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走进隰县下李乡后湾村村民侯元明的平菇种植大棚里,一阵淡淡的鲜菇清香扑鼻而来。“现在每天能够出50公斤左右的平菇,过段时间产量还会增加。”近日,侯元明向开展上门服务的隰县农商行下李支行客户经理赵润平高兴地介绍,“这多亏下李支行对我的大力支持。”
提起平菇种植,侯元明说,他在1997年就开始种植平菇,那时技术不成熟,只能摸索着种植,后因为经济效益不好,便停止种植。刚好下李乡有一家专门种植食用菌的工厂,他便前往工厂工作。“那段时间让我的技术更加娴熟,但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力不从心,便辞职回家。”侯元明说。
回到家中的侯元明一直对种植食用菌念念不忘。2021年,侯元明决定重新种植平菇。多年的经验让他对此次种植有很多想法。首先考虑的是配齐大棚的基础设施,为种植平菇提供良好的环境,这耗费了他很多心血。记者看到,在靠近大棚门口的位置配备有一个大水桶,连接在离地2米多高的水管上,水管上均匀排列着一个个雾化喷头,侯元明按一下手中的遥控器,一个个喷头均匀地把水喷洒到菌棒上。“以前是背着水桶喷水,现在只要轻轻一按,就能保障棚内的湿度。”侯元明说,像这样的设施,大棚内还有很多,这让他的平菇种植实现了半自动化水平,大大减轻了劳动量。
正是因为有多年的种植经验,侯元明在种植管理平菇中得心应手,他说:“这批菌棒现在长势良好,目前每公斤能够卖到12元。”为了种好平菇,侯元明舍弃了以前以木屑为主料的菌棒,换成了以玉米芯为主料的菌棒,“经过多年种植,我发现以玉米芯为主料的菌棒,更适应当地环境,能增加平菇产量。”
侯元明在种植平菇过程中也曾遇到过资金困难,但这个困难在赵润平和同事下乡走访的过程中得到顺利解决。“我们平时经常在辖区内的各村庄进行走访,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侯元明遇到了资金困难,为他授信了10万元,帮他渡过难关,从那以后,我们的联系就多起来。”赵润平说,也正是那一次的支持,让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不仅那一次帮助了我,2021年,大雨把我的大棚冲塌了一部分,导致损失了不少。我就想着把大棚进行改造,但苦于没有资金,一时犯了愁。”侯元明说。这时,他想到了下李支行,及时与赵润平取得联系,说明了申请贷款的打算。在得知侯元明的需要后,赵润平和同事上门通过移动终端,顺利为侯元明授信了20万元。“得到授信后,我立即使用了10万元,把大棚全部建成了钢架结构,让大棚更结实耐用,再也不怕极端天气了。”侯元明说。
如今,在下李支行的支持下,侯元明的平菇种植路越走越顺,“每天我和妻子都是早早来到大棚内采摘,由于现在产量不多,主要供应县城的需要。等过段时间产量大的时候,外地客户就会上门收购,不愁卖不出去。”侯元明高兴地说。
记者 刘文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