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贺明明:实干创出新天地

2021-09-09 09:16:5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来到乡宁县枣岭乡蝶村的明明农牧场时,农牧场的主人贺明明正和他的母亲杨和草在给生病的牛扎针。只见他手拿针头,双目紧盯着扎针的位置,沉着冷静,瞬间就给牛顺利地扎上了针。看着他娴熟的操作技术和能干的身影,让人难以想象贺明明竟是一名有着听力残疾的人。

  听力障碍不言弃

  提起明明农牧场,杨和草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更有说不完的话语。“农牧场的成立,不仅为家里增添了收入,也让儿子更加地干练起来。”杨和草说,她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贺明明由于小时候发烧救治不及时,导致听力下降,落下了残疾。因为这个原因,贺明明在外工作时,听不清别人说的话,导致换了好几个工作单位都没能干下去,最后不得不回家。如何能让儿子自食其力,一直是她心中的一块病。

  为了能够让贺明明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经营好他自己的小家庭,杨和草和丈夫费尽了心思。经过家人的一块商议,2016年,家人帮助贺明明在村里承包了一块地建设牛场,开始从事养牛。“现在看,这条路是走对了,儿子有了自己的事业,生活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提起现在的改变,杨和草的脸上充满了笑容,如今的牛场越来越好,贺明明也越来越有干劲,每天在农牧场里忙碌着,脸上常常挂着满意的笑容。

  勤奋努力经营旺

  “这段时间,正是草料多的时候,为了能够让牛吃上新鲜的草料,我每天都往回拉草料。”贺明明说。每天天不亮,他就开上车出去拉草料。

  牛场的经营越来越好,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贺明明的内心也充满了干劲,他不仅精心经营牛场,在闲暇时还学会了更多的技术。在农牧场的一处工棚内,摆满了各种机械和农具,贺明明对每一件都了如指掌、操作自如。“由于场里的牛越养越多,玉米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我们就承包了一些地种植玉米。地多了光靠人工肯定忙不过来,我就专门买了这些农具用于种地。”贺明明说,各种农用机械都是他自己操作,他自己也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新农民。

  在贺明明和母亲杨和草的精心经营下,牛场一年一个样,在这期间先后建起了三座敞亮的彩钢瓦牛棚,2019年成立了明明农牧场,规模从最初的40头牛发展到现在的80余头。“在这里就是为自己干,再也不用担心丢失工作了,我相信在我和母亲的共同经营下,日子肯定还会有大变化。”在旁边忙碌的贺明明腼腆地说。

  发展路上有保障

  养牛的风险虽然比较小,但依旧离不开先进技术。贺明明说,虽然因为听力残疾不能出去进行考察学习,但是他的父亲会去外地实地考察学习,回来再把学到的经验和技术一点一点悉心地教给他,让他能够掌握到更多的养牛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正是在一家人的大力支持、不懈努力下,现在的明明农牧场经营得有模有样,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经验技术不用愁,资金更是有保障。“需要资金了,找农商行绝对没有问题。”贺明明欣慰地说。2018年,养牛场由于缺少周转资金购买饲料,面临饲料断供的紧急情况。在亲戚的提醒下,他找到乡宁农商行枣岭支行提出贷款申请,枣岭支行的工作人员接到申请后,随即前往牛场实地调查,仅用三天时间就为其发放了10万元的贷款资金,解决了养牛场的燃眉之急。

  “资金有保障、养殖有技术,我们的养牛场会越做越好。”贺明明信心满满地说,“我这个牛场内能够同时容纳200头牛,虽然现在存栏只有80余头,但我相信只要继续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牛场的规模还能够扩大,以后我的养牛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记者 刘文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