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最初的几十头牛,发展到现在的上百头,黄艳华一步步实现了创业的梦想,走上了致富路。说起自己走过的道路,他说:“我的努力从未停止,洪洞农商行的支持功不可没。”
当洪洞农商行淹底支行客户经理段凤近日走进位于淹底乡程黄村的黄米粒家庭农场,农场主人黄艳华正在忙碌地打扫圈舍、消毒防疫、投食喂养,一切井然有序。43岁的黄艳华,此前在外打工多年,2015年,机缘巧合下,他回家乡养起了牛。“创业的想法一直有,因为是农村娃,所以我对投身农业有割舍不掉的情怀。后来经过考察,我觉得牛的抗病能力强,比较好养。我估算养一头牛的收入在三千至七千块钱,一年可以出栏五十头,年收入在二十万左右。”黄艳华说,为把牛养好,他先后前往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在大型养殖场学习,回到洪洞向有经验的养殖户请教,在充分了解了养牛行业的情况下,便开始自己动手,建牛圈、储青池、购进牛犊等顺利推进,看着逐渐成形的养殖场,黄艳华心中充满了期待。
“在基础建设的时候,我就是奔着规模化养殖去的,所以整个场地很大,但为了降低风险,只购进了30多头牛,而且给每头牛打上耳签,易于分辨,更便于管理。”黄艳华说,最初的养殖都是一边学一边养,他不是扎进牛棚,就是跟在技术员后面看。通过学习技术,用心管理,黄艳华经营的家庭农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从一开始的30头牛发展到后来的上百头牛。
正当黄艳华信心满满为他的养殖事业忙碌时,挑战接踵而至。“那年从周边小养殖场购进了牛,没过多久就生病了,由于发病快,我还没来得及处理,牛就倒地不起了,就这样一次性损失了一大一小两头牛,我就赶紧排查剩下的牛,然后紧急用药,好在没有再出现病牛。在那之后我们更加注重防疫,每当有新牛进场,首先进行隔离消杀一段时间,然后再和其他牛一起养,这样再没有出现过生病的情况。”黄艳华说。
走近一头刚出生的小牛犊,黄艳华给它喂初乳,手法娴熟,手上的动作格外温柔,就像在照顾小孩子一般。“对待刚出生的牛犊和母牛要特别细心照顾,尤其要注意给母牛及时补充葡萄糖、维生素等营养液。”黄艳华说,什么时间产犊、牛犊增重、病牛护理用药……每个细节都要实时掌握。黄艳华会专门记录牛的健康状况、喂养标准等,通过长时间探索、比对,去寻找最合适的饲养方法,他的记录也成了他养殖事业的“宝典”。
黄艳华的牛场一点点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通过发展家庭农场,赚到了养殖产业的第一桶金,于是便开始拓展新的增收渠道。“2021年,我购买了玉米收割机,一方面可以给牛场准备饲料,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给其他村民收割,增加收入。2022年,由于购置农机,加上牛场日常运营,我的资金有些短缺,正逢洪洞农商行淹底支行上门走访,我就表达了自己的诉求,经过人家审核资料、手续办理等流程,很快为我授信了27万元,牛场得以继续平稳运行。”黄艳华说,在此期间,他取得了农机驾驶证,农忙时可以跨区域作业增加收入。“越努力越幸运,我这一路走过来,特别感谢洪洞农商行支持。”黄艳华十分诚挚地说。
今年4月,爱折腾的黄艳华又考取了植保无人机操作证,并加入一家农机合作社,一有空就帮周边村民打药防虫害。“今年我参与了淹底乡小麦的‘一喷三防’工作,负责5个村1万亩小麦,虽然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我特别的自豪,自己发展好的同时,我也帮到了父老乡亲。这不今天早上还去里开村,帮一户种植大葱的村民打药,总共6亩地,差不多用了10分钟就可以打完。”黄艳华说,梦想在这个时代有时真的是一种奢侈的东西,但只要努力拼搏,就一定会实现。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