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喔喔喔……”隆冬的鸡鸣声打破了大宁县三多乡盘龙山村清晨的静寂,村外一处地势开阔的山坡上,一排标准化鸡棚整齐排列着。鸡场负责人王建宁打开鸡棚的门,上千只公鸡争先恐后奔向山坡、林地,或觅食,或嬉戏,抬眼望去,娇艳的红色鸡冠布满山坡,白色的霜花在朝阳映照下闪耀着金灿灿的光芒,场面十分壮观。
“王师傅,最近销量咋样,现在存栏还有多少啊?”“最近正是销售旺季,目前还有1000多只。” 将大宁农商行三多支行副行长冯建功领进门,两人热烈地聊起来。
王建宁是土生土长的大宁人,但之前从来没有从事过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在农业热潮兴起的时候,他看好发展前景,决定在农村创一番事业。“我是80后,还年轻,创业正当时,想着农业前景好,所以想试试。”王建宁说,因家在县城,2020年他首先在附近租了一个小院专门养鸡,但由于场地小、技术欠缺,第一年的养殖收益不多,加之考虑到养殖对周围居民环境的影响,他决定更换新的场地。
2021年,王建宁与朋友合作,在三多乡盘龙山村准备承包山头进行散养,发展绿色养殖。在建设鸡舍的同时,他和朋友外出考察,为了减少技术欠缺带来的风险,他们首先购进了2000余只成年公鸡,并成立了大宁县绿野康农牧林开发有限公司,养殖事业如火如荼开展起来。“我们盘龙山上野生的东西很多,比如油松籽、沙棘果等,鸡吃上有营养,再加上每天漫山遍野四处跑,鸡肉既健康美味又营养丰富,很符合如今人们追求绿色食品的想法。”
万事开头难,创业多艰辛。王建宁也是一样。他告诉记者,刚开始,因为没有经验,不懂专业的饲养技术和防疫工作,导致鸡场出现鸡瘟。“那次差点全军覆没,刚开始对技术没有那么上心,没想到后果那么严重,我们赶紧请来了技术专家,才及时挽回了一点损失。从那以后,我就潜心研究养鸡技术。”
为了走通养鸡这条路,王建宁没有气馁,他开始找来有关养鸡的书籍学习,每天钻在鸡舍里,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仔细观察鸡的生长变化。发现有问题的鸡,就请来专家,有时候还自己动手解剖,查找病因。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他逐步掌握了一套科学饲养鸡的方法。为提高鸡的成活率,他观察鸡舍温度、鸡粪便和饮水、觅食等方面的异常情况,一周一次定期消毒、及时防疫。
在王建宁的摸索下,一边养,一边琢磨,一边总结积累,他慢慢成了养鸡行家。“防疫特别重要,自从把技术放在首位,我的鸡场再也没有出现过生病的鸡。为了达到绿色健康的目标,我们从来不给鸡喂饲料,除了鸡每天在山上自己找食物外,我们会固定人工喂食两次,食物也以玉米糁为主。”王建宁说,为了保证鸡的食物供应,同时也带动当地农户增收,他们从农户手中收购玉米,目前已经累计收购了20吨左右。
“每年年初的玉米湿度都相对最佳,所以在那会进行收购比较合适。我们已经和三多乡几个村联系好了,农户可以把自家的玉米都集中到村委会,我们再集中收购。”王建宁说,在去年10月份,为了对鸡场改造升级,同时为今年的玉米收购做准备,他向大宁农商行三多支行提出了贷款申请,在工作人员快速认真的信息审核后,25万元的贷款发放及时为企业注入了发展动力。
销售旺季即将到来,王建宁一边用心照看鸡场,一边在网络上进行宣传,为销售打基础。他的抖音、微信号上,经常发布鸡场的动态,为的就是全方位展示养殖过程,吸引客户前来购买。“我还专门设计了一种礼盒,正好可以装进去一只公鸡,你看这个盒子两边各有一个窟窿,可以让鸡头和鸡尾伸出来活动。最近这些盒子已经派上了大用场,来我这儿的客人不少,最远的能销到太原,最多的一次拿30多只鸡,每只3公斤左右的鸡可以卖到150元,截至目前已经卖了近1000只了。”王建宁说,今年他要打造一种“计步鸡”,通过记录鸡的步数,给消费者更加直观的质量把关方式。
“咱盘龙山上有好多木耳、松茸等野生资源,我想着明年除了扩大鸡场规模外,再把农产品收购搞起来,希望咱们农商行能多多支持。”“没问题!王师傅,看着你的产业慢慢做起来,这是我们金融服务者最大的动力。”……鸡鸣声不绝于耳,王建宁的产业也在金融力量的陪伴下蒸蒸日上。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