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传达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

2020-07-03 10:23: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侯马传达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

图为会议现场

  临汾新闻网讯 7月1日,侯马市召开传达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会议,传达学习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并就抓好贯彻落实进行安排部署。侯马市委书记、侯马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煦杰主持会议,市四套班子领导,侯马开发区班子成员及部分条管单位和驻侯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了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王煦杰指出,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特别是省委书记楼阳生重要讲话是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部署安排,是全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的宣言书、动员令。

  就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好省委全会精神,王煦杰提出五点要求:一要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三篇光辉文献”和全国“两会”精神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深学细研,广泛宣传解读,切实将全会精神传达到每一个党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群众,引导全市上下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全会精神上来,在全市营造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切实以省委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凝聚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强大合力,切实推动全会精神在侯马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要加快推动产业转型步伐。要加快推动高质量转型,“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是党中央赋予全省的重大历史使命,更是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把转型发展作为经济工作和各项事业的纲,集中精力,全力突破,努力走出具有侯马特色的转型之路;三要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要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十四五”规划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意义重大。要把编制“十四五”规划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十四五”规划编制,特别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临汾市委“一三四三”工作思路及我市“五大兴市战略”目标,深化事关全局的根本性、方向性重大问题研究,提高规划的专业化水平。四要扎实做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半,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盘点各项工作,查缺补漏,确保当前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咬定目标、加快进度,强化责任、优化服务,加快推进以中信机电、汤荣制动鼓技改、正大制管二期、远大PC工厂、北铜节能技改等为重点的转型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严格抓好疫情防控。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坚持关口内置,划小单元,精准防控,严密防范,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五要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指示精神,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松劲,全力营造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豆大麟 李宛阳 赵聪

侯马速度

十亿元项目 二十八天投产

  临汾新闻网讯 没有营商环境的高质量就没有发展的高质量。侯马开发区全力创优营商环境,让项目尽快落地、让落地项目加快发展。营商环境的创优使侯马经济开发区在全省、全市招商引资考核中稳居第一方阵。

  日前,总投资10亿元的侯马开发区山西广和铝合金模板及铝合金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这个项目从开工到建成投产只用了28天,创造了开发区项目建设新速度。

  “侯马开发区要对标一流,持续创优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园区建设等各项工作,把开发区打造成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侯马市委书记、侯马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煦杰在参观铝合金模板加工生产线时,充分肯定了山西广和项目建设取得的进展,鼓励企业加快推进二期项目的建设,早日实现项目达产达效。

  据了解,山西广和铝合金模板及铝合金深加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约150亩。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5亿元,主要从事建筑铝合金模板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年生产建筑铝合金模板30万平方米,年产值3亿元,新增税收2000万元;二期投资5亿元,主要经营铝合金深加工、型材制造,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

  山西广和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入驻侯马开发区的民营企业。2020年3月注册成立时,公司项目的土地还没有着落。侯马开发区按照“资源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在最短时间内盘活150亩建设用地优先提供给企业,使该项目不到一个月就竣工投产,把疫情对项目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我们这个项目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从开工到建成投产只用了28天,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得益于侯马开发区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我们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投产仪式上公司总经理王星对记者说。

  今年以来,侯马经济开发区抢抓省市推进开发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确定了“一区三园”发展新思路,实现了市区经济建设主战场全面融合。为使项目尽快落地加快建设,侯马开发区为项目落地打造最短“路径”,全面落实专班工作机制,工业园区共储备熟地2000余亩,做到了项目“拿地即可开工”,同时建成20万平方米现代化标准厂房,实现企业“拎包入住”。仅上半年,侯马开发区签约引进了铝模板、井矿车桥等10个重大转型项目,总投资额达69亿元。

  侯马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崔玲玲表示:在营商环境方面,侯马市已将58项审批事项全部授权到位,实现了“办事不出区”。我们坚持政策兑现“一窗受理”,为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做到硬件要素配套到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方位保障企业项目又快又好落地,让企业家发展更舒心、投资更有信心。(张明 买雁彬

侯马“靓城提质”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新举措——

“亮”出后厨“4D厨房”开全市先河

  当多数大型餐饮店还坚持“厨房重地,闲人免进”的惯例时,侯马市的一家餐饮店——众合大酒店厨,却打出“4D厨房欢迎你”的旗帜,向社会“亮”出后厨,实施“阳光”餐饮。

  什么是“4D厨房”,它到底长什么样呢?资料显示,“4D厨房”是指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现场管理体系,实现“整理到位、责任到位、执行到位、培训到位”4个到位。通过实行一系列标准化管理,提升工作环境整洁度,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并明确其岗位责任,提高餐饮企业厨房管理和工作效率。

  4D又称四个到位现场管理体系, 它是把企业中所有物品、设备和所有人的行为,全部规范统一,并通过明确标示直观体现的,可以促安全防事故、降成本提利润的一套系统标准,更是达到这种标准的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推行“4D厨房”,是侯马市实施“靓城提质”工程、迎接国家卫生城市2020年复审工程的新举措。

  走进位于该市新田路繁华商业区的侯马众合大酒店,“4D厨房”的概念立马鲜活生动起来。厨师长王凯介绍:“明厨亮灶,监督食品安全,是广大消费者的权利,也是我们酒店的口号。这是凉菜间,制作生食的地方。我们专人专室专工具,食品无交叉、无污染。管理卡制度保障了原材料最新鲜,当天用完,第二天再补充。冰箱生熟、荤素分开。所有工具上墙,每天下班后紫外线会对工具进行自动消毒半个小时。”

  众合大酒店作为侯马市首家“4D厨房”,不光环境干净漂亮,而且每一道加工工序都有特定的标准,包括洗菜的标准、杀鱼的标准、小料的配置标准等等,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们吃得健康、吃得安全。

  从前台到后厨,小到一把剪刀,大到一口锅都标明了各自的负责人、联系电话和管理方式,这样就避免了一旦发生问题后,追责出现互相推诿的状况。“4D厨房”一改传统厨房杂乱的现象,各种物品都“有名、有家、有方法”。后厨地面上一条条明亮的黄色标识线,将所有设备和物品整齐地划归到了指定区域内,为厨师“指引”出一条安全的线路;操作间地面干爽整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明厨亮灶”。

  今年以来,随着侯马市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稳步推进,结合“明厨亮灶”工程,引进厨房管理新体系,开打造“4D厨房”之先河,积极推动打造工作,提升餐饮服务监管水平,让“4D厨房”成为餐饮业的一道风景,让消费者吃得放心。随后侯马市将以“互联网+明厨亮灶”为基础,把“4D厨房”模式在市区内其余餐饮单位逐步铺开,把餐饮业全面纳入互联网的管理考核体系中。

  酒店管理专家朱海龙说,4D食品安全现场管理体系,是把企业所有的物品、设施设备,全部规范统一的一套系统标准,是可以帮企业防事故、降成本、提利润的一套标准体系,让顾客可以100%相信这家餐饮酒店的食品安全。

  一位正在用餐的张先生说:“我们一眼就能看见厨房里工作人员的操作,也就看见了食品卫生安全,在这儿吃饭就更放心了。”(王登博  潘晓歌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 扎实做好防汛准备

侯马举办山洪灾害防御演练

  “我市连续发生强降雨,导致紫金山流域发生流域性洪水,引发山洪和浍河二库水位上涨,严重威胁大坝及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日前,伴随着紧张的警笛声,一场“惊心动魄”的山洪灾害应急防御演练在侯马市上马办金沙村拉开帷幕……

  此次演练结合防汛抢险实际,设定检验环节。演练开始从侯马市政府接到险情报告后,成立现场抢险指挥部,各应急救援队伍根据指挥部口令迅速集结,组织下游群众转移,随后对浍河二库进行泄洪,调动各应急救援队伍进行抢险救援,经过一个小时的实战演练,各组密切配合,分工明确,行动迅速,圆满完成各项演练任务。

  通过演练检验了灾害防御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预案,有效统筹各方应急力量建设运用、深化应急救援协作、落实好防汛物资储备、抢险队伍建设等各项措施,提高应对突发汛情、险情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应急救援整体能力,为今后有效应对汛情、险情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此次山洪灾害应急防御演练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村民的安全意识,熟悉逃生通道,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以此为契机,检验防汛应急救援体系应急响应及运行情况、应急救援小组救援技能实战情况、物资实用情况等。”侯马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晓君说,下一步,侯马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完善监测预警机制、畅通信息渠道,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对重点部位、危险地段要进行实时监控、巡查,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要提高防灾避险的科学性、有效性,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能力;要组建好专业抢险队伍,备足防洪抢险物资、装备、运输工具,一旦发生险情,及时除险加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李壮

大南庄村——

秸秆回收变废为宝助农增收

农民正在麦地里整理秸秆 冯 瑞 摄

  夏收季节,在侯马市大南庄村的农田里,机车轰鸣,村民驾驶收割机、打包机、搂草机、抓车、三轮车轮番上阵,一派火热繁忙的景象。收割完后,一捆捆整理好的秸秆,整齐地堆放在田地里等待运走。此时的农田已经可以直接复播农作物了。

  以前,每年夏收季节,禁止秸秆焚烧一直是各级干部群众很费神费力的工作。今年,侯马市张村办大南庄村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村委会积极组织大批现代化农机具,对全村6000余亩小麦进行一站式收割,并将全村机收秸秆进行打包,把废弃的秸秆换成了钱,让农民不仅省力还省钱。

  看着田地里一捆捆打包好的秸秆排列有序,等待被统一回收再利用,还能得到收益,村民们对此赞不绝口。今年63岁的老党员韩清浦,他家的10亩地往年需要十几天才可以全部打理完成,开始新农作物的种植。今年夏收,随着一辆辆机具轮番的进出他家的地里,很快就全部整理出来了,收割成本下降了60%,这让老韩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咱们以前割麦,割了麦、捡拾麦秸、清理麦秆,一次一次忙活,又累人又费时间。现在是割麦子秸秆回收一步到位,原来割麦子一亩地50元,现在只要20元,又快又便宜,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今年夏收,全村6000亩小麦仅仅3天就收割一空,核算农业生产成本,给全村村民省下了近20万元钱。节省了大量的农时,大大加快了秋粮种植节奏,农民还可以走出去打零工增加收入。

  大南庄村村委会主任盛新民说:“秸秆回收使一直困扰政府和农民的秸秆焚烧问题迎刃而解。回收后的土地直接进入待耕状态,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力负担;经过回收的秸秆可储存用于牲畜的主要饲料,减少了养殖成本,还可以将回收的秸秆进行发电再利用。不仅避免了秸秆焚烧后带来的火灾隐患和环境污染,还产生了经济效益,达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冯瑞

南上官村:乡村文化记忆馆 留住绵绵乡愁

王登博 潘晓歌/文  张跟慧/图

  乡愁,是对故乡的思念,是对儿时美好的回忆。近日,侯马市凤城乡南上官村的乡村文化记忆馆正式对外开放,通过这1000多件藏品实物陈列展示,向人们讲述乡村记忆。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在这个静谧的乡村里得到了完美的交融。

  对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看,这里很多的旧物都似曾相识:看到一盏油灯,你也许会想到妈妈曾经在灯下缝补衣衫;看到那座轻巧的纺纱机,你仿佛会觉得它在“咕噜咕噜”地纺着线纱;看到布满沧桑的烟壶,你也许会想起古人曾经坐在夕阳下升腾起轻轻烟雾……

  这1000多件藏品,都是从本村老百姓家里收集的,其中有不少是村民自愿捐赠出来的老物件。许多民间艺术品,像面塑、布老虎更是出自本村老艺人之手。

  南上官村村委会主任刘春保说:到村民家中,我们发现了好多现在已经用不到的老物件。我们的村支“两委”专门研究,想建一个乡村文化记忆馆,留住乡音乡愁。南上官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所以每当看见这些老物件,我们就一件一件把它收集起来,包括老中堂瓷器、面塑、剪纸、书画等,全部放到记忆馆内。每到周末大家可以免费参观,留住乡音,记住乡愁。

  记忆馆内的狮舞部分,是最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代表。南上官狮子舞始于清康熙年间,几百年来,经过狮舞传承人口传身教,流传至今。2011年被评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仍活跃在晋南一带文化舞台上。

  八仙桌、青花盖碗、犁、耙、手摇纺车、面塑……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彰显着时代印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1000多件藏品,展示了一脉传承、富有地域特色的晋南农耕文化、民间艺术、祈福文化、健身文化……

  南上官村村民冯玉枝说:“把这些老物件收集保护起来,让年轻人都来参观参观,让下一代人都能了解,以前咱祖祖辈辈的真实生活。”

  村民付原芳的婆婆今年88岁,捏面花捏了几十年。付原芳说,每次捏面花的时候,老人的心情都会特别好。去年村主任拜托她捏这个面花,她一个人在家里和面、造型、上色、描花、上锅蒸,一丝不苟。我们现在学一学,可以给年轻的一代传承下去,把文化传承下去,还是特别好的。

  2020年,凤城乡南上官村启动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共投资了50余万元,建起了南上官村乡村文化记忆馆。这个乡村文化记忆馆,只是南上官村乡村文化工程的一部分。下一步,该村将成立文化记忆研究小组,继续深入挖掘民间文化根脉,分门别类,系统整理,把民间记忆工程打造成精品文化工程,让深厚灿烂的乡村文化永远流传。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