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坚持“153”工作思路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03-06 09:42:2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主要经济指标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1%以上和6.5%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4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各项约束性指标力争超额完成省定任务


2020总体要求

  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市委“一三四三”工作思路,抢抓“临汾市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一时代机遇,做好“开发区建设、产业转型、项目建设、改革创新、民生改善”五项重点工作,实施“现代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研学旅行名县”三大战略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确保全县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赢得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153”工作思路

  ★抢抓“一个时代机遇”

  积极抢抓“临汾市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一时代机遇,全力推进大县城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县城品质;立足提升县城综合实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持续做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和区域竞争力。

  ★做好“五项重点工作”

  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开发区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加快“三化三制”改革,加速推进完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全面优化“六最”营商环境,切实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县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工业经济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主窗口、转型发展的新高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产业转型。把产业转型作为经济发展的纲,摆在经济工作的核心地位,加快转型、主动转型,优化结构、转变方式、转换动能,推动襄汾经济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项目建设。按照省委、市委要求,树立“年年都是转型项目建设年”的理念,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大力营造大抓项目、大上项目、大建项目的浓厚氛围。

  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彻底摆脱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拿出更多顺应时代要求、契合襄汾实际的硬招实招。坚持“补考”“赶考”一起抓,善于用创新思维谋划工作,推动体制机制、管理方式、考核体系等方面创新,以今天的创新赢得明天的发展。

  民生改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既追求效率又注重公平,正确处理好财富分配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实施“三大战略工程”

  壮大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大县”。壮大特色产业,发展精深加工,推动农业由生产型向市场型转变、由家庭型向融合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突出高端智能,打造“新型工业强县”。下大力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横下一条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坚决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道路。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研学旅行名县”。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突出“最初中国”品牌,提升营地建设品质,打造精品旅游路线,着力打造“全国研学旅行第一县”。


2020年经济工作的“八个坚持”

  (一)坚持聚焦聚力,高效推进开发区建设

  创新机制改革。复制推广“三化三制”改革制度性安排,创新破解体制机制中的突出矛盾。打造一支市场化管理团队,激活开发区内生动力。

  建好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九通一平”、园区主干道路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开发区水源配套和“5G”网络全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

  紧盯项目落地。加快无人机验证基地、国药控股医药物流等项目的立项、审批,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二)坚持竭尽全力,积极培育新动能

  加快工业高质量发展。提高装备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度对接985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瞄准新产业、新项目,主动转型、加快转型。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前沿产业,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工业体系。整合铸造企业入园改造,着力打造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集聚区。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积极开发功能农业、功能食品,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产品进超市,建立农产品营销体系。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在建成10个研学营地的基础上,创新课程设置、聘请专家教师、打造精品路线,加快形成研学产品体系,全力打造“最初中国研学旅行第一县”。加快陶寺遗址、丁村民居、汾城古建等重点景区建设,统筹推进龙澍峪、荷花小镇等景区建设,加强与湖南中惠旅集团的全方位合作,因地制宜发展休闲旅游、体验旅游、乡村旅游,打造“互联网+全域旅游”襄汾样本。加快建设以晋作古典家具、平阳麻笺、砖雕木雕石雕、仿古青铜器等展示交易研发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三)坚持不遗余力,抓好项目建设

  深入挖掘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用足用活用好农业生态资源、土地矿产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资源优势,把握国内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规律,论证、包装、储备一批独具地方特色、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大的好项目、大项目。采取上门招商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实质性接触,善始善终抓好承诺兑现,打造安商、富商的项目建设新高地。

  (四)坚持多点发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打造创新生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合理容错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打造创新体系。积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鼓励企业创办研发中心,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变。培育创新主体。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搭建银企桥梁,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管道,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主体。

  深化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党政机构、田园综合体、垃圾分类处理等重点改革任务。

  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圈,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飞地经济,主动参与区域分工协作,实现信息、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乘数效应”。主动对接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加强交流合作、区域互动和资源共享。

  (五)坚持集中火力,打赢三大攻坚战

  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四个不减”重大要求,着力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上下功夫,突出抓好产业就业扶贫,提升群众“造血功能”。

  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环保倒逼转型,坚定不移调整产业结构。紧紧围绕“治污、控煤、管车、降尘”要求,扎实推进工业企业深度减排、“两散”整治、清洁取暖改造、面源污染防治等重点任务。重点抓好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强水源地保护。强化工业固废和城乡垃圾治理,着力构建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风险防控攻坚战。加强监测研判,严防安全风险,推动事要解决,确保社会稳定,提升舆情应对本领,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六)坚持开足马力,加快推进大县城建设

  大格局规划。把县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规划体系。高标准建设。按照“东改、西优、南延、北推”的工作思路,做好县城“扩容”工作。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七)坚持倾心倾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

  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吸引一批产品品质优秀、技术含金量高、资产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入驻。持续开展干部入企服务,构建又“亲”又“清”的政商关系,着力打造投资兴业的高地、优质服务的洼地。

  (八)坚持绵绵用力,持续做好民生实事

  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着力解决“择校热”“大班额”、城市中小学课业负担、弱势群体子女上学等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就业创业水平。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依托“晋襄酥”等劳务品牌,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打造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中高端人才。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救助体系,提升救助水平,提高城乡低保标准。

  打造大健康格局。充分发挥县医疗集团的作用,加快推动县医院河西新院和中医院室内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


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划出”部分重点项目与民生实事

  ◇ 投资3亿元,完成开发区一期占地300亩、面积13.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建设。

  ◇ 投资9.5亿元,完成现代服务产业园中央大道、公园大道和高端装备制造园5条主干道路,全长10公里建设任务。

  ◇ 实施泰富重装散料输送装备、九九智能环保等重点智能制造项目。

  ◇ 加强与苏州绿碳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对二氧化碳进行资源化利用,制造新型碳材料和发泡材料,打造百亿级产业。

  ◇ 实施华基建筑垃圾及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博利士纳米级硅溶胶、山西诚华彩色沥青与预制构配件、众隆3600吨保温材料等项目,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 实施云鹏制药等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项目,打造有襄汾特色的中成药加工生产体系。

  ◇ 抢抓山西创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机遇,打造福寿康康养产业标杆。

  ◇ 以北京至诚网络有限公司为依托,推进5G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域内5G网络全覆盖、无盲区。

  ◇ 加快中升和万鑫达氢冶金热模、压力熄焦两个中试基地建设。

  ◇ 用好同上海大学合作的联合创新中心平台,组建钢焦铸新能源联合体,实现主营变副营、副营变主营的结构性反转。

  ◇ 推进中升钢铁155吨转炉和100万吨高速线材项目。

  ◇ 加快万鑫达与马钢500万吨焦化项目建设步伐。

  ◇ 实施国电投100兆瓦风电项目和100兆瓦光伏项目。

  ◇ 完成7.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 建设年产10万吨液态预消化全价饲料、1万吨饲料酶制剂、存栏2000头液态饲料生猪养殖试验场、年处理50万吨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中心。

  ◇ 以荷花小镇、林乡四季、广奇农业为标杆,着力建设滨河路休闲农业观光长廊。

  ◇ 按照“3+X”模式,加快丁村、陶寺、汾城3个主营地和林乡四季、唐人居、荷花小镇等分营地建设。

  ◇ 办好“最初中国·研学襄汾”全国首届研学实践教育目的地论坛和无人机嘉年华。

  ◇ 完成陶寺遗址博物馆深化设计和陈展设计,力争启动主体建设。

  ◇ 完成陶寺遗址公园(一期)建设工程前期准备,建成观象台临时展厅,力争年底投入运营。

  ◇ 加快推进汾城古镇景区开发,实现景区专业化、公司化、市场化运营。

  ◇ 完成陶寺旅游公路下穿南同蒲铁路框构桥工程和国道108交叉口路改桥工程。

  ◇ 启动丁陶大道南延和国道108线襄汾过境一级公路改线工程建设。

  ◇ 完成20座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和转运设备配置,建设544个农村垃圾投放收集点,使垃圾收集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

  ◇ 实施65个村“煤改气”“煤改电”清洁取暖供热工程,年底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

  ◇ 全力打造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年底前改造无害化厕所2万座。

  ◇ 加快推进第五小学建设,全面启动义务教育薄改与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农村中小学改厕工程。

  ◇ 加强县医疗集团信息化建设,加快县医院河西新院建设,完成县中医院搬迁。

  ◇ 启动公共体育场标准田径跑道、足球场等项目建设。

  供稿:襄汾县新闻网络中心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