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农商银行下李支行助力乡村振兴侧记

2025-08-21 10:16:3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果园里、果库中、公交车上……在隰县下李乡,处处活跃着隰县农商银行下李支行工作人员的身影,他们用心工作,把金融服务送到一线,浇灌着当地产业发展,受到了群众交口称赞。

  “公交宣传”贴近群众

  “大叔,今天回家去看你的果树吗?”“阿姨,带的东西不少啊!我来帮你拿。”“大姐,看看这些防诈知识,千万别上当受骗。”……在隰县“鼓楼—下李乡”的公交车上,在重要节假日、农忙时节都有下李支行工作人员热情地为群众服务并开展金融宣传,这是该支行创新推出的“公交车移动宣传”服务模式。

  下李乡离隰县县城较近,村民来往县城频繁,公交车成为许多村民出行的首选。为扩大宣传,下李支行将目光投向了每日往返城乡的公交线路,由党员干部带头,综合柜员、客户经理组成服务小队,每日搭乘县城至下李乡的公交车,把车厢变成“移动营业厅”,手把手演示“晋享生活”APP的社保查询、电费缴纳功能,动员大家扫码加入“金融服务站”企业微信群,实现“一站式”服务对接;针对做生意的村民,他们主动询问进货周转需求,递上量身定制的“经营贷”资料;遇到果农,他们耐心讲解满足水果种植各个阶段需求的特色产品和“足不出户,便捷放贷”的线上贷款流程。

  “以前总觉得银行门槛高,贷款要跑好几趟。现在在公交车上就能学操作、问政策,就像身边多了个‘金融顾问’。”经常坐公交车的村民称赞道。这支“移动服务队”的出现让金融服务真正突破了“最后一公里”壁垒,大大方便了群众。

  摸清实情精准施策

  “李大爷家的梨该套袋了,需要流动资金;王大姐的小卖部想扩大规模,得配套‘商户贷’……”在下李支行行长田玲菁的办公桌上,一本厚厚的客户信息台账记录着辖区内家家户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金融需求。这是下李支行深耕“客户画像精细化”的成果,更是让金融服务“有温度”的关键。

  下李支行深入开展“整村授信”“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组织员工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乡村企业,与群众促膝长谈。从梨农的种植周期、农资采购计划,到商户的进货渠道、资金周转规律,工作人员一一记录在册,建立起详实的客户信息台账。在此基础上,按责任片区加入各村委微信群,利用早中晚群众活跃的“黄金时段”,精准推送适合的金融产品,让服务始终走在需求前面。

  如今,村民们遇到金融问题,总会第一时间联系包片的支行员工。这种“熟人式”的服务,源于下李支行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把握。通过分析群众的业务偏好与潜在需求,支行会为其量身定制方案,覆盖群众需求的全流程。正如田玲菁所说:“金融服务不是‘一刀切’,而是要像给梨树修枝一样,根据每棵树的长势精准施策。”

  协同发力提升效能

  “今天走访的张大哥性格内向,沟通时要多举身边的例子;合作社急需大额贷款,内勤要提前准备好资料……”每天清晨,下李支行的晨会都会围绕村民需求认真商讨研究,确保让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

  优质服务离不开高效协同。为此,下李支行打破“内勤守柜台、外勤跑业务”的壁垒,建立起“内外勤无缝衔接”机制:外勤人员在走访中收集到的需求,第一时间反馈给内勤;内勤提前梳理业务流程,确保客户“最多跑一次”;遇到复杂业务,团队共同研判方案,形成“1+1>2”的服务合力。

  不久前,下李村村民田师傅种植的30亩玉露香梨果园需要资金周转,在下李支行取款时随口问了一句,支行综合柜员武鑫记在心里,及时向支行领导汇报。于是,田玲菁立即派人上门了解情况,次日便为其办理了50万元的授信。“没有想到无意中的一句话,下李支行就专门上门找我对接,省去了我来回跑的时间,而且放款速度很快!”田师傅赞叹道。高效协同不仅提升了业务办理效率,更让群众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温暖,为支行赢得了“办事快、服务好”的口碑。

  下李支行用专业与真诚编织起一张覆盖乡村的金融服务网,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田玲菁表示:“乡村金融服务,既要‘身入’,更要‘心入’。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才能让金融服务走得更稳、更实。”

  记者 刘文军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