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琴师是一出戏的灵魂,对于洪洞道情这种流行于晋南一带的民间小戏来说亦然。李树森是颇具声望的四弦胡琴师,如今但凡洪洞道情文化研究会有排练或演出,已至耄耋之年的他仍要坚持登台。
临汾新闻网讯 说起李树森的从艺之路,不能不从他的家世追溯起。1933年,李树森出生于洪洞城内西门甲子巷一个家境殷实的社火文化之家,祖父李吉增是社里的会首,喜爱戏曲文化,置有戏箱、社火家具,每年正月都会组织流散艺人成立家戏班子。父亲李洪勋秉承父志,每年洪洞文庙、武庙的祭祀都有李家家戏的演出和社火表演,演出的剧种有眉户、道情、蒲剧,时有“三腔班”之誉。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李树森自幼耳濡目染,受益良多,七岁时便能登台表演,九岁时又拜著名民间艺人为师学拉四弦胡琴(又称“四音胡”“四音子”)。年幼的李树森悟性很高,加之勤学苦练,很快就把四弦胡琴拉得娴熟自如,十四五岁时已小有名气。
新中国成立后,李树森返回甲子巷老宅参加了常青村民间文艺宣传队,担任琴师。期间,他在宣传队一面抓管理,一面抓业务,凭着一股子“艺不惊人誓不休”的劲头,潜心钻研、刻苦习练各种乐器,四弦胡琴、二胡、笛子、三弦、渔鼓简板等都样样精通,也是这一时期他的文艺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
1960年前后,在临汾艺校学习的李树森受命回到了洪洞,参与筹建洪洞县青年道腔剧团。剧团成立之初,业务干部少,新招收的演员缺少舞台经验,邀请的五名老艺人年龄大,又没文化、不识谱。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下,由老艺人口述,李树森与剧团的王绍明、张月岁坚持全面挖掘、重点整理、边挖掘边继承的原则,记录挖掘了道腔曲牌、官调、平调、高调、耍弦、梅调、一串铃、金钱子、跕铁桥、寿阳高、乐逍遥、道化子、道情、节节高、圆环子、十字述、皂罗袍、三落板等二十一种曲谱,为洪洞道情早期的音乐作出了贡献。
同年,李树森参加了洪洞县青年道腔剧团业委会,负责剧团乐队管理并任队长。在老艺人孟希有、段进荣的传帮带下,他很快就成了乐队的业务骨干,为《龙虎山》《二度梅》等传统戏和《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现代戏做音乐设计并担任主奏乐。
1961年,戏剧家田汉在洪洞观看道腔戏《郭巨埋儿》和《龙虎山》后,连声称赞:“仙乐妙曲,枯木逢春。”返京后,又根据元代戏剧评论家芝庵所著《燕南芝庵论曲》等资料记载“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依据,写信建议将“道腔”改称“道情”。洪洞道情由此得名。
这一时期,剧团十分活跃,活动范围遍及原晋南地区各县市和晋东南、晋中地区部分县市,后来还扩展到了豫北、陕西关中地区。作为这段辉煌历史的亲历者,年逾九旬的李树森如今讲述时眼里闪着光。
1980年,洪洞县将原道情剧团与洪洞戏校合并,重新组建了洪洞道情剧团。此时在洪洞县饮食服务公司工作的李树森,被一纸调令调到了剧团任琴师(四音子),并任乐队队长和艺委会主任。在此期间,他协助团长张月异开展工作,恢复排练了《龙虎山》《二度梅》《梅玉佩》《兵水缘》等剧目,对“文革”中破坏遗失的道情音乐曲牌进行了重新整理。
用艺术浸润生命,让生命更加绚烂。生于槐乡,李树森对洪洞道情这种原生态的戏曲艺术倾注了毕生心血。多年来,他在抢救恢复洪洞道情,使之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推动成立洪洞道情文化研究会等过程中不遗余力。
尤为称道的是,李树森在从艺的八十余载中,以传统道情音乐为基础,在排练和演出实践中反复琢磨加工,并吸取眉户和歌剧的音乐营养,使之充分运用各种板式和技巧而变得更加委婉动人、韵味十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同辈老艺人或去世或隐退,李树森老人将自己掌握的洪洞道情曲牌传承下去的愿望愈发迫切。他亲自组织起自乐班,每周五、周六在职工休闲舞台义务演出,至今已坚持了多年。
让李树森老人倍感欣慰的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儿女们个个是洪洞道情音乐演奏的行家里手。如今,长子李北北是洪洞道情文化研究会乐队的二胡、大提琴师,三子李成杰、四子李北记是二胡演奏师,女婿李金柱担纲渔鼓简板师,女儿李安香则是三弦琴师。
时至今日,耄耋之年的李树森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尤其提及洪洞道情的音乐时,更是兴味盎然。在记者的邀请下,他热情地表演了一段曲调优美的洪洞道情曲牌,那深情柔美的旋律义无反顾穿越了灵魂,仿佛把迷失在喧嚣尘世里的自己找了回来,让人在那样的一种艺术氛围中盛享到生命的葳蕤与丰盈。
曾有人感慨:李树森并非梨园世家科班出身,而他却在道情戏曲音乐摇篮之故乡脱颖而出,胜夺群芳。如今虽已杖围耄耋,仍躬耕于艺苑,碌碌匆匆于伶群,其艺,人尊之为师;其德,人拥之为范。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