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清晨的洪洞县广胜寺镇曹生村,村民李胜(化名)的葡萄大棚里飘出淡淡的香气,他弓着腰穿梭在藤蔓间,指尖轻托着紫黑透亮的“玫瑰香”葡萄,小心剪下后轻轻放进身边的竹篮。“李师傅,这葡萄长得真好!”洪洞农商银行广胜寺支行副行长边伟伟拎着帆布包走进来,鞋底沾着泥土。李胜直起身回头笑:“你来得巧,刚摘的这串你尝尝。”
递过葡萄的工夫,边伟伟的目光扫过大棚里的藤蔓——架上挂着一串串蓝紫色的“蓝宝石”、深紫色的“巨峰”,煞是好看,“看这架势,今年4个棚的收成差不了。”边伟伟赞叹道。
4年前的李胜是个种小麦、玉米的普通农民,看着村里有人靠种植大棚果蔬赚了钱,心里也犯了痒,可真要干起来,难题跟着就来了:建大棚得买钢架、铺膜,还得选苗、学技术,算下来不是一笔小资金,家里的积蓄根本不够。广胜寺支行的客户经理下乡走访,听说了他的想法。“他们第二天就来我家地头看了,问我打算种啥品种、有没有技术底子,还帮我算建棚的成本账。”李胜记得清楚,当时边伟伟拿着纸笔给他列明细:钢架多少钱一根、塑料膜得花多少,甚至连买有机肥的渠道都说得一清二楚。隔天,贷款批了下来,李胜用这5万元钱建起了村里的第一个葡萄大棚,选了当时畅销的“巨峰”品种。他白天在大棚里看温度、剪枝,晚上就抱着农技书“啃”,连吃饭都在琢磨葡萄啥时候浇水、啥时候疏果。
经过不懈努力,李胜终于一点点摸透了葡萄大棚的“脾气”——啥时候开风口调温度、啥时候盖膜保湿度,看叶子颜色就知道葡萄缺不缺肥。第二年,他琢磨着扩大规模,还想试种价格更高的“玫瑰香”品种。他跟着技术员学嫁接技术,把“巨峰”棚里的部分藤蔓改接成“玫瑰香”,自己琢磨着在大棚里装了滴灌设备,省了不少浇水的力气。到第3年,他的大棚增加到了3个,除了“巨峰”“玫瑰香”,又引进了外形独特的“蓝宝石”,果子还没熟就有收购商来地头问价。
今年开春,李胜又建了第4个大棚,专门用来试种新引进的“阳光玫瑰”。边伟伟最近来的次数更勤了,不仅问他资金够不够,还帮他联系了县里的电商平台。“现在年轻人都爱在网上买水果,我把葡萄拍点好看的照片,挂到平台上试试。”李胜说着,指了指大棚角落的手机支架,“前几天拍了串‘玫瑰香’发上去,还真有人问能不能发快递。”
说话间,收购商的车已经停在了大棚外。李胜拎着刚摘的几篮葡萄出去称重,紫黑的“玫瑰香”在竹篮里堆得冒了尖,阳光一照,果皮上的果粉闪着光亮。收购商捏起一颗尝了尝直夸:“老李,你这葡萄味道甜得正,今年我全要了!”李胜靠着韧劲闯出来的葡萄种植产业,是他的甜蜜生活,更是金融“及时雨”浇出来的致富希望。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