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11月17日,永和县委书记高永贤主持召开县委中心组学习会议,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县委副书记、县长范洋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连青,县政协主席宋新亮等县领导参加会议。
会议邀请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馆长张步军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辅导。张步军从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背景、主要成果、突出特点、重要特点、突出亮点、逻辑主线、建议、公报内容要点、核心要义、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辅导。
同时,会议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章,及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和文件精神。
高永贤要求,县级领导要持续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内容,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县委“1234”工作思路精密结合起来,对全县各项工作一项一项进行梳理,细化措施,抓好落实。要科学谋划好永和“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全县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要对照反面典型、深刻检视自我,深入吸取教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发挥表率作用,抓好抓实分管部门的廉政建设,为推动永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记者 王小庚)
11月13日,“山西社会主义学院现场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在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举行。这标志着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作为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跻身成为山西社会主义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图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张晓光,市委常委郝忠祥,县委书记高永贤,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长牛永福共同为“山西社会主义学院现场教学基地”揭牌。
近日,县委书记高永贤,县委副书记、县长范洋平深入高速口至响水湾市政道路项目建设现场调研指导项目进展情况。
高永贤、范洋平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与项目单位主动对接,确保项目有序推进。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和既定时间细化任务倒排工期,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如期竣工投入使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永和索驼榜上有名
近年来,索驼村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主线,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带动全村人居环境上了新台阶。日前,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三批省级示范村名单出炉,永和县索驼村榜上有名。
产业引领作用显著。以现代农业、民俗旅游、商贸文创为重点产业,通过旅农融合、以旅促农,促进全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形成“田园综合体”格局。坚持规划先行,编制《索驼村村庄规划(2020—2035年)》,是全县乃至全市首个村级中长期发展规划。成立山西索驼驿站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27户村民成为股东,建成45亩有机旱作种植示范园,种植2万平方米网纹甜瓜和水果番茄,3万余公斤优质哈密瓜为村民增收40余万元,让村民土地流转有租金、管护务工有工资、入股年底有分红。开发索驼古驿站景区,设置主题邮局、乡村记忆馆、电商馆、村史馆等,与垂钓园、生态农场、30兆瓦光伏观景台等组成具有黄土文化、黄河风情、晋陕特色的民俗旅游线路。配套建设2000余平方米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特色民宿酒店、农家乐餐厅等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注册“索驼驿站”“黄河索驼药谷”商标,开发文创产品和农副产品,两个多月销售额近300万元。做大做强光伏发电、肉牛养殖等现有扶贫产业,支持“一村一品一主体”,完善“党支部+企业+党小组+合作社”模式。实施村民职业技能提升项目,培训村民学习掌握传统民间工艺技能,实现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打造中小学生研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邀请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师生来村社会实践,带动增收10万余元。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提出建设“生态索驼”“美丽索驼”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规划。退耕还林6170亩,易地搬迁13户,拆旧复垦3户。坚持以旧修旧、变废为宝,让古驿站遗址和旧小学焕发新生,成为全村亮丽名片。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蓄水池2处,改造水管老化2000米,家家户户通上了安全达标的自来水。设立14个正规垃圾堆放点,实现农村垃圾全面收运、有效处理并长效保持,生活污水处理覆盖95%以上常住居民且稳定运行,95%以上农户使用卫生厕所,在村委会及停车场建设水冲式公共卫生间2个。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开展“三容三貌”整治,定期评选“最美庭院”“文明家庭”。全面实施亮化、美化、绿化工程,坑塘河道消除黑臭水体并保持干净,对200余米长的“拉链式”沟渠实施“明改暗”,村委会楼前黑脏臭的小水沟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草地。新建竹凉亭1座、竹门楼2座、竹篱笆墙4000米,改建公交站厅1个,古色古香的村前门楼、索驼舞台、照壁凉亭、文化墙等让索驼越来越美。
村庄治理积极有效。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党建“3+3”工作法,以每月“党建共建日”“主题党日”“永和扶贫日”为抓手,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创办“党员夜校”,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坚持“四议两公开”,加强村级监督工作。与西柏坡梁家沟村结对共建,探索村级区域协同振兴发展联合体。建设2200平方米党建文化广场,打造红火的“党建一条街”。开通首个村级新媒体平台——“新时代新索驼”微信号,编发村党建工作信息简报99期,设计发布村视觉识别和文创方案,利用“云直播”“云连线”“网上带货”等形式宣传索驼变化、讲述索驼故事。加强健康扶贫,做好村民健康“守门人”。创建健康促进示范村,建设“健康文化书屋”,举办“健康讲堂”,提升村民健康素养。打造村卫生室样板,全省首家互联网“健康小屋”落户索驼,受到国务院扶贫办调研督导组点名表扬。接受捐赠药品15万余元,家家户户都有了小药箱。在轻松筹为大病困难群众开通救助绿色通道,募集爱心善款10.9万余元。
乡风文明成果明显。弘扬文明之风,大力举办村公益事业,成立全县第一家村级道德银行,用清单式管理、积分式量化村民道德行为,让文明者受褒奖、有德者得实惠。推进移风易俗,制定发布村规民约,凝练村风村训,广泛开展家风家训大讨论。建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扶贫爱心超市,定期评选道德银行“10+1”星户,每年评选最美系列典型,隆重表彰“索驼好人”“文明家庭”等先进榜样,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邀请知名劳动模范李素丽、水木年华音乐人缪杰、山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璐璐姐姐担任公益荣誉村长,演员惠英红担任脱贫攻坚助力大使。成为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志愿帮扶乡村”示范基地,以“志愿田”新模式带动精准扶贫。
传承红色基因 传唱红色经典
永和红军小学唱响“黄河大合唱”
11月18日晚,由永和县教科局主办,山西永和红军小学承办,永和县第一高级中学协办的“传承红色基因 传唱红色经典”山西永和红军小学少年黄河合唱团专场演唱会在第一高级中学阶梯教室举行。县委副书记、坡头乡党委书记梁少杰,山西省节能服务产业协会会长宋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连青,县政协主席宋新亮等领导,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及部分教师、学生、家长代表观看演出。
山西永和红军小学于2019年3月挂牌成立,是全国第260所、山西省第6所、临汾市唯一一所红军小学。2019年6月,山西永和红军小学正式接受澳大利亚黄河合唱团的暖心捐助,并带着暖暖的情,浓浓的爱,带着信任与重托开启了新的征程。通过全校层层选拔,首选52名儿童音乐爱好者,由李舞燕老师任团长,吴建伟老师担任指挥,刘海玉为钢琴艺术指导,组建了山西永和红军小学少年黄河合唱团,并逐步开始了《黄河大合唱》八大乐章的排练。合唱团的成立,赋予学校“红色文化”新的内涵。在排练中,利用课余时间,老师领着孩子们观看视频,讲解创作的历史背景、每句歌词的含义、每个音符的时值以及唱法技能技巧,使孩子们真正理解黄河大合唱的意义和内涵。面对非常复杂的合唱形式,孩子们无法掌握,老师就将主旋律选出来,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降低难度,只保留轮唱部分进行排练。历经一年多时间,永和红军小学少年黄河合唱团携手共同战胜了诸多困难,终于迎来了汇报演出。此次专场演唱会,是历史上继1940年重庆少年剧团演出的第一次。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分为8个乐章,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讴歌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音乐会上,山西永和红军小学少年黄河合唱团演出了《黄河大合唱》的《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旋律慷慨激昂,催人奋进,让红军小学的学子们铭记历史,继承前辈托付,将红色基因深耕进每一颗“种子”的心中,开启更好的未来。
11月19日,省农机发展中心将价值144万余元的13台(套)农机具交到省委组织部驻永和县阁底乡扶贫工作队,为助力永和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农机力量。图为省委组织部驻永和县扶贫工作队把写有“脱贫攻坚乾坤扭、农机助力岁月歌”的感谢锦旗赠给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
这个山村变了模样……
一
走阁底,过东卓,一鼻子哭到鸭子河。鸭子河,受恓惶,凉水锅里泡蒸馍……
这段顺口溜,说的是山西吕梁山区的鸭子河。鸭子河,不是一条河,而是一个村。这个深藏于黄河中游东岸、晋陕大峡谷中的古村落,是当地的贫困村。
2009年,从大学毕业的郭海林,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怀揣着建设新农村的憧憬,参加选聘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考试,顺利通过,担任鸭子河村的村党支部副书记。
听说有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来这里当“村官”,村民们都惊讶不已。那天,二十二岁的郭海林从永和县城来到阁底乡人民政府报到后,已是傍晚。他和前来接他的老村支书,踏着黑漆漆的夜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鸭子河赶。
一连几天,郭海林徒步在山间那一道道羊肠小路上爬坡迈沟,攀崖越石。一脸的汗,一身的土。先是把鸭子河村周边的前山、后山、梁峁、沟渠、河畔转了个遍,之后又回村里挨家挨户走访。
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鸭子河的情况,郭海林基本摸清楚了,心里也有了底。
二
鸭子河,三面环山,一面傍河,村中有棵千年古槐,虬曲峥嵘,绿荫如盖。本是一个风景独特的地方,却成了村民们眼里的“穷乡僻壤”。
全村三百多户,九百多人,贫困率近九成,人均年收入一直在千元左右徘徊。
村里土地贫瘠,收成时常不好。从南山到北山,两个出村口,都是悬崖峭壁上坑坑洼洼的羊肠山路。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守村里的老人、孩子们吃水就成了大问题。平时都靠装有大水罐的平板车去前村拉水。年轻人走了,谁能拉得动?
郭海林也陷入深深的焦虑中。好几个夜晚,他躺在土炕上不能入眠。
怎么办?
郭海林根据这些天来掌握的实际村情,开始谋划起心中的鸭子河。
第一个任务,是给全村人解决自来水问题。这个事迫在眉睫。
老村支书年事已高,很多事需要郭海林去跑。到县水利局争取项目,自筹部分资金,启动工程;从设计、施工、铺设主管道,到通往家家户户的线路……大事小项,郭海林件件操心。那几个月,他跑前跑后,解决各样困难,处理突发矛盾,每天起早摸黑,终于赶到雨季来临前,将工程圆满完成。年逾古稀的老人,激动地用颤巍巍的手拧开自家的水龙头,清水欢跳着流入缸中。老人们开心地笑了,郭海林欣慰地笑了。
解决了吃水问题,还要找到发展出路。郭海林想到,要开发旅游项目,助力乡亲们脱贫致富。可要搞旅游,必须打通前后村两条道路的壁垒,这可比自来水工程难了不知多少倍。
就在这时,省市县扶贫工作队进驻了鸭子河。两条通往外界的路,在村“两委”的提议和省市县扶贫工作队强有力的支持下,真正摆上了议事日程。
测量、立项、规划、审批,施工前期准备……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然而困难也接踵而至。
修这条路,涉及村里四十多户人家占耕地、毁枣树、拆窑房的问题。村民们一听,心疼了,不愿配合。
拆迁工作小组的人挨家挨户地上门动员,村民们还是不同意。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正在市委党校学习的郭海林知道此事,立刻赶回来,连夜集中给拆迁户开会。
听说郭海林要召集大伙儿开会,村民们都来了,窑洞内外挤满了人。“海林,你可是咱的‘村官’,得为俺们做主。”村民们说。
郭海林对乡亲们说,鸭子河祖祖辈辈没有路的苦日子,大家伙儿还没受够?
村民们面面相觑。这时,一个村民说:“修路是件大好事,村里人谁都知道。可一修路,俺的地被占了,枣树被砍了,你说这往后的日子,还咋过?”
大伙儿都应和着,“是哩!咋过?”
郭海林心里着急,但还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平心静气地说:“大爷、大妈,叔叔、婶子,你们咋就翻不转这个理儿?占地、拆迁、砍枣树,公家都是要给咱补偿的,对不对?有了这笔钱,咱是不是可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家园?”郭海林缓了口气又道:“再说,咱修路是为了啥?还不是为了咱鸭子河路难走的大难题得到解决?以后搞好旅游,大伙儿都能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听了郭海林的这番话,大伙儿都不言语了。一位大爷走过来,说:“海林啊,你说的在理,俺信服!这个协议,俺签!”
紧接着又有几户人家跟上来,当晚就有一多半的人家在补偿协议上签了字。到第二天、第三天,未签的几户,也都主动上了门。
随着隆隆的机械声响起,寂静的大山沸腾了。
两年时间里,不仅前村里的路修通了,连后村里那条山石路,也打通了。如今,一家又一家农家乐办起来了,旅游大巴载着游客也来了。坐在车内,行驶在能观山望水的盘山公路上,真是一种享受!
三
红枣,是村里的传统产业。可这几年收成和销路并不理想。是彻底抛开另起炉灶,还是再想想办法解决红枣产业发展的瓶颈,让“老树生新枝”?
村两委和省市县扶贫工作队的同志们一起实地调研,集思广益,最终想出了“四字”方案——“管、保、领、售”。
“管”,就是聘请专家传授红枣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保”,则是鼓励枣农和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增强抗风险的能力。“领”,是认领,动员帮扶单位的人和社会力量,献出爱心,认领红枣树。最关键的还是“售”,想办法将村里的红枣最大程度销售出去。
2015年秋季,鸭子河迎来红枣大丰收。山坡上,河滩里,一片片枣树上挂满了数不清的红枣,压弯了枝头。
打枣的日子,全村老少都出动了,还雇来了不少外村的人帮忙。一户户农家小院和靠村的石岸上到处堆满了红彤彤的枣,只等着客商来收购了。
然而时令入腊月,突降一场大雪。村民们又愁起来。眼看快到年底,还有很多枣没卖出去,谁家有心思过年?
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同志们千方百计寻找着各种销售途径:线上卖,线下卖,外出卖。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帮助联系摊位,经过多方协调,好消息传来——省城一个年货销售会上可以搭建一个鸭子河红枣销售平台。郭海林对扶贫工作队的同志们说:“前期的工作让你们费心了,去太原卖枣的事,我包了!”
寒冬腊月,太原。那些日子,郭海林不仅日夜守在摊点上吆喝着卖枣,还借助媒体推介,线上推销。鸭子河的红枣因“核小、肉厚、无虫”,甜度适中,品质上乘,一下子吸引很多顾客来买,摊点上挤满了人,销售势头很旺。
吆喝着卖枣,郭海林的嗓音沙哑了,几乎没有时间吃饭,手机一直在响。整整一个腊月,他日夜操劳,瘦了五斤,换来的是七万多斤红枣的销售“成绩单”。
腊月廿九的晌午,郭海林背着卖枣的钱回来了。在鸭子河村委会的窑洞里,他把每家每户的钱分发到村民手中。看着大伙儿洋溢在脸上的笑容,郭海林靠在炕头睡着了。村里的槐树爷爷心疼地说:“你们瞅,把孩子累成啥样!”
四
转眼间,郭海林在鸭子河已经整整七个年头。
因工作成绩突出,2016年4月,郭海林被组织提拔,担任阁底乡人民政府副乡长,主要分管的是全乡十五个村委的扶贫工作,鸭子河仍是他包联的村。
2018年,经过不懈的努力,昔日贫困的鸭子河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如今走进村子,不用几步,就能看到村里的休闲广场。广场上不少老人正在各种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再往里走,可见鸭子河的百亩生态园和采摘园。园内椿树、榆树、槐树等各种树木长得高耸挺拔,枝繁叶茂。水波荡漾的大鱼池里,一尾尾肥硕的鱼儿,成群结队在水中嬉戏追逐。新嫁接的蟠枣、晋枣、新冬枣,长得茁壮。村里已经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鼓励在外创业的能人回故乡、建家乡。
如今的鸭子河,彻底变了样。村里人变得自信积极,正迈向富裕好生活。(马毅杰)
文图除署名外由永和新闻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