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县攻坚深度贫困工作纪实

2020-02-07 09:26: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大宁县城全貌

  临汾新闻网讯 “大宁穷,大宁偏,大宁就在黄河边!大宁苦,大宁难,大宁西瓜大又甜!”这是十几年前,一位大宁瓜农编的顺口溜。除了“王婆卖瓜”式的自卖自夸,言外之意更多的是对贫困的无奈和辛酸。

  “三川十垣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形成了大宁独特的区域气候,农产品种类丰富,历史上有“小金殿”的美誉,是原国家农业部确定的苹果优势区域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带,山西省确定的“一县一业”苹果基地县,也是临汾西山百万亩有机水果县之一。说起大宁西瓜,人们都直竖大拇指;但说起大宁县,名气却不大。因西临黄河,地理位置偏远,虽然境内煤炭储量21亿吨,煤层气储量900亿立方米,但地处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为限制开发的国家生态建设区,经济发展落后,是国家级贫困县、省深度贫困县,敢问,大宁的脱贫之路和生态建设之路在哪里,怎么走?

  决策:扣扣子找出新方向

  人口贫困与生态恶化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互叠加,互为因果。大宁县总面积967平方公里,辖2镇4乡84个行政村,总人口6.62万,其中农业人口5.2万,贫困村8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8503户23615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多年来,大宁县与贫困斗争的脚步从未停歇,在生态脆弱区,如何走出一条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同向而行、互促共进的路子?成为摆在大宁决策者案头上的一道民生难题。

  贫困中突围,危局中反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宁县连续六年发力,一切力量向脱贫攻坚集中,一切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一切资源向脱贫攻坚倾斜,走出了一条“生态脱贫”创新之路——购买式造林,在兴林增绿中让群众脱贫,实现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的互利双赢。

  何谓“购买式造林”?简单地说,就是由政府做好规划设计,贫困户占80%的造林合作社经过竞价和议标承接造林工程,与乡镇政府签订购买合同,自主投资投劳造林,成活之后,政府购买造林服务,树随地走,林权不变。

  购买式造林,2013年首先在我省黑茶山林局试点成功;2015年开始在全省林业系统推广。大宁县委书记王金龙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在林业系统工作27年,正是他的到来,为这块贫瘠的山区县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机遇,与实干型的县长樊宇搭档,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宏伟蓝图——七彩大宁。

  贫穷的大宁,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大宁县把攻坚深度贫困作为最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发展全局,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组,出台了《大宁县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改革创新、产业支撑、技工推动、生态保障”的脱贫攻坚新路径,确立了创建“有机大宁、园艺大宁、土种大宁、诚信大宁、文明大宁、幸福大宁、慢生活大宁”的“七彩大宁”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中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健康促进示范县”“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六县同建,有效凝聚脱贫攻坚力量。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书记、县长率先垂范,跑遍全县6个乡镇80个贫困村现场督导;30名县级领导分片包联、一线办公,2612名省市县干部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实现了贫困帮扶全覆盖,落实县乡村三级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责任,建立战时机制,成立七大战区,人大、政协一把手和县委常委担任指挥长,组建15个工作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全县各级干部“5+2”“白+黑”只争朝夕,全力奋战。

  脱贫攻坚需要形成工作合力。大宁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攻坚路上党旗红”“改革路上党旗红”品牌创建和农村党员“十带头”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干部赴福建、贵州、浙江等地学习考察,增长才干;邀请温铁军、徐祥临、周立、蒋高明、李昌平等专家讲学授课,累计培训两万余人次,提升基层干部脱贫攻坚能力。畅通财政投入、金融投入、社会投入渠道,2017年以来统筹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10.98亿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6.14亿元,财政涉农资金4.84亿元),积极推进“政府+银行+保险+实施主体+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向3270户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1.63亿元,向涉农企业(合作社)发放贷款1.30亿元,全县总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25.28亿元,实现了扶贫资金投入总量和增幅双增长。

  决战:担担子探出新路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大宁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享发展的理念,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照省委、省政府转型综改先行先试、攻坚深度贫困“一县一策”决策部署,改革创新,担当作为,敢闯敢试,探索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9条有效实现途径,探寻深化农村改革,物归原主、还权于民攻坚深度贫困新方法,推动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2016年以来,全县完成购买式造林21.67万亩,共使参与群众获得收入6573万元。其中:2017年5.31万亩,群众收入2134.6万元,带动1562户4699人经济脱贫,占当年贫困人口的33%;2018年8.16万亩,群众收入2181.4万元,带动2088户6264人经济脱贫,占当年贫困人口的67%;2019年8.2万亩,群众收入2257万元,带动1640户4920人经济脱贫。购买式造林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认可,2019年第17期《求是》杂志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刊登;入选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中国扶贫网“脱贫攻坚100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宁县在购买式造林的基础上,实施资产化管护,聘用护林员456名(贫困户390名,年人均收入1万元),管护成效与护林员工资直接挂钩;设立脱贫攻坚生态效益补偿,从2017年起县财政每年投入150万元,给予新造林每亩每年5元的生态效益补偿;开展林业资产性收益,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221户群众入股林地7708亩,每年支付农户保底收入32.8万元,户均增收1484元/年,受益年限为30年;探索建立森林市场,聘请北京梁漱溟乡村文化发展中心对森林资源进行评估,依托县不动产交易中心,建立三级森林市场,鼓励创办两个林业专业合作社、4个家庭林场、4个股份制林场;探索林业碳汇扶贫,根据国务院“推动山西省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部署,委托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对15万亩新造林进行碳汇开发,依据固碳释氧量给林农以经济补偿;赋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资源开发权,成立大宁县股份经济联合总社,发动村集体和群众入股635万元,购置采砂船13条,2019年6月以来采砂20万吨,产值600万元,利润370万元,预计2020年采砂50万吨,产值1300万元,平均每个村可分红10万元以上。同时,把发展园艺产业与有机农业作为青山银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部分,提升生态健康幸福指数。

  “物归原主、还权于民”是大宁县深化农村改革的又一探索实践。该县把购买式造林的成功做法,拓展到农村道路、水利、贫困村提升等领域,赋予村党支部事权,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把村民组织起来,承接工程,发展产业,实行自治。全县80个贫困村投资1.5亿元,群众劳务收入3475万元,参与工程建设的3096户10588人,户均增收8897元、人均增收3282元;带动村集体增收908万元,村均增收11.35万元,增加了群众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激发了乡村活力和群众内生动力,深得群众拥护。中央党校徐祥临教授评价:“满足国家、壮大集体、富裕自己是大宁经验的精髓,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

  大宁智库,振兴大宁。大宁县成立的全省首家乡村振兴研究院,聘请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为名誉院长,中央党校徐祥临、中国人民大学周立、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中国乡建院李昌平、中国科学院刘强、博物探索学校创始人杨晔等31名教授担任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等11家高等院校为共建单位,下设“三农”政策研究、生态经济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七彩大宁”研究等5个中心,被美誉为“大宁智库”,在全域旅教、有机农业等领域进行了探索实践。该县还大力推进文旅开发,主动融入全省重点打造的“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成功申办了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宏源公司签订开发笊篱寨合作协议,与北京共仁基金会合作建设大中小学生地质地貌教学实践基地,开发黄河仙子文化、传统古村落和堡寨文化、黄土高原农耕文化,推动农业领域三产融合、六产发展,为“限制开发的国家生态建设区”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新途径。 

  决胜:钉钉子干出新成果 

  科学转型,为大宁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在农业产业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作出的“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的指示精神,大力推广“六不用”(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转基因种子)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6个高标准出口水果示范基地,布局有机苹果、蔬菜、小杂粮等示范点2.1万亩。打造“大宁红”区域公共品牌,在太原举办发布会,与乐村淘签署平台入驻协议,与国家卫健委、山西国贸集团签署消费扶贫协议,通过电商、超市、企业等渠道,销售“大宁红”农副产品2630万元,推动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在实体经济上,引进了总投资1.37亿元的隆泰集团现代农业花卉双创示范园、总投资11.35亿元的新大象集团百万头生猪养殖、总投资11.9亿元的鸿锐集团一次性防护手套等项目,其中,鸿锐集团一次性防护手套2018年实现产值1亿元,出口创汇1700万美元;2019年新建8条生产线,前三季度出口创汇1800余万美元。隆泰花卉双创示范园,投产3万平方米连栋温室,形成了完整的种苗生产技术、成品生产技术和完善的营销网络,目前正在新建1.23万平方米连栋温室。新大象集团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投入运行1个种猪场、2个育肥场,规划新建3个种猪场。已有4家企业入驻轻工业园区,全部达产达效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建成了2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和25.7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实现全县80个贫困村光伏电站全覆盖。大力开发绿色能源,宁扬公司煤层气液化调峰项目实现了日处理煤层气30万方,中石油煤层气勘探项目日产气量达到81万方,2020年投资3.1亿元新增钻井90口,投资5亿元建设长度110公里(大宁-吉县)天然气输送管道。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大宁县设立“大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农村交通和水利工程施工、养护和造林护林等培训;依托县域企业,组织贫困劳动力赴石家庄、太原等地实地培训一次性手套生产与检测、花卉培育、光敏电阻、蜂鸣器生产、手机摄像头研磨等工种,与省交通运输厅、省路桥集团一道,培育“大宁技工路桥工匠”,全力打造“大宁技工”品牌。全县转移劳动力1285人,提供购买式服务公益性岗位624个,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从“输血”到“造血”,县域经济实力有了新增强,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大宁财政总收入突破了亿元大关,县财政统筹涉农资金6369.54万元,投入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量化到户到人,由村民自主决定投入新大象生猪养殖、隆泰花卉等涉农企业,按8%-10%的比例获得收益,为贫困群众分红1174万元。算上购买式造林与“还权于民”,累计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1.21亿元,全县641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7459元、17648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6359元。 

  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从2014年至2019年,大宁县8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脱贫6343户1747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全县84个行政村实现了“7个100%”,标准化卫生室达标率100%;通村公路硬化率和开通客运班车率100%;行政村和下辖所有自然村安全饮水工程覆盖率100%;行政村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动力电覆盖率达100%;互联网覆盖率100%;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地)覆盖率100%;“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1539户4689人,入住率100%,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脱贫考核的基础设施指标全面达标。 

  民生实惠暖民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600元,超过了国家扶贫标准;贫困人口符合参加养老保险条件的15095人,参保率达100%;全县贫困人口17648人,参加医保率100%。全县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连年稳定增长。 

  脱贫不是终点,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宁县文旅局的同志介绍:大宁夏无酷暑,冬无雾霾,按照省委楼书记视察大宁的指示精神,大宁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实施昕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围绕“一城一带两园两区”,就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道教村至白村道路景观带,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昕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园艺大宁”示范区,白村、道教生态保护修复及绿化景观提升区,经过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开展生态修复保护。同时,规划打造大宁花卉产业集群,以商招商,建设成品花卉生产、生产技术研发、野生花卉资源开发、配套资材生产、花卉拍卖交易的花卉产业园区,创建全国有影响的花卉产业集群,实现创建“园艺大宁”的目标。 

  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重大思路指导下,充满诗情画意的“七彩大宁”定能早日实现,大宁人民也将同步步入小康社会。 

  稿件图片由大宁县新闻中心提供

贫困户在隆泰花卉双创示范园区务工。

“绿荒山、富百姓、惠民生”的大规模造林场景。

打造“大宁技工”品牌。

大宁县三多乡太仙河村20兆瓦光伏发电站。

高标准出口水果示范基地。

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宁县二郎山自然风景区。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