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浮山县槐埝乡南西坡村一处房子旁边的空地上,身材瘦小的男主人正忙着平整地面,干得热火朝天,不一会汗水就从额头滴落。这个忙碌的人叫卫家杰,是南西坡村的养牛大户,在村里说起卫家杰父子养牛的事,大家伙都竖起大拇指,纷纷称赞他们父子俩不仅吃得了苦,而且养牛技术和眼光独到。
鼓起干劲再出发
曾经,卫家杰一家的生活虽不富裕,但也算幸福。“我年轻的时候做过木材生意,有自己的加工设备,客源也不少,生意上的收入还算可以。后来,木材行业发展受大环境影响,生意不断下滑,加之2009年我开三轮车发生了严重的事故,妻子当场身亡,我也受了伤,那段时间感觉生活糟糕透了。”经此打击,卫家杰一度陷入困境,生活难以为继,整个人精神都恍恍惚惚的。
2016年,卫家杰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看着家里贫困的状况,卫家杰思绪万千,下定决心誓要把贫困的“帽子”给摘掉。该怎样脱贫呢?木材生意无法继续,必须有所突破,看着身边有人搞养殖,卫家杰决定也试试水。这次,他决心好好学习养殖技术,通过养牛实现自己的“脱贫梦”。
父子同心养殖旺
2018年,卫家杰向亲戚借了点钱,再加上自己的积蓄,开始修牛圈、买牛犊,并四处向养殖大户们学习养牛知识,每天忙得团团转。“可毕竟是隔行如隔山,还得技术过硬。”为了能把牛养好,他打算向父亲“求援”。“儿子被评定为贫困户我也很痛心,知道他要养牛,我就觉得自己一定能帮他,我有近40年的养牛经验,肯定能养好牛。”70岁的卫传刚曾是村里生产队的饲养员,他不仅有技术,还有对养殖行业的了解。
有了父亲卫传刚的加入,卫家杰的养殖业“如虎添翼”。很快第一批4头母牛进场,卫家杰更忙了,每天需要准备饲料,清理圈舍牛粪,打理地里的玉米,还要向父亲学习繁殖的技术,虽然忙碌,但卫传刚看到儿子的变化,心中很是欣慰。
“刚开始我心里也没底,看着他一个人不怕苦不怕累,忙前忙后,我相信他能把这事干成,就下定决心帮他了。”卫传刚说,他们最开始的想法就是,小本能盈大利,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能走得稳固,就是用小的投资一步步打好基础,再慢慢扩大规模。
就这样,经过父子俩的辛苦操持,再加上市场价格的向好,父子俩的养殖事业形势大好。“你看人家父子俩真能干,不到两年时间就从4头牛发展到了20多头牛。”“一个管技术,一个搞销售,这班子搭得好!”……村民的称赞让父子俩有了更多的想法,那就是要稳定发展,继续扩大规模。
金融扶贫添动力
可是新的问题又摆在了父子俩面前,每次把牛卖出去确实能挣到钱,可是赚来的钱紧接着又得用来买新一茬的小牛,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翻修牛圈扩大规模,想到这个问题,父子俩心里很是着急。没过多久,事情就出现了转机。政府有扶贫政策,贫困户可以申请小额扶贫贷款,而且政府还给补贴利息。听到这个消息,父子俩高兴坏了。卫家杰马上到浮山农商银行填了表、办了手续,成功申请到了5万元的贷款。贷款一下来,父子俩热火朝天地新修牛圈,加购牛犊,干劲满满,卫家杰终于在2020年脱了贫。
现在,父子俩分工明确,父亲卫传刚负责养牛的技术管理,儿子卫家杰则负责清理圈里的牛粪,父子两人各司其职,把养牛事业打理得有条不紊。“还真是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不但贷款帮我们补贴利息,还免费组织我们进行养殖培训,看来儿子这条路真是选对了。”卫传刚深有感触地说道。
经过父子俩的勤劳苦干,他们已经成功脱贫,接下来父子俩还要朝着致富的目标大步迈进,而浮山农商银行的金融力量也在为他们护航。“小杨,下一步我们还想再扩大规模,到时候能不能支持我们呢?”“没问题,你们的发展就是我们最牵挂的事情。”浮山农商银行槐埝支行客户经理杨志雷的回答让卫家杰父子心中充满希望。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