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老官庄村:90后新型农民依靠科技忙春耕

2020-03-10 09:23: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惊蛰至,春耕忙。

  3月5日,翼城县里砦镇老官庄村广袤的田野春潮涌动,只见现代化农具在田间来回穿梭。90后新型农民王乐对着麦地那头吆喝道:“叔,你家的地都喷完了,别操心啦!”那头的董孝礼回应着,“乐啊,你这机器厉害着哩,一下午顶叔干好几天!”用科技耕耘土地,王乐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26岁的王乐高中毕业后“子承父业”,与土地打起了交道,他和土地打交道的方式与父亲那代人不同。就拿眼下喷除草剂来说,这是个抢时间的活儿,地表温度达到5℃后开始,赶在麦苗拔节前完成。

  以前的农民怎么干?背着笨重的药箱人工喷,一桶药喷完后还得再返回来重新兑药水,费时费力不说,喷洒也不均匀。王乐不这么干,他自有巧方法。农药经过两次稀释充分溶解,药效达到最佳,兑水后直接倒进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中,一人驾驶一天便可作业十几亩地。“我们合作社负责咱们村7000多亩作业面积,预计一个星期就能完成。”王乐说。

  2004年,王乐的父亲开始购置农机设备,成立翼城县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探索把农民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的方法。王乐看着父亲买来的“大家伙”很感兴趣,摸一摸、看一看,想着自己啥时候也能操控一下。2010年,合作社正式挂牌。2014年,王乐随父亲在山东参展,多架植保无人机同时进行飞防作业的震撼场面彻底点燃了他驰骋田野的梦想。王乐憧憬着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飞手”,也就是植保无人机操控员。

  如今,王乐拥有了扎实的植保知识、精湛的农机设备操控技能和相应的维修技能,农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村子里先后有6名90后农民加入王乐的队伍。

  除了提供农业科技服务、改善传统种植模式,高产、高效、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也是王乐钻研的方向。“你看,麦苗都是种在沟里的,沟两边是两道梁,这种耕作模式叫小麦探墒沟播。下雨时,雨水能流到麦苗根部,可以有效利用自然降水。”王乐拨开田间生长的麦苗向记者介绍,这种耕作方式适用于旱地播种,自2015年在村里推广以来,与传统耕种模式相比,每亩地可增产25公斤至50公斤。

  在农业现代化浪潮中,伴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像王乐一样的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以大地为纸、农具为笔,在广袤的田野上用青春作画。

  “现在,我们合作社拥有喷杆喷雾机4台,植保无人机28架,大中型拖拉机42辆,小麦收割机6辆,玉米收割机6辆,果树机械及粮食、薯类机具100余套。”介绍起他的“宝贝”,王乐如数家珍。其中,喷雾机在疫情防控中出力不小。前些天,王乐每天驾驶着喷雾机在村内进行消杀,“自走式喷雾机消毒范围广、速度快,村内街道死角全覆盖。”

  忙完疫情防控消杀工作,王乐又开始忙春耕,他坚信,春天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将化作秋天丰收的果实。

  记者 景文婷 荀丹薇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