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永和县芝河镇刘家庄村村民王建民专注地在自家地里劳动。“老王,这地翻耕好了,多会儿播种?”爽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王建民直起腰回头望去,原来是永和农商银行城关支行副行长张建龙前来开展上门服务。“只要下一场雨就马上能够播种了。”王建民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眼神中满是期待。
王建民种着140余亩地,这些土地承载着他太多的心血与希望。几十年来,他凭借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我们这边土地肥沃,每年玉米亩产能达到450公斤。”说起自家的土地,王建民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作为一名庄稼人,这样的产量,让他感到十分满意。
然而,在这片旱地上种植玉米,并非易事。从翻耕到播种,从施肥到管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投入。“每年的这段时间,地里的活总是忙不完。”王建民感叹。为了保证玉米的品质和产量,他几乎要把播种前的每一项工作都提前规划好、准备好。尤其是种子和化肥的投入,更是重中之重。“每年,我基本上要准备20袋种子,每袋都在1000元左右;化肥则需要200袋左右,每袋110元,这些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王建民掰着手指头,仔细地算起了播种前的投入。而这仅仅只是开始,种植后的管护,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虽然投资大,但我对种植还是抱有很大的信心。即使去年碰到干旱的天气,仍然收获了3万多公斤玉米。”王建民说,在正常年景,产量更是能达到5万余公斤。
2017年,在王建民最困难的时候,永和农商银行向他伸出了援手,为他提供了5万元的贷款。这笔资金就像一场及时雨,不仅帮他解了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更给予了他继续奋斗的信心和勇气。从那时起,他便与永和农商银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些年,多亏了有永和农商银行的帮助,让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王建民的话语中满是感激。
202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王建民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我家原先是三孔窑洞,那一年下雨导致全部坍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建民的眼中仍难掩痛苦。但他没有被打倒,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决定重建家园。可在加盖两间房子时,资金缺口又成了拦路虎。关键时刻,他又一次想到了城关支行。得知他的情况后,城关支行迅速行动,为他办理了10万元授信。“农商银行就是我的好帮手,总是在关键时候出手解决我的一些难题。”王建民感慨地说。这笔资金,不仅让他的新房得以顺利建成,更为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些年来,这笔授信额度一直在循环使用,成了他生活和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走进王建民的农家院中,金灿灿的玉米堆成了小山,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现在的玉米价格每公斤2块多钱,再等等看是否还能提升,价格合适了就全部出售。”王建民站在玉米堆旁,眼神中透着自信。农闲时,他还会到县城打零工,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多的收入。
“永和农商银行在我奋斗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张副行长,每次上门走访总是耐心地倾听我的一些需求,为我排忧解难,这份信任和支持,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农商银行带来的温暖。”提起永和农商银行,王建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