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履职为民的精彩答卷
——蒲县人大常委会近年来工作综述
核心阅读
“把人大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党组的政治保证作用,使县委的决策经法定程序转化为全县人民的共同意志。”这是蒲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关注民生、维护民利的工作导向;是蒲县人大常委会着力在老百姓最期盼的事儿上动脑筋、最急切的事儿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庄重承诺。
时代赋予的初心使命,在奋斗中彰显;蓝图绘就的美好画卷,在实干中舒展。
沿着时间的轨迹,翻开蒲县人大常委会近年来的履职日志,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部不负人民重托,履职尽责、可圈可点、收获满满的耀眼篇章,一份份检查、视察、调研报告,一条条审议意见、一桩桩民生实事,无不是蒲县人大常委会倾情为民的印证。
2016年以来,蒲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全县“463”思路目标,坚持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集万民之智,纳百家之言,应发展所需,圆人民所盼。
专题调研 产业富民促增收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党政工作的重点,同样也是人大工作的重心。
近年来,蒲县人大常委会紧扣脱贫攻坚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和县委重大决策部署,踊跃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企业、入农户、到现场,认真倾听诉求,了解情况,并多次就全县农业、畜牧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题,并就进一步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和产业发展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再过一段时间,合作社扩建的500头能繁母猪养殖场就要投产了,到时我们将打开自繁自养模式。”蒲县山中乡白家庄鑫源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安红平,边忙着手中的活边向记者介绍。
2016年以来,蒲县逐步确立了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的工作思路,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有着5年养猪经验的安红平瞅准这一有利时机,本着科技创新思路,积极谋求高效养殖的目的,在县人大常委会多次调研成果的基础上,鑫源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前往山东、河南、运城等省市考察学习和与业内人员深入交流,对规模化厂区建设、先进的技术水平、饲养理念,以及合作社如何运营、带动贫困户方面均有了明确目标。
由于场地大,投入多,在建设过程中,资金链遇到了困难,导致项目无法推进。“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相关部门寻求支持,在县人大常委会的协调、帮助下,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合作社于2019年2月顺利引进第一批仔猪。截至目前,合作社已达到育肥存栏3300头、能繁母猪200多头的规模。除吸收当地贫困户8户,带动劳动力30人外,合作社还对该村一名因病返贫的村民施行“代养”帮扶,“他只需出钱买种猪,其余喂养费用均由我们来承担。”安红平笑着说,“政府对咱这么好,咱也要做点实事儿回馈社会。”
初夏的蒲县,天气晴朗,惠风和畅,绿意盎然。在蒲县克城镇东辛庄茂洲牧场里,54岁的贫困户李俊林正在牧场里忙碌着,说起现在的生活他喜笑颜开。自2017年茂洲牧场在该村投产以来,村里介绍他到牧场上班,不用背井离乡,每月还能有3000元的收入。
脱贫攻坚的缕缕春风,拂绿了蒲县乡村的田野,吹暖了困难群众的心窝窝。其背后,蕴藏着蒲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全县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全力迈出助推脱贫攻坚的铿锵脚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如何发挥地域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蒲县人大常委会连续3年对克城镇连捷村连翘种植进行了多次专题调查和视察,积极支持连翘产业发展。如今,克城镇连捷村通过采取“统一管护、统一采摘、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吸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管理、兑现劳务报酬、树立连翘种植模范户等方式引导辐射带动全乡培育连翘1.2万余亩,带动全村140多户群众发展连翘产业。让连翘不仅筑成了生态屏障,也成了增收致富的好产业。
这些只是蒲县人大常委会助推扶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蒲县发展起来的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蒲子大地涌现,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强支撑。
强化监督 关注民生求实效
社会在进步,群众的福利也在提升。今年69岁的蒲县太林乡东河村村民张双香说,去年下半年的一天,她与邻居闲聊时听说从当年1月起,他们的养老保险从以前的118元(包含省调5元)提升到了168元,感到诧异的她特意拿着社保卡去银行进行了“查验”。“是真的,政策是从2019年7月份落实的,政府还将之前6个月的费用补发给了我们。”张双香高兴地说。
原来,蒲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全县社会保险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后,提出为全县失去或即将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增加养老保险补贴的建议。县委、县政府积极采纳、认真研究,并作出“增调”决定。常委会及时进行跟踪监督,适时听取县人社部门工作情况汇报,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自此,蒲县65周岁以上农村老人在原有118元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了50元养老补贴。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为解决人民群众焚香祭祀、焚烧秸秆等传统生产生活习惯与保护生态环境矛盾问题,蒲县人大常委会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结合蒲县实际,依法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护林防火严禁野外用火的决定》。在此基础上,县政府制定并实施了《蒲县野外用火管理办法》《蒲县森林防火奖惩办法》。经过多方努力,进一步筑牢了蒲县森林防火安全网。今年清明节期间,广大村民积极响应号召,践行文明祭祀的新风尚,做到防患于未然,蒲县森林防火工作开始进入常态化。
此外,蒲县人大常委会围绕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开展专题调硏,听取和审议县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督促和支持县政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污染存量,控制污染增量,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隐患,建立完善煤改电、集中供暖等公益民生事项长效管理机制,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环境质量整体提升。
人大监督,不仅体现在民生实事上,还体现在预算监督等专业领域。 为了盯紧人民的“钱袋子”,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预算监督,成立预算审查小组、设立预算审查委员会,聘请省人大预算专家参与2020年预算编制审查工作,为推进“阳光财政”迈出了重要一步。
固本强基 凝聚合力助发展
固本强基为要,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自身建设,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好法定职责的重要前提。自2016年以来,蒲县人大常委会强化自身建设,完善制度,转变作风,呈现出令人振奋的新气象。通过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补短板、抓落实,实事求是为老百姓解难题、干实事,增强群众获得感;同时紧密结合人大工作实际,扎实开展机关每季度的业务学习活动,着力提升能力水平,将忠诚、担当烙印到灵魂深处。
为充实工作力量,提升工作效能,常委会制定了《关于选聘各工作委员会兼职委员的办法》,并从全县各系统各单位选聘27名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担任各工作委员会兼职委员,参与常委会的各项工作活动,解决了“一人一委”的问题;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主题讲座,着力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力素质;通过“蒲县人大”期刊、电视报道、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法律、监督工作和代表活动等内容,有效提升人大工作的透明度和影响力。
无论是调研视察,还是执法检查,常委会都精心谋划,上下联动,坚持不懈,切实做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的工作;不断适应新常态,加强学习与积累,进一步提高履职本领,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不忘初心从头越,凝心聚力谱新篇。2020年,蒲县人大常委会站在新的履职起点上,在中共蒲县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又将扬帆起航,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加快建设“ 心灵圣境·厚德蒲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人大力量。
记者 亢亚莉
1-4月份空气质量名列全省“十佳”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通报1-4月份全省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排名,蒲县名列全省“十佳”。
今年以来,蒲县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对标“13条举措”,压实县乡村环长、路长、河长、林长“三级四长制”,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联动作战。严格落实“环长制”。重点推动清洁取暖、散煤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力争达到30%以上。严格落实“路长制”。强化干道沿线可视范围内煤堆、土堆、沙堆、垃圾堆、杂物堆“五堆”清理整治,加快沿路历史遗留废渣治理,加强道路扬尘联合执法管控。严格落实“河长制”。全流域系统治理昕水河及北川河、东川河等支流,完成昕水河城区段、黑龙关段河道治理工程,新建薛关镇常家湾人工湿地、昕水河河西村段7道沉沙降污拦水坝、2处污水处理设施,保持沿河排污口“动态清零”。严格落实“林长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以沿山脉、沿干道、沿流域为重点,完成营造林2.2万亩,治理水士流失4.8万亩。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季活动,持续推动靓城提质“三大行动”,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全力打造宜居魅力幸福蒲县。(曹小伟)
蒲县全力打造一日乐游
“道德银行”印象游
红色基因游
薛关果蔬采摘游
东岳庙4A级景区朝山游
昕水河湿地公园 休闲健身康养游
山中蒲园生态园田园记忆游
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游
“我为‘心灵圣境 厚德蒲县’代言!”蒲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晓舟继四次直播带货助农增收后,又一次为蒲县文旅代言。
上一次神奇柏山、感悟心灵圣境;走一次红色之路、聆听英雄故事;去一次农业园区、体验采摘乐趣;登一次魅力五鹿,乐享天然氧吧;行一次昕水湿地、唱响生态文明;吃一次农家杂粮、留住浓郁乡愁;进一次“道德银行”、弘扬传统美德。今年以来,蒲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以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深度挖掘“心灵圣境 厚德蒲县”文旅资源,积极融入沿黄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带,全力打造“一日乐游”精品旅游线路。
图片由蒲县宣传部提供
克城旧称箕城
蒲县后山有个克城镇,该镇历史悠久,据1992年版《蒲县志》记载,克城“旧称箕城”。那“箕城”究竟始于何时?又何以名为“箕城”?《路史》一书这样写道:“箕子之前,箕伯之封小国也。有虞氏后,春秋犹有箕崇之国。”《元和姓箕》所载,“商之圻内,今之太原,晋败狄於箕者。”是说箕城在商纣封箕子之前就已经存在这么一个叫“箕国”的小国。如此看来,“箕城”之称源于此。问题是历史上,光山西省就有3处箕城,一处是太谷箕城,还有一处是榆社箕城。而据《山西通志·古迹考》记载“地当近河,今蒲县,本汉河东郡蒲子县地,东北有箕城,隋初移治此,后改蒲县,唐移今治,而箕城在县东北,晋人败狄于箕,当在此。”
2013年版《蒲县志》载“殷商时期即为箕伯之封国,开皇元年(581)为蒲子县县治驻地”。与以上“隋初移治此”完全吻合。
再说,晋败狄之战是因狄侵占晋地箕城而引起的,交战地点自然应该是晋境内的箕城。战争的时间是晋襄公时,而此时太谷箕城、榆社箕城都“未入晋境”,只有蒲县东北之箕城此时已归晋境。何况蒲县的箕城又合“箕地近河”一说,且与狄、秦接壤,属汉朝的河东郡所辖,而太谷、榆社离黄河皆远又不在河东郡境内。
所以,无论从战争发生的时间、区域以及战场的属国哪一方面看,是蒲县东北之箕城已确定无疑了。
确定了克城是“晋败狄于箕”的箕城,那么,克城叫箕城的来历就一清二楚了。作为箕国的治所,叫箕城当然是合情合理。
那后来,这一地名又因何演变为克城的呢?
别看这里城镇不大,实际上自古以来就是吕梁山中的一处军事要隘。传说唐初,刘武周趁唐朝刚刚建立,时局不太稳定,就起兵反唐。宋金刚被追上吕梁山以后,还想在此负隅顽抗。他派了一员副将在克城、公峪一带负责镇守。李世民领兵在霍州击败猛将尉迟恭,便分兵两路进攻汾州。李世民亲率大军沿汾河北上为第一路,派程咬金为正、柳周臣为副领军五千骑为偏师第二路。程、柳二将率军经盈村翻越龙头山,在公峪一带经过几场激战,歼灭叛军,夺得箕城。尤其是在连捷山,连战连捷,从而留下了连捷山、交战坪、交战岩等战地地名。然后向西挺进,攻下隰州、温泉(交口),与李世民在汾州会师。为汇报战况,柳周臣的汇报提纲中写有“我军翻越龙头山,经过激战,攻克箕城”这样的字句,结果程咬金在汇报时却说成“我军翻越龙头山,经过激战,攻下克城。”书吏根据汇报,将“攻下克城”记录在案。唐朝官府依此称箕城为克城,民间也随之改称“克城”,且一直沿用至今。
蒲县地方志研究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