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创新监管提质升级开创养老事业新局面

2020-07-10 09:36: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爱心涌动夕阳红

——襄汾县创新监管提质升级开创养老事业新局面

市政协主席张建平在县委书记刘浩,县委副书记、县长白建成陪同下听取养老机构建设情况汇报。

省民政厅副厅长张瑞调研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全市养老机构安全监控全覆盖现场会在襄汾召开

全市养老机构在襄汾现场观摩

全县一张网,实时监控各养老院工作情况

根据老年人饮食习惯和季节变化,调整饭菜品种和花样

对待老人能否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评价一个养老院服务质量高低的关键。5月29日,一次不同寻常的会议——全市养老机构安全监控全覆盖现场会在襄汾召开。

  会议要求,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要深入学习襄汾经验,提前谋划,主动作为,把养老服务做好,把安全管理抓好,实现管理再加强,服务再提升。

  近年来,面对“银发浪潮”,襄汾县委、县政府坚持政策推动和创新观念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体制升级共促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提升养老管理服务水平,全县养老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养老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监管大升级

  襄汾县位于临汾盆地南部,人口5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7.12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4.24%。现有3家公办养老机构,5家民办养老机构,1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40张床位,供养人员336人。

  2019年,养老机构的设立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襄汾县以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模式,五措并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提升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建章立制提升标准。按照民政部养老机构规范管理115条规定,襄汾突出建章立制,强化制度约束,建立健全《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预案》《职工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养老机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是“天眼”监控提升质量。为彻底改变过去部分养老机构敷衍塞责、检查时一个样、检查后还照样的现状。襄汾投资15.8万元,将全县8个养老机构、1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及12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每个监控摄像头,直接与局监控室电脑终端联网,实现养老监控全覆盖,24小时全方位监控,实时监控制度落实、工作进展、日常服务、院民活动和安全防范等情况,及时发现排除安全隐患,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把全方位安全送到老人身边。

  三是微信群网提升效能。建立院长工作群、养老机构工作群、日间照料中心工作群和疫情防控工作群四大微信群,传达政策法规,安排工作任务,探讨交流经验,掌握工作动态,各项监管透明及时,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部门联动提升合力。安全监管,责任重于泰山。襄汾民政局坚决落实养老机构主体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联合安委办、应急、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突击检查、随机抽查,下发整改通知书,约谈主要负责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配齐配全消防设施,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业务和消防培训演练,防患未然。

  春节期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襄汾民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5个包联督查组“四不两直”一线督查,从严从细织密“责任、宣传、防控、监控、微信”五道网,全县养老机构“零感染”。

  五是教育培训提升素质。2019年,分管副县长李文耀带领有关人员,参加全省学习培训,加快全县养老机构提质升级。县民政局安排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外出培训累计13人次,4名养老机构院长参加省厅组织的院长培训,局相关工作人员同部分养老院长参加市局召开的会议和培训,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全面提升。

  设施大升级

  去年以来,借助全省养老机构提质升级这一东风,襄汾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按照《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启动完成全县养老院改建升级工程,办院条件实现质的跨越。

  从施工到竣工验收,襄汾严把质量关,主要领导和监管人员全程参与,严格监管,提质升级工程高质量完成。张礼敬老院投资680万元,完成了拆旧建新建设工程,建筑面积2800㎡,床位100张。改建后的陶寺敬老院又投资30.8万元,完成了西房增设卫生间、更换门窗、铺设地板砖、安装无塔上水系统等工程。

  有志青年李睿璇坚持高标准办院方向,投资近千万元,建成了南高颐德养老院。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按照示范村标准不断完善,全县正常运营的日间照料中心有13家,活动中心有23家,运营补贴及时下拨到位。

  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投入,让养老机构办院条件大为改善。

  服务大升级

  优质服务是检验办院质量的重要指标,襄汾聚焦群众关切,采取多项措施,养老人身,更养老人心。

  邓庄镇张礼敬老院,老人们看电视,听大戏,跳扇子舞,扭大秧歌,自娱自乐,陶冶身心。疫情期间分餐制,19位老人享受送餐到“家”服务。

  陶寺敬老院,老人们沐浴和煦阳光,干“家务”,玩麻将,打扑克。一天三顿饭送到房间,定期洗澡洗衣服,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亲情满满。

  南高颐德养老院,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十多名失能老人正在得到精心护理,翻身、擦洗、换尿不湿,几名护工一丝不苟,得益于专业规范操作和耐心细致服务,公认最难愈合的褥疮,在这里得以痊愈。

  着眼于补齐短板、提升服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不断完善标准,实现健康运营。

  宽老人心,养老人身,集老人想,感老人恩。襄汾民政全方位优质服务,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关爱大升级

  创新监管提质升级,襄汾县养老事业各项工作得到各级领导肯定。

  国家民政部交叉检查组来了,对襄汾救助及托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市政协主席张建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国平在县委书记刘浩陪同下,亲切看望慰问敬老院老人。

  省民政厅副厅长张瑞在市民政局局长牛庆国、党组成员丁国刚,襄汾县委副书记、县长白建成、副县长李文耀的陪同下,调研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她要求,要推进服务标准化,促进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七一”建党节,九九重阳节,“十一”国庆节。每逢节假日,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各界人士和志愿者来到敬老院,把精心准备的慰问品送到老人手里。

  各级医疗机构广泛开展义诊活动,他们走进敬老院,抽血、量血压、做心电图,爱心义诊服务实现常态化。

  院民张大娘说:“一天三问安,七天不吃同样饭,馍馍、猫耳朵、臊子面、饺子、包子,还给我们送香蕉苹果,吃得很好,我越吃越少,那膘儿还一个劲儿往起起。早上起来,我们下去扭秧歌,累了就唱歌。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说得到做得到……”

  83岁老人梁广兴说:“我是一名党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生活这么好,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要好好教育下一代,绝对不能忘本。”

  百善孝为先,一生善做魂。

  下一步,襄汾将继续做实做细功课,进一步提高兜底保障能力,实现养老机构改造、消防、机制、服务、提质“五到位”,实现高龄、失能半失能特困老年人优先到区域性养老中心或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让养老机构成为天下父母的乐园,世上儿女的寄托。(邓文斌)

土地托管 解决种地难题

——记襄汾县智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炎炎夏日,翟战备的“土地托管服务队”奔驰在沃野上“龙口夺食”。

  黝黑的皮肤,爽朗的笑声,敦实的身材……52岁的老翟在田地里摸爬滚打30年,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憨厚淳朴。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农村汉子,已先后申请农技专利3项,整合农机户190多户,托管土地9万余亩,占到襄汾十分之一。

  老翟全名翟战备,他说自己的价值始终在土地上。14岁中学毕业后,老翟开始跟着父亲种地。祖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可是老翟又不是很“安分”,他想做另外一种“农民”,可以一个人管理一大片田地,还能够增产增收的农民。

  靠着年轻人的一腔热血,他参观了运城、曲沃等地的农业设施,购置了全村第一辆农机,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用农业机械帮着群众种地、收割成了他收入的一大部分。

  使用农机,钻研农机,老翟根据多年经验和针对性试验,研究了小麦宽幅播种机,双翼深松犁播种机,小籽粒双震压药材播种机,并与山西农业大学在作物高产、绿色无公害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目前小麦宽幅播种技术已经覆盖全县80%的农田,翼城、新绛等地也在推广使用;小籽粒双震压药材播种机正在全县大范围推广。

  老翟喜欢看新闻,关注到规模化农业发展前景的时候,老翟就开始承包流转土地。2013年,他流转130亩,成了“种粮大户”;2014年,老翟收看央视新闻联播,了解到国家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这一农业经营模式的扶持政策,他萌生了创建家庭农场的念头,又陆续流转承包土地,2016年认定家庭农场的时候,流转土地620亩,2018年达到1000亩。

  老翟包地有个窍门,这也是他在新闻上学到的“高招”。别人包地一亩地一年200块钱,他包地是500斤玉米。按照亩产1500斤计算,包地花费500斤,投入500斤,还有500斤的盈利。当时的玉米大概8角钱一斤,群众能挣更多的钱,自己也有盈利,包地面积一下就上去了。最多的时候,老翟包地1800亩,但是不赚钱,反而赔了。老翟说;“水肥跟不上,前800亩挣钱,后300亩赔钱,总体下来并没有赚多少”。

  针对这种情况,老翟调整经营思路,如果有人想要种地,老翟按照包地原价一分不加转让,但是有个前提,农机必须用老翟家的;打工回乡想要重新种地的,提前一年告知,把茬倒顺后还地,也有个前提,农机必须用老翟家的。种地、收割的时候,经常有群众请他帮忙种一下、收一下,支付相应的费用,老翟说:“这可能就是我当时托管土地的雏形,只是当时没有那种叫法,却有着实际的需要”。

  有市场需求,有能力作为,更重要的是老翟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出路,和土地托管解决的“农村土地谁来种”的问题。2019年,老翟整合全县195名农机手成立“智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托管土地9万余亩,托管亩数还在继续增加。

  “农机手与群众、土地打交道最多,最了解群众、田地需要什么,把农机手整合起来成立托管公司,也是我多方考察、学习的结果”,老翟说,“每个村、每个乡都有长期包的农户,我们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有行业标准,有质量好、价格优的种子、化肥,农机手的竞争力增加,群众更实惠,公司运营就更顺了。”

  具体的托管服务上,老翟实行“套餐价”,有半托管和全托管两种类型。“有的留守老人在家,只用管种、收,浇地、施肥等相对轻松些的活儿,他们自己就干了,这是半托管。有的人常年在外打工,我们管种、管化肥、农药,管收割,一年不用到田里一次就能实现丰收,这是全托管。”老翟解释着。

  在农资的购买上,托管的9万亩土地成为老翟与大型农药、化肥、种子公司的谈判砝码。

  “我们不是卖化肥的,利润不在这里,化肥只是捎带,最终的利润在服务上。”老翟认识很清醒,他把大厂给予的优惠价让利于农机手与群众,相同的种子、化肥,别的农机手种需要160元,老翟公司的打包价只需要145元。其中有五元,老翟交给农机手处置,这钱农机手可以雇人往地里搬种子、化肥,往机器里倒种子、化肥,农机手不用下车就能完成播种;对于群众来说,骑上电摩坐在地头,甚至都不用到地里,轻轻松松地就种了,再不用搬种子、化肥了,大家都愿意选择老翟的公司。农机手们也节省了大量来回奔波的时间,通常在一片地里就能工作一天,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机器耗油费等成本。

  在田间管理上,老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管理模式,小麦、玉米什么时候施肥、浇水,完全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操作。群众说,“老翟的麦田,看起来长势不怎么样,可就是高产”。对于托管的价格,老翟也有自己的一套收费标准:我们只按照市场行情干活、收工钱。

  今年6月11日,襄汾县委书记刘浩,县委副书记、县长白建成来到老翟的家庭农场调研夏收工作。满目金黄的麦穗荡漾着丰收的喜悦,一台台收割机、深松整地机、播种机、打捆机有条不紊在田间作业。

  在详细了解小麦品质、粮食产量、机械投入、生产托管等情况后。刘浩对老翟的工作表示肯定,鼓励老翟抢抓时机,灵活调配农业机械,加快收割进度,确保颗粒归仓;要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加快粮食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步伐,提高市场占有量和知名度,着力打造出全国、全省知名的襄汾小麦品牌。

  老翟说:“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我从事农业的坚强后盾,对于未来,我信心满满!”

  目前,老翟正在准备给托管土地统一交农业保险,规避冻害、虫害等风险。前段时间,老翟以公司的名义担保,赊购回来一批农资,“不用担心钱不够买不到农资,也不用担心买到假种子,一来是跟大厂合作,二来这么大规模,假的也不敢卖给咱啊。”老翟公司的农机手们干劲十足,准备跟着老翟在这广阔的田野上耕耘丰收的希望和有尊严的生活!(沈宗珍)

  图片由襄汾新闻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