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对待群众,他总是笑意盈盈;对待工作,他总是埋头苦干……他是吉县农商行中垛支行副行长白苏龙。十年的磨炼,他不断突破自己,从一名“小白”成长为“样样精通”的业务能手,用不懈的努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倾力服务“三农”、助力小微,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不久前被省联社临汾审计中心评为2023年上半年信贷转型标兵。
“百姓的需求就是工作的方向”
“杨师傅,最近果园里活多吗?”“还行吧,果园就是一年忙到头,幸亏你帮我出主意想办法,才让我能专心打理果园。”夏日清晨的吉县中垛乡南光村碧空如洗,白苏龙走进村民杨建国的果园时,他正在清理果园杂草,杨建国笑着说:“对于我们果农来说,及时套上果袋决定了一年的收成。你们的服务真是太到位了。”
原来今年在杨建国果园套袋的关键时刻,白苏龙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支持,及时解决了他的难题。“今年苹果需要套袋18万个,农资、化肥、人工就需要投资4万元。农资赊账利息比较高,经销商也不愿意赊账,再加上雇人也要现金结账……当时资金不足,让我十分着急。小白在了解我的情况后,当天就给我授信5万元,这服务真是太到家了!”杨师傅说,果园丰收后预计可实现收入18万元,他一定会第一时间归还贷款,并将多余资金存入农商行。
在许多像杨建国一样的群众眼中,白苏龙总是以诚相待,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百姓的需求就是工作的方向,在平常与老百姓的交往中,持之以恒的真诚贴心服务必不可少,老百姓有需求,咱就得有所行动,只有在细节处展现对群众的尊重与服务,才能赢得信任与支持。”白苏龙说,在工作中他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与服务维护方法,他的手机里有自己的一本“档案”,哪个群众属于潜在客户、哪个客户需要回访等都详细记录,方便他随时查阅,系统化地加强与群众的联系。
“工作必须精益求精”
10年的信贷岗位历练,白苏龙对于信贷转型的理解更加深刻,他牢记立足“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初心,为做好苹果全产业链服务工作贡献力量,力推信贷全面转型。
走在蜿蜒的山路上,雨后的烈日蒸腾着热气,很快让白苏龙汗流浃背,但一走进村民家中,他还是露出了标志性的笑容。“客户经理的工作很辛苦,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日,都风雨无阻地走乡串户,但这每一步都是我们金融服务的真实写照。”白苏龙笑着说,为了做好信贷转型,近期针对苹果全产业链营销推进工作,他和同事一直在对辖区的农户进行对接,目前共对接规模以上经营果园农户1861户、果园23895亩。针对农户投资贷款需求旺盛的情况,今年他已发放果园投资贷款135户、1029万元。
在工作面前,白苏龙总是冲在最前,作为一名党员,他总是要求自己将分内的工作任务快速完成,同时主动请战并认真完成额外的工作,用他的话说是:“工作没有捷径,有的只是不断精益求精,才能展现我们吉县农商行的品牌形象。”
“帮助群众致富是我的职责”
白苏龙一直认为,作为信贷人员,“打铁必须自身硬”。“一直以来都是学中干、干中学,但只有系统钻研本行客户服务的有关业务,才能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掌握从事客户经理所需要的基本业务知识是根本,针对不同的客户还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所以我需要不断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金融产品营销的行家里手。”白苏龙坦言,为了提升自己,除了熟练掌握本行的业务,他还努力学习考取了中级经济师,让服务更加专业、精准。
“我包联的村是中垛村,帮助群众致富是我的职责。刚开始接触时我就在思考:村民增收的新路在哪里?能不能用我所学到的东西为他们探路,助力他们发展?”白苏龙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他在工作期间主动发挥金融工作优势,与村民一起探讨引进新项目,同时依托自身工作优势,为有需求的村民提供金融服务。中垛村是苹果种植集中区,果园面积达2037亩,今年套袋2000万个。在他的努力下,为该村果农发放贷款122户、金额1432.58万元,做到了有效需求全覆盖。村民有了金融支持,产业兴旺了,乡村振兴也有奔头了。
十年如一日的勤恳工作,白苏龙早已和他热爱的这片土地和人民融为一体。作为一名当代普通的农信人,他用自己最炽热的坚守、最真挚的情怀为民服务,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扎根山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