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 耕耘不负
——古县建县50周年巡礼
古县古树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
“天下第一牡丹”AAAA级景区
古县政务大楼
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
古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源盛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线
全国文明城市——古县县城全景
春华秋实,耕耘不负。五十年璀璨芳华,一段又一段风雨兼程、不负韶华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书写;一首又一首干群同心、共谋发展的豪迈之歌在这里吟唱;一行又一行脚踏实地、砥砺奋进的坚实足迹在这里镌刻!
时间,记录坚实脚步;
岁月,镌刻奋斗历程。
古县,一座安卧于太岳山南麓,古老而又年轻的魅力之城。
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公元528年设县,战国名相蔺相如出生在这里,1971年从安泽、浮山两县划出4镇6乡,建治于岳阳,始称古县;
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潜力无限,是山西省的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山西省三大核桃传统产区之一;
这里生态优良、和谐宜居,享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等多项“国字号”荣誉。
风雨兼程半世纪,春华秋实五十载。
1971年8月建县以来,历届古县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接续奋斗,奋发有为,特别是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古县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城乡面貌深刻变化,民生福祉日益增进,各项事业“风景这边独好”。
五十年栉风沐雨,五十年锐意进取。潺潺涧河水,时刻激荡着“一任接着一任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铮铮誓言;
五十年厚积薄发,五十年凤凰涅槃。巍巍太岳山,忠实记录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铿锵足音……
凝心聚力谋求发展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五十年初心如磐,五十年矢志不渝。
五十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匆匆一瞬,却足以留下历久弥珍的时代记忆。
建县之初,古县还只是一个东山小县,体量小、底子薄、基础差。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届又一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锚定目标,改革创新、真抓实干,一代又一代古县人不惧困难、勇于挑战,笃行致远、不懈奋斗。
从建县初期“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到改革开放初期“北煤南桑”的经济开发思路,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力发展“煤焦铁、农林牧”的经济发展方针;从“十一五”时期的“3456”发展战略,到“十二五”时期的“四大发展战略”,到“十三五”时期的“433”工程,再到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擦亮一张名片、做强两大产业、推进三城联创、办好四件大事的“1234”工作重心……
初心未改、使命不移,“换班长不换主张”,坚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接续奋斗、创新守正,“千磨万击还坚劲”,一直步履坚定、自信从容。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改变,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古县发展的动人乐章——
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断增强;县级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攀升,经济运行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特别是近五年,按下发展“快进键”,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43.03亿元增加到50.56亿元,年均增长3.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6259元增加到35465元,年均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601元增加到13146元,年均增长8.86%。
一二三产业齐发力
高质量转型厚积薄发
五十年筚路蓝缕,五十年波澜壮阔。
“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苦干实干加巧干,古县人民没冬天”,1974年12月30日成立的治涧专业兵团,1142人喊出的口号震撼天地。
从1985年发起土地承包,撤队建村,到1988年倡导栽桑养蚕,发展经济,呈现一派“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景象,再到20世纪90年代,先后实施“果树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田”“北抓煤焦铁、南抓农林牧”“煤焦富县,核桃富民”“长抓核桃短抓菇、退耕还林兴畜牧”经济发展方针;
从“十一五”培育五大支柱产业,到“十二五”坚定实施“四化”战略,再到“十三五”抓好四件大事,做强两大产业,逐渐摆脱煤炭资源的路径依赖,坚定扛起“转型发展蹚新路、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在于发展。半个世纪以来,古县产业发展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如今,全县产业发展蹄疾步稳,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加快转型激战正酣,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粮食产量稳定在6000万公斤以上;“古岳古树”公共品牌成功创立,国家级核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申报成功;“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连市场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核桃+中药材(小杂粮)+中蜂”有机早作、立体间作模式成为农业特色产业样板。到2020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48259万元,比1971年的1086万元增加了48倍。2020年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荣获全省产业扶贫示范县称号。
工业经济提档升级。1988年,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主体。统计显示,1978年县内共有煤矿21座,产量仅为13.21吨,到2010年全县37座煤矿完成整合。煤化工产品从无到有,供应城市煤气1000万立方米,发电9301万千瓦时。2020年,古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揭牌,成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和创新驱动的主引擎。“煤—焦—气—化—氢能源”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现代服务业提速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1年的145万元上升到2020年的14.8亿元。文旅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近年来不断深化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连续举办14届“天下第一牡丹”文化旅游节,使牡丹名片更加亮丽。文化娱乐、家政服务、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产业不断壮大,多元支撑、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文明创建硕果累累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五十年沧桑巨变,五十年硕果累累。
“一条马路三盏灯,一只喇叭听全城,一条小河穿城过,一座小楼才三层。”一句顺口溜,道尽建县之初古县县城的旧面貌。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数十年来,历届古县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08年,一举夺得“国家卫生县城”殊荣;
2013年,成功摘得“国家园林县城”桂冠;
2020年,成功迈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实现了期盼多年的创文梦……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相如公园风光旖旎,洪安涧河蜿蜒流淌,“口袋公园”随处可见,从昔日乱石滩,到秀美山水之城、文明和谐之城、宜居宜业之城的华美蜕变,三块国字号“金字招牌”展现着古县这颗“太岳明珠”的璀璨魅力。
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2.12平方公里拓展到3.4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2600人增长到4.51万人,人均居住面积由10平方米增长至35平方米。城区化覆盖率达39.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至10.25平方米。
内通畅,外循环,古县交通网体系逐步形成。国道341线公路改建工程获批开工,长临高速古县连接线建成通车,黎霍高速古县段全面启动,县乡公路全面提质。
打基础,利长远。近年来,古县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加大清洁取暖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河道治理、煤矸石堆场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成绩斐然。2020年,古县优良天数达263天,同比增加73天。群众生活品质逐步提升。
千方百计普惠民生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五十年凝心聚力,五十年华章璀璨。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一枝一叶总关情。半个世纪以来,历届古县县委、县政府将民生视为最大的政治,不断加大投入,实施民生工程,改善民生事业,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社保改革任务顺利完成。资料显示,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培训7864人,新增城镇就业45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00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五年来,全县民生支出达36.3亿元,年均增长8.6%。建成保障性住房323套,新建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座,县中心敬老院建设完成。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全覆盖,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其中,建成社会足球场5个,北凌骑行线路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育质量持续提高。从“扫除青壮年文盲”到“两基达标”,从“危房改造”到“改薄工程”,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从“两类学校建设”到“布局优化调整”再到“就近就便服从就优”,优质的办学实践翻开全新篇章。
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基本形成。其中,县医院能力提升和疾控中心大楼项目开工,核酸检测实验室、移动方舱PRC实验室建成投用。半个世纪以来,古县医疗环境明显改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口预期寿命由1971年的66岁提高到2020年的74岁,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
“平安古县”建设持续深化,连续3年荣获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称号,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入选山西法治蓝皮书。发展成果更加普惠于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全面小康凯歌高奏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五十年务实苦干,五十年逐梦前行。
脱贫,属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也是一部古县干群矢志不渝书写的战贫史诗。
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的转变,从“八七”扶贫攻坚到新世纪扶贫开发两个《十年纲要》的衔接,从“两轮驱动”到“五个一批”的拓展,从“片区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的演进……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半个世纪以来,历届古县县委、县政府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发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大扶贫格局。立足本地优势和产业基础,强化造血功能,把产业发展作为稳定增收的治本之策,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确定特色产业、光伏扶贫、电子商务、乡村旅游、资产收益等脱贫产业,全面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9年5月21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古县人民以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以善作为、能作为的担当,以下苦功、不懈怠的决心,肩负全新使命,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
辉煌凝结着奋斗的艰辛,成就映射着时代的变迁。
这,是一串串深印在古县山山水水的足迹;
这,是一行行镌刻在父老乡亲心中的文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鞍马未歇战鼓催,重整行装再出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古县高质量发展之心更坚毅,为民之情更真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勇毅果敢的古县儿女,以坚定的自信、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锚定“一城一区一园四地”的战略定位,朝着建设精致宜居县城,建好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氢能产业发展新高地、太岳板块高效清洁能源产业集聚地、“核桃+”特色农业示范地、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这一宏伟目标迈进,用使命和责任续写新时代的荣光!
记者 孙宗林
图片由古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