的古县三合镇胡洼村,阳光明媚。在村民范振忠的白牡丹地里,大片的白牡丹花竞相开放,蜂飞蝶舞,花香袭人,一片片白色的牡丹花在绿叶的衬托下,美不胜收……范振忠站在地头高兴地说:“这些白牡丹是我们家的‘聚宝盆’。每年只要让白牡丹正常生长,就能够有一笔不菲的收入。”
“过去,我们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耕种模式,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后来引进核桃种植产业,才改变了村里单一的农业结构。”范振忠说,为了增加收入,依托牡丹景区旅游资源,2015年引进了白牡丹种植,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了一笔收入。
“白牡丹为多年生灌木,耐寒、耐贫瘠,适宜荒山绿化造林、林下种植,栽植后第二年开始结籽,5年后进入了盛产期,50年可以不换茬,耕作成本低。我种植了70亩地,每年收获的牡丹花籽都会有客商上门收购,每公斤在13元左右,经济效益不错。”当说起白牡丹的用途时,范振忠如数家珍:“白牡丹花可观赏,籽能榨油,花瓣和花蕊可做茶,精油可做化妆品,根又可入药,可谓全身都是宝,种一次可享受50年的收益。”
敢为人先,带头发展。“当初了解这个项目后,我就觉得能干,即依托本地牡丹景区的名气,还有专门的公司进行收购,根本不愁赚不了钱。”范振忠高兴地说,他刚种植白牡丹时,由于缺少资金,向古县农商银行石壁支行申请了30万元贷款。他感慨地说:“多亏了石壁支行的支持,要不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大的规模。”在范振忠的示范带领下,村里共有40余户村民种植了白牡丹。
“我们这里有这么好的资源优势,就运用科学的技术和发展理念,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让我们这里的人腰包更鼓一些,日子过得更好一些。”范振忠深有感触地说。
“看,路两边的白牡丹都是我家的,站在高处望去,白色的花海让人陶醉,走进我们村的人仿佛置身于花海,让人的心情也舒畅起来。”范振忠高兴地说,很多人路过他们村时,都会停下车驻足在这里拍照留念。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白牡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种植,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不仅有益于本地的旅游业,还带动了村民就业,让当地村民不离乡、不离土地就能增收致富。”望着眼前的一片花海,范振忠高兴地说。
“以前农闲时经常外出打零活补贴家用,自从种上白牡丹后,收入提高了不少,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日子有了盼头。” 村民董全中笑着说,他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在了解白牡丹的价值后,便积极加入白牡丹种植队伍,过上了好日子。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种植白牡丹的行列。
“今年早早的就有公司来到我家商谈收购价格,5000朵白牡丹花卖了10000元。有一部分白牡丹在还没有开花的时候,就已经被收购,而且我还不用到地里劳动,种植白牡丹这条路子没有选错。”范振忠指着白牡丹高兴地说。
“我现在不仅仅只依靠白牡丹收入,地里没活的时候还开着拖拉机给周边的农户耕地,干一亩地的活还有40元的收入。”范振忠高兴地说,他家牡丹已经步入正轨,没有多少活了,于是他就开着拖拉机在外边干一些临时活,增加收入。他说:“现在就等牡丹结籽的时候再忙一阵子,多一笔收益!”
记者 刘文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