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农商银行下李支行:深耕黄土地 结出“金果果”

2025-07-24 09:42: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隰县下李乡太平村,一片郁郁葱葱的果园随山势铺展开来,果农们在果园里忙碌着。“张叔,忙着呢?”日前,隰县农商银行下李支行行长田玲菁和同事在走访中走进村民张麦生的果园问道。“前段时间雨下得多,果园里的草一下就长起来了,必须要清理一下,要不长高后会影响果树的生长。”张麦生笑着回答。

  张麦生年轻时家里就种植梨树,那时的太平村,还依靠传统模式种植。“当时不懂什么技术,完全靠老一辈积累的经验干,虽然辛苦,但看着梨树挂果,心里就踏实。”张麦生向记者介绍。

  随着隰县大力推广玉露香梨种植,张麦生有了大规模种植的想法。于是,2016年,张麦生把家里的30余亩梨树全部换成了玉露香梨树。这种集“个大、核小、皮薄、甜度高”于一身的优质品种,让张麦生看到了希望。“我当时看到别的乡镇有人种植玉露香梨,品质和市场反响都很好,于是就下定决心要换品种。”

  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学习新的管理技术到等待挂果,张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太平村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玉露香梨提供了天然优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糖分积累;光照充足,让果皮色泽鲜亮;土层深厚且富含矿物质,赋予了果实独特的风味。依托这份“老天爷赏饭吃”的优势,张麦生的30亩玉露香梨树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很快便进入了盛产期。“玉露香梨口感脆甜,水分又足,一上市就被收购商抢着要。”说起自家的果子,张麦生难掩自豪。如今,他的梨园里,每一颗梨子都套着专用果袋,既能防虫害,又能保证果皮光洁,“这都是技术活儿,一点都不能马虎。”

  在张麦生的种植过程中,下李支行的支持始终滋润着他的产业发展。2010年,梨园需要购买化肥、农药等物资的资金让他犯了难。“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光靠自己的积蓄根本不够。”就在这时,当时的下李信用社向他伸出了援手,3万元的小额贷款及时到位,解了他燃眉之急。随着果园的发展,张麦生自己忙不过来,就需要雇人,但是人工费用不少,他向下李信用社说明情况后,下李信用社再次给他办理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有了资金支持,我才能大胆地投入,不用担心物资跟不上。”

  随着玉露香梨的产量逐年提升,如何解决储存问题成为张麦生面临的新挑战。“果子熟了之后不能久放,要是赶上集中上市,价格就上不去。”2017年,为了让果子“错峰销售”,实现收益最大化,张麦生成立了隰县麦生玉露香储产专业合作社,建起一座能够储存35万余公斤果子的恒温库,不仅解决了自家果子的储存问题,还能为周边的乡亲们提供储藏服务。

  今年受天气影响,张麦生的梨园套袋数量从往年的10万余袋减少到6万余袋,预计产量约1.5万余公斤。尽管产量有所下降,但优质的玉露香梨依然不愁销路。为了保障后续管理和采摘的资金需求,下李支行客户经理王龙龙主动上门服务,为他办理了10万元的授信额度。“有了这笔授信,买农资、雇人工就都有保障了,心里踏实得很。”张麦生说,目前梨园的主要工作是锄草,确保土壤疏松、养分集中,为果实最后的生长冲刺。

  从最初的几亩老梨树到如今30亩标准化玉露香梨基地,张麦生的梨园面积扩大了,但他对品质的追求从未改变。“种梨就像养孩子,你对它上心,它才会给你回报。”每年开春,他都会早早修剪枝条,确保通风透光;花期时仔细疏花,保证养分集中;结果后及时套袋,防止病虫害侵袭。张麦生说:“只有保证了果子的品质,才能赢得市场青睐,获得丰厚收益。”

  记者 刘文军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