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驱车沿着浮山县寨圪塔乡的山交河一路向东北方向驶去,绿意葱茏扑面而来,满眼尽是盛夏美景。到达紧挨河岸边的土岭村,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海红正指挥工人将新鲜的连翘倒入蒸笼,锅底火苗蹿起,白色蒸汽袅袅升腾。
“这是今年的第一锅,原料都是从村民手里收购回来的。”李海红说,经过蒸煮后,再进行烘干,这样加工后的价格要比鲜连翘高出好几倍。
在位于浮山县东部山区的寨圪塔乡,山交河贯穿全乡,境内有着茂密的森林和连翘、柴胡、血参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这儿的人每年农闲时都会上山采连翘,这是多少年来形成的传统。但是以前由于观念陈旧,而且药材的价格也一般,所以很多人是不分时节,不分药材成长的药性好坏而一味地采摘,没有利用好野生连翘的价值。”说起当地的野生连翘,李海红滔滔不绝。这是因为,他不仅是土岭村的村干部,还是一位有着十几年工作经验的村医。
“我的本职工作是医生,以前在村里给老百姓看病,也经常自己上山去采药材,为的是用来配中药,后来村里的年轻人都纷纷外出打工,人少了,我的工作也清闲了,而且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李海红回忆,2005年,村里选举时,他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同时兼任村卫生室医生。
当上了村干部,李海红开始思考如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以医生的职业敏感性,他觉得可以在药材上找到突破。“那时候对于药材加工,人们还没有认同感,觉得加工前后的价格差距不大,所以更倾向于现采,然后卖给收购商,因此一直没有尝试进行加工。”李海红一边干好村中的日常工作,一边观察着药材的市场变化。
随着中医逐渐被重视,李海红心中的想法也在不断成熟。“因为来村里收购连翘的商贩越来越多,村民们争先恐后地上山采摘,但是因为不符合人家的标准,所以价格一直上不去。我了解到,只有进行加工,才能卖出好价钱。但是我们没有大型的深加工企业,只能先从小作坊开始,这样不仅能让村民挣到钱,而且还能更好地实现连翘的真正价值。”在暂时无法动员村民的时候,李海红自己率先架起了炉子,走上了摸索加工连翘的道路。
最开始,李海红采用了“土办法”,只是简单将连翘放入锅中煮,然后再铺开晾晒,但因为天气情况,这个办法导致一部分连翘没有晒干就坏掉。“后来我带着从村民那儿收的连翘,到其他地方加工,看着经过机器加工后产出干度适中的连翘。我下定决心,要在我们村搞这种专业的加工。”李海红说,理想让人很激动,现实却困难重重,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难题。虽然自己有一些积蓄,但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2019年,咱浮山农商银行寨圪塔支行了解到我的想法,主动找我沟通。在进行信息审核后,为我发放了5万元贷款,他们的这项服务来得很及时,让我能够放心大胆发展加工产业。”李海红说,将购置好的机器拉回家后,在自家房子旁边开辟了一块地方安装好,连翘经过几次加工后卖出了好价钱,看到效益的村民纷纷加入到了加工行列。
“今年的价格尤其好,鲜货的价格每公斤不到一元,加工后就能卖到每公斤12元左右。为了助力我更好地发展,今年农商行将我的授信额度提升到了10万元,方便我随用随取,我再不必为发展资金发愁了。目前我还有18吨的干连翘库存,相信今年的收益肯定会不错。”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