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临汾新闻网讯 带电排除故障是他肩负的责任,点亮万家灯光是他心中的祈愿。13年来,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用娴熟的技术和规范的动作,创下6900余次带电作业“零失误”的安全生产记录,减少停电时间130020小时。锐意进取、阳光上进,在他的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新时代电力工人的匠人风范。他,就是国网临汾供电公司配网带电作业班班长刘小元。
从省电力公司10千伏配网带电作业比武第一名、三专名人、电网检修生产技能专家,到临汾市首届“平阳工匠”、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1986年出生的刘小元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新兵蛋子”到“行业标杆”的飞跃,而这背后的默默坚守和付出,承载的则是他以匠心守护光明的美好夙愿。
直面困难 挑战一切不可能
在国家电网公司,有着这样一条服务理念——“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
可是2008年以前,电网频繁停电问题突出,优质服务工作面临巨大考验,为此,临汾供电公司开始大力推广配网带电作业。然而那个时候,我市带电作业处于一片空白。
“高压电弧瞬间释放出的温度可高达3000摄氏度,足以将靠近或者触碰到它的任何物体化为灰烬。”在大家眼里,这是一项极具高危险性的工作,自愿申请加入的人寥寥无几。
“我去。”从部队退伍复员后,刘小元第一个主动请缨加入带电作业队伍,他说,大概这就是与生俱来的猎奇心理吧,别人干不了、不敢干的事情,他就想去试一试。
2008年11月,临汾供电公司组建起了该公司历史上第一支配网带电作业队伍,除了一名对带电作业有一些理论常识的老师傅外,其余8名都像刘小元一样,对这一工种无任何认知的“新兵蛋子”。
对带电知识的匮乏让刘小元一刻也不敢放松,他努力学习作业项目,思考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一遍又一遍地模拟带电作业工作流程,认真研究每个风险点和安全措施。终于,在2011年夏日的一天,被第一个选拔为配合师傅并肩作战的战友。
“站在十多米的半空中,当手中的作业工具距离高压线两三厘米时,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导线发出‘嗞嗞’的放电声。”犹豫、徘徊、纠结,短短那一刻,刘小元的内心极度挣扎。他努力打破心理障碍,按照事先做好的演练,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每一项操作。在师傅的默契配合下,经过近一个小时的作业,带电更换绝缘子的工作顺利完成。
第一次的成功作业经历也让刘小元树立了自信。此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市所有的带电作业任务都是刘小元和师傅共同完成的。
锐意进取 争当技术排头兵
胆大心细的性格,让刘小元在面对高危工作时游刃有余;勤学苦练的品质,助力他一次又一次攀越高峰。
2011年7月,省电力公司组织了首届“10kV配网带电作业比武竞赛”。专业基础扎实的刘小元代表我市电力系统参加了此次比赛。
刘小元清楚地记得,那次比赛期间的最高气温达37℃。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下,穿着由13层绝缘材质压合而成的绝缘服,戴上足足有七八公斤重的全套绝缘设备,再加之比赛现场的紧张气氛,还没有开始作业,参赛选手们已是汗流浃背。
比赛首日,有一半选手因为体力透支而出现眩晕、眼前发黑、胸闷气短等中暑现象,有的甚至晕倒在了绝缘斗里。次日的比赛中,为保证参赛作业人员的安全,主办方在比赛现场准备了三辆120急救车,只要有人晕倒,就立刻抬上救护车进行抢救。赛后,目睹了全过程的工作人员和参赛选手在交流时坦言:“这次配网带电作业不是在比赛,而是在比命啊,一般人可真干不了!”
看似比赛残酷,实则是带电人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那一年,刘小元25岁,身体素质好加日常的刻苦训练,让他在原本规定的50分钟作业项目里,提前半小时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作业任务,一举夺冠。
此后,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各种比武技能竞赛中,刘小元开始崭露头角。
2018年,刘小元被省公司推荐参加国网公司中美合作配网带电作业培训。3个多月的学习使刘小元对专业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深入研究中美配网带电作业差异之后,他将美国“STAR”工作法等先进理念和方法带回公司,助力了全省配网带电作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提升。
刻苦钻研 发明专利填空白
“每个人认真做好一件事的根源,都源于责任和热爱。”刘小元说。
2014年7月,他在检修过程中发现,991平阳南线21号杆线路隐患,需更换柱上隔离开关。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工具,造成作业障碍,最后不得不停电作业,影响了该区域107户居民的正常用电。
刺耳的埋怨声在炙热的环境里回荡,这让刘小元满腹委屈的同时,也心生愧疚,他暗下决心,要通过创新工具去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能达到带电作业的条件。
刘小元白天工作,晚上有空就搞研发。他拿起尺、笔和材料,一连几天待在现场。“带电作业工器具对精密度要求高,差一毫米都不行。”刘小元先在泡沫上画出卡具的样子,然后用小刀一点一点地抠出模型,再按照模型加工实物,经过反复论证,成功研制出“改进型绝缘挡板”。这个工器具的诞生不仅对带电体进行了有效遮蔽,还限制了作业人员手部的活动范围,解决了以前不能开展这个项目的诸多瓶颈问题。
这次的成功创新让刘小元明白,发明创造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只要工器具实用,能解决带电工作中的问题,就是创新。
这些年来,刘小元以一线现场的实际需求为起点,利用和发挥科研成果的技术支撑能力,自力研发、锐意创新,不断扩展创新作业项目,研制新的作业工具39种。其中“带电清理异物专用工器具”“10千伏带电作业绝缘电阻测试仪”“改进型绝缘挡板”等8项工器具获得国家专利。去年,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研发出“跌落开关快速短接工具”,不仅在电力系统是一个突破,同时也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能在跌落开关不停电的情况下检查、更换开关保险丝。
乐于奉献 传道授业葆初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代表集体的成功,只有人人进步,集体才会向上。”作为“刘小元平阳工匠创新工作室”和“刘小元配电技能专家工作室”的带头人,刘小元承担起培育人才,引导年轻人的新任务。
他被国网公司聘为配网带电作业培训师,在这所培训基地里,刘小元是最年轻的培训师。他手把手带新人,针对班组员工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培训方案,把“工作现场”作为“实训现场”,利用工作间歇实地授课,将多年摸索的经验倾囊相授。
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刘小元发现:供区14个县公司没有带电作业班,带电作业人员实操技能不足、工器具短缺,时常向他们发出协同作业的请求。但是由于人数的制约,带电作业班常常有心无力。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刘小元和同事们经过详细了解和反复研讨,发现各县(市、区)按地域可以划分成4个片区,如果集中片区间的人员力量共同开展配网带电作业,便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经过沙盘推演、实际演练,刘小元和同事们正式提出了“以‘柔’克‘难’——配电带电作业柔性班组管理实践”课题,在全市范围内分片采取“三集中、四统一”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师带徒”,充分利用发明成果降低作业安全风险,解决了带电作业人手不足的难题。
传递知识、传播技艺、传承精神,刘小元身上映射出广大带电作业人奉献自我、甘为人梯的闪光身影。
“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笃行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的工作方法。”刘小元说,“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秉承‘工匠精神’,就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回顾这些年努力工作、奋勇拼搏的时光,刘小元感到充实而精彩,他说:“能够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的初心是我的荣幸,我感到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有成就感。”
这,就是刘小元,一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不负韶华,执着逐梦的年轻人。
记者 卢婷 文/图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