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白菌柱、红菌帽,东一簇、西一丛……一朵朵赤松茸已破土而出,这是大宁县政拓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大棚内的喜人场景。
“今年我们的赤松茸试种成功啦!就是有咱农商行的支持,我这几年干的才有底气!”拿着刚刚摘下的赤松茸,公司负责人单保明爱不释手。在他的身后,工人们正弯腰细心采摘着成熟的赤松茸。
毅然回乡再创业
单保明是大宁县昕水镇麦留村人,1985年便单枪匹马在太原闯荡,从事贩卖蔬菜的生意。
“那几年,国家在做南水北调工程,而我做的是‘南菜北调’的买卖。”单保明笑着说,在做蔬菜批发销售过程中,他采用反季节蔬菜销售模式,每年在5月之前将南方的菜运到北方销售;7月之后,再把北方蔬菜运到南方卖。因为卖菜,他先后从大宁农村带出去近千人,而他的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
2011年,大宁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专程去太原邀请单保明回家乡发展蔬菜生产。早已在太原扎根,回乡能干出啥名堂?单保明内心是纠结的,但县委、县政府和父母的支持,让他下定了决心。“我常年合作的海南蔬菜基地,当地的人从穿草鞋摘菜,到现在住上了小洋房。我也想要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像他们一样增收致富。”于是,单保明一头扎回家乡发展事业。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单保明很快创建了有机蔬菜示范园区,建起了日光智能育苗温室1栋、蔬菜大棚97个。他多次到山东、河北等全国主要产菜区学习经验,还从山东寿光聘请了多名技术人员常驻大宁为农户实地指导设施蔬菜种植。
蔬菜产业富乡亲
“不为赚钱,就想帮着家乡把这个富民产业做起来!”单保明不仅把这句话经常挂在嘴上,更多的是付诸行动。
农户棚里的第一批蔬菜成熟了,可是单保明却犯愁了。“因为农户管理技术欠缺,加上自身意识薄弱,种出来的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品质不太理想,为了减少菜农的经济损失,我始终按照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让他们有信心继续种好菜。”为了提升蔬菜的品质,单保明在菜农选择种植品种以及种植过程中全程开展技术指导。
单保明的苦心逐渐带来成效,大宁县所产蔬菜均被认证为有机产品,由他引进的蔬菜品种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多年来单一的种植模式,带动菜农每户增收上万元。
2012年,单保明建起了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解决农民生产难、销售难和新鲜农产品产后损耗大、效益低的问题;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种子、农药和技术方面的难题,带动贫困户脱贫;培训农民,提供信息咨询,安排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单保明的努力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表彰,先后被临汾市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称号,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当选为山西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但随着市场发展,蔬菜的种植和销售遇到了新的挑战。“我的理念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菜农辛辛苦苦一年,如果没挣到多少钱就太可怜了。所以转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市场需要啥,农民就种啥,才能见效增益。”2014年,单保明将目标瞄向反季节香菇的种植。
菌香四溢开新路
在单保明亲自试种看到长势和销售都不错后,他就向其他农户推广,一时间食用菌种植在全县迅速兴起。
“有时候觉得自己太难了,撑不下去了,但是想到自己的努力能给家乡父老带来改变,心中才变得坦然。每次在最困难的时候都能得到大宁农商行支持,他们是我发展的底气!”单保明介绍,由于资金需求量大,大宁农商行在2016年为其公司支持300万元贷款,2018年同意续贷284万元。2019年,单保明为了和太原市外贸集团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将菌棒出口销售,大宁农商行为其授信283万元贷款。在出口韩国的150万元香菇菌棒装车发运后,单保明第一次把大宁农产品带出国门。
“有一年我去上海参加农贸会看赤松茸的价格,然后下定决心做好食用菌产业。”单保明开始痴迷农产品的开发,相继试种羊肚菌、猴头菇、赤松茸等产品,他想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集研发、示范、培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示范基地,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有序稳步发展,覆盖全县沿川80%的农户,打造大宁县食用菌产业品牌,使之成为带动农业持续发展的阳光产业。
“这个公司是大宁县的龙头企业,作为本地的金融服务主力军,我们要全力支持,2021年在对该公司进行了认真、细致、全面的调查后,为其授信280万元。”营业部总经理马鹏鹏介绍。单保明表示,赤松茸的种植成功将助力公司把整个食用菌产业链做大做强,真正实现农业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的发展目标。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