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扎实开展“治六乱、优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2021-05-21 09:14: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做实功加强领导 出实招拓展格局 办实事项目带动 谋实效常态管控

先行一步作示范 整治提升促振兴

——洪洞县扎实开展“治六乱、优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5月11日,洪洞县召开“治六乱、优环境”现场推进会,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洪洞县委书记黄巍,县长李俊平出席。

兴唐寺乡赵关路路边景观

  2021年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开局之年。洪洞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按照省委书记楼阳生调研临汾时提出的临汾要在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作全省示范的要求,着眼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整治农村“六乱”,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全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具体行动,强化大县担当,率先行动示范,在强化组织领导上做实功,在拓展整治格局上出实招,在完善基础设施上办实事,在构建长效机制上谋实效,着力建设美丽宜居宜业宜游乡村。

  在加强组织领导上下功夫

  强化顶层设计动力

  该县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纳入县委经济工作会议进行重要部署,在政府工作报告进行重点安排,提前谋划,先行一步,召开全县动员大会,突出“共建清洁家园,喜迎建党百年”主题,围绕“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的要求,聚焦生活垃圾整治、村容村貌优化、农村污水处理、农村户厕改造、常态保洁机制、美丽乡村创建六大领域,出台了《洪洞县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成立了由书记、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考核督导组,并为全县21名副县级以上领导明确了包联乡镇,在县级层面打造了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各乡镇相继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安排落实。赵城镇除了成立领导组以外还成立了乡镇督导组和考核组,召开动员会1次,推进会2次,反馈会1次,配合县督察组对辖区内行政村地毯式排查,立行立改发现问题。甘亭镇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捆绑式”制度,定村庄、定路段、定标准、定时限,将责任层层细化分解。曲亭镇直面突出问题,不遮掩、不避讳、实行“清单制”,将排查出的问题制定清单,明确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和整改时限。山目乡实行乡领导干部分片、村两委干部包区域、村民组长包户的网格式管理。各乡镇基本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协调抓,工作专组具体抓的工作模式,推动全县“治六乱、优环境”迅速打开局面,纵深推进。

  在完善基础设施上求突破

  强化重点项目活力

  该县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关键发力点,聚焦四大重点领域,谋划、启动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聚焦生活污水处理,启动建设日处理生活污水5000立方米,覆盖大槐树镇、苏堡镇的洪洞经济技术开发区(秦壁工业园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污水能力30000立方米,覆盖赵城镇、明姜镇的洪洞经济技术开发区(赵城工业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在万安、明姜、曲亭、苏堡等4个建制镇建设管网总长度20公里的污水管网工程。聚焦河道治理,启动实施堤村乡团柏河洪洞县段河道治理工程,工程内容包括新建护岸工程4.66公里,拓宽现有河道主槽1.45公里,清理整治河道3.93公里;启动实施汾河流域干流生态景观工程。聚焦清洁取暖,继续推进赵城镇镇区集中供热项目,使供暖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聚焦垃圾运转,在10个乡镇建设14个乡镇垃圾转运站。

  在拓展整治格局上做文章

  强化联整联治合力

  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做到统筹兼顾。该县强化推进“三结合”,确保整治出实效、提升出实绩。与高铁高速沿线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相结合,实施了清洁取暖改造、工业治理、臭氧削峰、污水厂建设、清洁运输、雨污分流、黑臭水体整治、违法排污、“脏乱差”清理、绿化美化等10项重点工程,辐射带动农村“六乱”治理,打造高铁高速沿线对外形象窗口。

  与农村“厕所革命”相结合,在万安、辛村、刘家垣、堤村、明姜、苏堡等6个乡镇的36个村子,启动10000座农村户厕改造,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及粪污综合利用模式。

  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倡导文明新风,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倡导健康生产生活方式,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淹底乡开展“支部+党员志愿者”服务,党员干部争当“治六乱、优环境”志愿者,掀起了整治提升热潮。

  在构建长效机制上强保障

  强化常态管控效力

  环境整治三分靠建七分靠管。该县充分调动各乡镇主动性,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情的长效管控机制。大槐树镇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击整治有效果、常态维护难保持”难点,立足“全面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提升目标,突出打造秦壁村、李堡村两个示范点,重点抓好大运高速、霍侯一级路、洪古路、旅游路、南同蒲线5条过境主干线两侧整治,推动村民共谋、共建、共享、共管、共评,探索形成了“1125”提升模式。明姜镇构建了“绘制一张作战图、打造高速口、高速桥两个窗口、重点整治三条主干道、狠抓四个结合”的“1234”整治提升模式。刘家垣镇强化督导整改,形成了“督导、整改、提升、巩固”的格局。苏堡镇实行了定时间、定目标、定专人、定责任、定奖惩和包任务、包协调、包进度、包管理、包落实的“五定五包”责任制。万安镇设立专门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协调站所及片、村,常态化巡查监管。龙马乡完善了工作例会、周检查、月评比等工作制度,建立了责任台账、任务台账、整改台账。堤村乡聚焦“四路四河一渠”重点,严格推行网格战区责任制、门前五包责任制、督查跟进责任制。兴唐寺乡推行“桶长、巷长、段长”三长制,每村3户摆放一个垃圾桶,由其中一户担任桶长,管理垃圾桶周边卫生,巷长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分管10个垃圾桶周边的卫生,段长由两委主干担任,管理本村所有垃圾桶周边的卫生以及垃圾桶的维护,各村成立专业卫生保洁队按时打扫卫生。

  下一步,洪洞将认真贯彻全省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重要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力加劲,攻坚克难,奋力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靓丽农村,为全面建设华夏根祖圣地、幸福老家洪洞奠定秀美环境支撑。(李安安


强组织 严整治 建队伍 畅机制 压责任

广胜寺镇:创新整治模式 打造“三个小镇”

广胜寺镇封里村村貌一角

  广胜寺镇把“治六乱、优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作为打造“旅游观光名镇,文化传承重镇,休闲康养小镇”的基本路径,强化工作举措、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

  深入调研 对症下药定方案

  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在镇党代会上进行部署,深入各村召开座谈会7次,征求“两代表一委员”、乡贤五老等各方人士意见8次,召开班子专题研究会议3次,突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标本兼治”,以环村、沿路、沿沟、沿河为重点,制定了全镇“农村人居环境卫生保洁及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个方案,围绕四大方面15项整治任务,召开大会进行动员。成立全镇领导组和两个督查组,各村也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形成了协调联动、领导有力的工作体系。

  强力攻坚 全面动员去存量

  坚持党建引领,各村党支部开展“优化提升环境,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党日;通过入户宣讲、发放宣传页、张贴版面、刷写标语、文艺宣传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大打一场垃圾清运攻坚战:累计出动人力2300余人次、各类车辆1500余台次,整治非正规垃圾点56处、乱搭乱建86处,清理生活垃圾3009吨。铺设南郇村、坊堆村、高崖村主干道路18公里,新植法桐800余棵,治理裸露地面2000余平方米,拆除残垣断壁或违法建筑25处、彩钢围挡13处,规范各类摊点59家,规范“三线”5000余米,清理河道8公里,清除河道漂浮物垃圾50余吨。

  着眼长效 建立队伍抓规范

  认真测算各村垃圾产生量,实地走遍大小街巷,准确掌握各区域保洁工作量,以垃圾“不落地”为目标,在交通干线、村口要道设立垃圾亭、配备垃圾桶,共设立垃圾亭70个、摆放垃圾桶400个。为19个行政村配备保洁员73人、保洁用具73套,开展了2次保洁员专门培训,制定了卫生公约、“四定”卫生保洁及垃圾清运制度,对保洁员根据地段划分作业区域,消除了村与村之间的“真空地带”,实现全镇卫生保洁一盘棋。建立“周巡查、月考核、季评选”的常态化督查手段,对工作优秀的保洁员进行表扬奖励,对问题整改不到位的给予提醒谈话,直至解除合同,确保日常保洁有人管、不懈怠。

  集中清运 市场运作建机制

  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企业专业运营”第三方服务模式,建立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市场化运营机制。经多方考察调研、反复磋商洽谈,严格考察“招标条件、工作标准、服务内容、监管考评”等方面内容,确定了一家专业清运公司,投入压缩式垃圾转运车2辆,科学设立转运路线。同时,建立“自转”和“公转”相结合的考核奖惩制度,要求公司“自转”即:清运公司考核内部清运员和村内保洁员的日常工作;外部推动“公转”即:由镇政府制定垃圾清运考评标准,对清运公司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在努力打通垃圾收集到转运堵点难点上取得初步成效。

  划分网格 层层分解明责任

  建立了以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农村党员等为节点的“网格、街道、巷道、居户”四级环境卫生责任管理体系,监督“保洁定岗、投放定点、维护定人、转运定车”的清运体系正常运转。在保洁员“一天两清扫,全天巡回保”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卫生网格、街道、巷道、居户四级责任区,将全镇19个行政村划分为115个网格,确定网格长115人、街道长203人、巷道长398人、卫生责任人35人、监督责任人76人,做到生活垃圾全链条处理、卫生清理全方位覆盖。(李安安 秦振华 李锐)


做好“三篇文章” 统筹“五化推进” 强化“三个坚持”

兴唐寺乡:优化人居环境 助力乡村旅游

兴唐寺乡垃圾清运车正在清运垃圾

  兴唐寺乡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统筹“五化推进”,坚持长效管控,为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做好“三篇文章” 加强组织领导

  做好构筑领导责任体系的文章。该乡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召开全乡动员部署大会,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提升标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压紧压实村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和村委会主任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具体做好宣传、组织、实施等工作。各村依据村民小组进一步细化责任区域,形成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构建起“乡主管、村落实、组负责、户参与”的工作格局。做好打造日常管护体系的文章。打造了“户集、村收、乡处理”的三级保洁管理体系。由农户负责本户房前屋后的环境保洁,将生活垃圾收集到指定垃圾桶,做到“三包”;各村保洁员承担本职范围内道路两旁、垃圾清理和道路、沟渠等公共区域的保洁、日常管理工作;乡政府组织专业保洁队伍,及时对各村的生活垃圾进行清运。做好加强常态监督检查的文章。成立了督导检查领导小组,采取定期评比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录像、现场打分,作为奖惩的依据,下发督查通报并公示,同时对包段责任人进行调度、问责,督促整改到位。

  统筹“五化推进” 打造美丽乡村

  清出“净化”。建设垃圾中转站1座,购买垃圾转运车1辆,新添加垃圾桶500余个,优化布局垃圾池12座。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各类垃圾6000余吨。拆出“美化”。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28处,拆除残垣断壁12处。清除公路、河道及村庄沿线墙体、电线杆小广告牌、宣传牌63处;对有碍景观、不规范的各种警示标志、路牌、标识标志牌、宣传牌进行重新统一规划设计。铺出“硬化”。对苑川村1.5公里村级道路进行硬化,启动兴唐寺村广场至石壶峡、庙沟至分水岭两段道路硬化工程,为发展乡村自驾游奠定了交通基础。植出“绿化”。整治、复绿废弃场所18处,在涧头村、旱垣村等处修建小景观5处,在道路两侧种植各类绿植6000余株,打造田园乡村。展出“文化”。在高铁、高速和赵关路沿线粉刷标语20条,张贴宣传喷绘6处,村规民约宣传画5处,拍摄了兴唐寺宣传推介片《大美兴唐》,点击、转发量达80万人次,展现了兴唐寺厚重的人文历史、优美的自然风光。

  强化“三个坚持” 完善长效管控

  坚持完善“三并举”长效机制。注重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并举,基础设施完善与优化运行机制并举,严管重罚与宣传教育并举,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坚持文明创建和文明实践“双轮驱动”。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号召,组织各村评选“文明庭院”和“美丽庭院”,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形成绿色、健康生产生活方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传‘两山’理论、践文明乡风”为主题,号召广大党员、群众志愿者,深入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坚持考核激励和宣传教育并重。在全乡范围内组织开展综合考核和奖评,纳入村干部年终考核,调动起基层干部积极性。建立美丽乡村智慧数字调度指挥中心,安装普通高清摄像头50个,云台高清摄像头19个,语音音响70个,用监控、音响、语音播放等方式,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卫生意识,提高群众的自觉性和参与性,形成了“全民参与、全民整治”的浓厚氛围。(李安安 徐凯 梁慧彦)


围绕“四立足” 打好“四张牌”

辛村镇:治六乱 靓家园 促振兴

辛村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进行宣传教育

  辛村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高标准、高质量、严措施围绕“四立足”、打好“四张牌”,全力推进“治六乱、优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开展、纵深推进。

  立足“六乱整治” 打好“清脏治乱”基础牌

  该镇以垃圾清运和围挡整治为重点,突出交通干线、人口聚居地等重点区域,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在全面拆上下功夫。累计拆除违规围挡22处、残垣断壁10处、占道广告牌22处。在彻底清上下功夫。清理各类垃圾2000余方,规划建筑垃圾堆放点20处。同时,在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设置围网3000余米,坚决杜绝违规倾倒、偷埋垃圾。在下力治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全镇垃圾桶、垃圾坞布局,在重点地段改造垃圾坞5处,添置300个塑料垃圾桶,160个铁制垃圾桶,改造三轮垃圾清运车12辆,各村垃圾收集设施得到补充,收集能力得到提升,逐步实现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生活垃圾“不冒桶”“不落地”及“日产日清”。

  立足“因地制宜” 打好“整体提升”质量牌

  按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原则,统筹考虑各村自然地理环境、人口规模及密集程度、集体经济收入、村民生活习俗等多种因素,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试点示范。在镇政府所在地南段村及经济条件较好、居住相对集中的北段村,先行一步、示范带动,着力打造样板间。并在红色旅游资源村马二村、白石村和文物古迹保护单位辛南、辛北村,以及桃临路、高速、高铁沿线各村逐步推开、串点成面,着力打造标准带。

  立足“文化引领” 打好“移风易俗”文化牌

  坚持把“治六乱、优环境”融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在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上谋实效。注重营造浓厚氛围。在宣传教育上全面发力,充分利用微信群、垃圾亭、宣传板、空白墙体、灯箱等各类空间进行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宣教,营造浓厚氛围。注重调动群众主动性,以户容户貌整治、良好家风传习、遵纪守法示范、热心公益事业、移风易俗等为切入口,开展“最美家庭”评比活动,激发群众 “树立好家风、争当好村民、共创优环境”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让群众自觉自治的内生动力落地开花结果,逐步化风成俗,用实际成效营造文明乡风。

  立足“常抓常管” 打好“机制建设”长效牌

  结合镇情民情,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制度、公共区域保洁等制度,构建“以制度抓管理、以管理促长效”的长效机制。

  将“治六乱、优环境”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党支部会议提议、村“两委”会商议、村支部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为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提供了依据。建立“门前三包”制度,引导村民自觉做好房前屋后、庭院内环境卫生、户容户貌和公共绿化管理。建立公共区域保洁制度。所有行政村均按人口比例,配备保洁员,明确职责,划分了责任区,定时清扫、定期维护,实现公共区域保洁常态化、制度化。(李安安 黄智芳 樊婷)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