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光辉历程 反映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山西蒲县历史》出版首发
蒲城镇、县委党校、档案馆等部门负责人上台接受赠书 冯挺 摄
7月28日,蒲县举行庆祝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山西蒲县历史》第一、二卷出版首发会,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第十一组组长柳红兵,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屈波出席会议。县委书记薛凤奎出席并讲话。
会上,县委党史研究中心负责同志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山西蒲县历史》第一、二卷(1936-1978)编写出版工作情况。编写老师代表作了发言,并向编审老师颁发纪念证书、向有关单位赠送了书籍。
屈波向《中国共产党山西蒲县历史》(1936-1978)的出版首发表示祝贺,就做好今后的党史研究工作,希望蒲县要继续保持昂扬奋进的姿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方志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顶层设计,结合蒲县实际,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发挥专业优势搞好服务,抓紧研究和制定“十四五”时期全县党史方志工作规划。要突出主责主业,把党史方志研究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进一步抓好,不断推出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丰富营养和生动教材。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史战略,通过加强实践锻炼,倒逼人才成长,努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能力全面的复合型党史方志人才队伍,为蒲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薛凤奎在讲话中说,蒲县是一片红色热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中国共产党山西蒲县历史》工作与学习“四史”相结合,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切实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从党史中学出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要从党史中提高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对标先辈先烈,不断叩问初心、铭记使命,坚定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倾力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从党史中学出担当作为的奋斗姿态,自觉围绕县委“四六三”思路目标,在“六项重点”工作中挺身而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拆迁改造、安全稳定中克难攻坚,以干事创业践行初心使命。要从党史中学出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以段云、西戎等革命先辈为镜,锤炼品德修为,加强党性修养,为事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薛凤奎要求,要把蒲县党史基本著作学习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大局中,扎实细致做好宣传和发行工作,助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取得实效,为推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多智慧、集聚更大力量。
据了解,《中国共产党山西蒲县历史(1936-1978)》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公开出版,共分两卷,约30万字,该书的出版,第一次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了党领导蒲县人民进行革命、建设阶段性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是蒲县40多年来党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在蒲县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杨金澎)
巩固脱贫成果 守住返贫防线
蒲县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月例会
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晓舟一行实地观摩 陈鹏 摄
7月31日,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晓舟主持召开蒲县2021年第4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月例会。
会前,杨晓舟一行实地观摩了薛关镇劝学村的玉露香梨套种马铃薯基地、皮条沟村的“六乱”整治和薛关村的组织振兴工作。
会上,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任伟民传达学习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薛关镇党委负责同志进行发言;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洋宣读《关于成立蒲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和《关于成立蒲县干部驻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副县长范维胜安排近期重点工作。
会议要求,要坚决打好脱贫成果巩固仗,牢牢守住返贫防线。要把牢“持续增收”这个核心,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促进脱贫人口就业,确保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要做好动态监测,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刚性支出较大的严重困难户等易返贫对象的全面排查、准确掌握、动态监测,严格执行排查“135”制度和解决“710”制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要把牢“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底线。教育方面,及时做好符合条件的大学新生资助工作;医保方面,加强基层村医的考核管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住房安全方面,动态排查c级和d级房屋,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饮水安全方面,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务必做到全县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要坚决打好乡村振兴主动仗,创建“两带五区”示范样板。两带:即百里昕水、百里罗克乡村振兴示范带;五区:以乔家湾镇、太林乡、克城镇为中心打造以工带农、产业就业两业并举的示范区,以薛关镇为中心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古县乡为中心打造村社合一示范区,以山中乡为中心打造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乡村善治示范区,以黑龙关镇中垛村为中心打造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三产融合示范区,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快速推进,确保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出经验、三年成样板”。要坚决打好“六乱”整治持久战,营造整洁美观宜居农村人居环境。全力以赴做好检查验收工作,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精心组织实施,明确责任分工,对照验收指标标准,逐项核实,确保验收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要全力以赴做好督导检查工作。各级各部门举一反三,迅速排查、找不足、找差距、找短板,快速整改、彻底整改、全面整改,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要全力以赴做好长效机制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每周组织“道德银行”对各村各户评选一次、每周组织全村集体卫生清理,同时与亿利公司垃圾转运匹配好,实现长效管理。要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继续对以往农村改厕工作进行系统全面大起底、大检验,做到心中有数,对存在的问题,摸准病因对症下药、提升质量,确保不出问题、农民群众满意。坚决打好驻村帮扶接力战,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要强化责任抓落实,主动担当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陈鹏)
情染富民路 心暖山中垣
——记山中乡山中村党支部书记石金平
普通的他,在心爱的黄土高原奉献了一颗情系百姓的赤诚丹心;平凡的他,在广袤的农村书写了一部战天斗地的脱贫传奇;执着的他,用24个春秋谱写了一曲富民兴业的圆梦赞歌。他,就是蒲县山中乡山中村党支部书记石金平,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
率先垂范勇担当
1964年出生的石金平,自小聪明好学,年轻时更是敢想敢干,浑身洋溢着一股永不服输的豪气。1985年,他紧跟时代潮流,先后购买了两辆公共汽车经营运输,成为改革开放后农村致富的佼佼者,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党员,他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受周围老百姓的拥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8年春天村“两委”换届时,年仅35的石金平被村民一致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山中村一贫如洗,村民靠天吃饭,口喝天井水,脚走黄土路,村里无学校,无任何产业;村基础设施特别差,更无党支部、村委办公场所。
“再不能让父老乡亲贫困!要想拔掉山中村的穷根,必须找到村民致富的门路!”石金平决心带领村民在脱贫的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他先把家中的房子腾出来改建成党员活动室,自掏腰包购置了办公用品,让党员感到了家的温暖,也点燃了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的熊熊之火。
之后,他马不停蹄地带领村“两委”班子、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取经,在发展林果树受挫后,结合山中乡光照和土壤的优势,2000年选定了种核桃的致富路,并确定了人均一百株的产业发展目标。
作为党支部领头雁,他忍痛贱卖了赖以生活的运输汽车,并拿出家中的积蓄,带头买苗、栽树。他晚上调研、做村民思想工作,白天平地、察看树苗长势,吃住在田间地头,拉开了山中村战贫困、兴产业的序幕……
通过走访、实查,石金平坚定地认为“两委”工作想取得实效,必须有一个好支部。他于是提出“讲政治、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党建引领,实现“生态建村、产业富村、科技兴村、文化强村、依法治村”的工作目标。
他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有事共协商。他还要求班子队伍在工作上做表率,主动担当作为,主动化解矛盾。他严格执行周二开会学习制度,带头讲党课,每天进行不少于两小时理论学习,并顺利自学完成中国农函大专学业。
他早上忙村务,晚上走村访户,倾听民声,回家后挑灯夜战,研究破解难题,记录《民情日记》,经常是熬至东方发白……
石金平担任村委支部支书24年来,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先后组建了七届接替有序的村“两委”班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的初心使命,将昔日的空中楼阁精心打造成“临汾市三基建设示范点”“山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千方百计谋增收
“不带领村民摘掉穷帽子,不是好支书,必须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石金平上任伊始便确定了粮食增效、林果增收、特养富民的目标。他紧抓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机遇,挖掘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带领党员干部先行带头种植,2014年核桃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90余万株,实现了人均100余株的目标,人均增收5000余元,成为富民主渠道。
多年来,石金平还引导村民种植100余公顷的小杂粮、马铃薯、药材、烟叶,动员党员带头发展鸡、牛、猪、羊、鹿、蜂等特色养殖业,实现多渠道增收。
石金平一直关心村容村貌。他争取社会筹资、企业帮扶、财政奖补、引导乡贤回报家乡等方式多方筹备资金,先后进行了农户住宅改造,实施了龙泉山庄建设、矿泉水厂和园区基地工程,建成了集生态旅游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了2公里长的路街一体工程、便民连锁店、卫生所、图书室,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村小学、文化活动中心、移民新村。在他的带领下,村委所辖的8个自然村全部铺通柏油马路,村内主干道全部硬化,垃圾全部处理,路灯也全部正常照明,80%以上农户新建了砖混结构的现浇顶住房。
在农民增收的同时,石金平又积极发展集体经济。2016年,石金平抢抓光伏扶贫机遇,利用环境优势,争取资金,建成100千瓦光伏发电站,并正式并入国网发电,每年可获13余万元的集体收入。之后又建成集手套加工和木器加工于一体的综合加工厂,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集体收入解决了“两委”囊中羞涩的窘迫,同时也有了扶持贫困乡亲就业资金的支配权。
石金平同时带头发展林下经济和旅游产业,同潞安集团签订了1500亩的油用牡丹种植合作协议,形成了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产业经济带,并尝试举办了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带动人均增收2000余元。
“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绿化,仅我个人植树就超过2万株。现荒山绿化面积已达800余公顷,村绿化覆盖率高达72%,现在的山中村已是绿树成荫。到了8月份,挂满硕果的核桃树连片成林,一眼望不到头,清晨旭日高升,云雾初散,微风吹过,农家小院在树林中若隐若现,宛如传说中的世外桃源。”石金平自豪地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石金平一班人的多年努力下,一穷二白的山中村旧貌换新颜,先后被授予“全省核桃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全省文明和谐村”“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省文化示范村”“全省绿色生态村”“全国首批国家核桃示范基地”“全国绿色示范村庄”“全国文明村”。
激发动力办“银行”
脱贫攻坚摘穷帽,消除弊病“等要靠”。
2018年6月,为彻底解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精神贫困顽疾,县委果断提出建设“道德银行”的构想。作为试点,石金平率先在山中村开办了全省首家“道德银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办法和整套运行机制。通过运营,“银行”不断焕发出其独特的青春活力和强大生命力,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并且全面推广至全市,参观、取经者更是络绎不绝。
“我们以‘道德银行’为载体,以‘同心圆梦’超市为平台,以‘十星农户’评选为抓手,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组成评分组每月入户评分发卡,群众凭积分在超市免费换取日常生活用品。每两月公开评定一次”星级农户“奖励积分,公开表彰。在去年的表彰大会上,新当选星级户的六十七岁老人竟激动地哭了……”
村民把美德存入银行,在超市换得实惠。“道德银行”引导群众零存整取精神财富,共享“文明红利”,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同时也使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实现了角色互换,开启了脱贫攻坚大道上扶志扶智新模式。
“道德银行”激发了山中村民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新风尚也在全村悄然形成,并且得到省委脱贫攻坚督导组的充分肯定。2019年3月,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在《组工通讯》第19期刊登了山中村的“道德银行”典型做法,被中央、省、市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山中村也成为山西省委宣传部首批命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石金平的带领下,山中村连续十五年均实现了“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三零”单位的荣誉也同样归功于石金平与他的班子们。
“村子是最小的行政单位,也是矛盾纠纷聚集点和爆发点。但没有不合格的群众,只有不称职的干部。必须将自治、法治、德治统一于‘人’这个核心,必须落脚于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走和谐共建的‘善治’乡村之路。”富有农村经验的石金平道出了乡村“三零”单位创建的秘笈。
石金平推行依法治村,在村口设立了交通安全劝导站,派驻安全协管员,从源头治理,做到不安全驾驶不能出村,有思想情绪不能驾驶出村,不具备安全条件不能出村,出行有登记,行程有记录,安全有保障。20年来,没发生过一起交通安全事故。
他建立了矛盾调解中心和司法援助中心,选定了石金龙等义务调解员。小矛盾调解员专人调解,大问题申请法律支持,“两委”难办事和群众急办事在村民议事会上讨论解决。同时建立隐患矛盾问题管理台账,做到矛盾不上交,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风险化解在隐患之前,实现了“零上访”。
伴随脱贫攻坚孕育而生的“道德银行”激发了山中村民“存德积分”的新风尚,村民刘元平不仅成为村勤劳创业之星,而且成为县政策明白之星;已是“文体活跃之星”的郑俊花又被评为“孝老爱亲之星”……人人争当“十星农户”的浪潮一浪胜过一浪,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和最大受益者,这也是山中村多年来无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的重要因素。
在山中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重要思想的同时,全省“三零”单位创建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在2020年4月13日隆重召开,石金平作为唯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代表在会上作了表态发言。随后,全省上下掀起了“三零”单位创建的热潮。
豪气冲天勤躬耕
石金平奋斗在农村基层,带领山中村一步步走向富裕,自己也先后被选为蒲县第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山西省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
“你是村支部书记,就要带领群众把新农村建设好,让群众生活尽快富裕起来,这是村民的愿望,也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责任……”石金平永远记着2008年他出席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时任省委书记张宝顺与他说过的话。带领乡亲们满怀信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陈家庄村的王喜明,家庭收入仅能维持温饱,石金平看在眼里,帮他买了小尾寒羊,帮他承包了近500亩耕地,现年收入达15万余元;山中村残疾村民石全平住在破窑洞中靠接济过日子,石金平急在心里,将集体核桃园承包给他,如今他已住进装修一新的新房,年收入达10万余元……“有事情,找金平!”是山中村老百姓的口头禅。山中村有一千余口人,脱贫前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95人。石金平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与他们逐户交谈,商量脱贫良策。他本着就地务工原则,在村委提供保洁员、电站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在综合加工厂安置就业,在县城内企业介绍上岗,做到种地、打工两不误,实现了贫困户就业增收全覆盖。并通过“四议两公开”形式,使30余名村民得到大病医疗救助。
2019年,山中村核桃春季受冻减产,秋后价格直降,石金平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反映实情,多方协调把损失降到最低,又积极联系销路,为100余户群众销售了2.5万余公斤核桃,赢得了群众的良好口碑。其实,这只是多年来他帮扶群众的冰山一角。
20多年来,石金平用自己的双脚细细丈量脚下的每寸土地,用粗糙的双手频频抚摸亲手种植的一花一木,带领乡亲们苦干实干巧干。24年,荒山变良田,情结桃果缘;24年,山村变绿洲,处处披锦绣。24年,弹指一挥间,石金平把美好青春洒向了山中村这片热土;24年,血气方刚的而立青年转眼间已向两鬓斑白的花甲之年迈进!24年的历练和锤炼,让他感慨万千……
24年来,山中村捷报频传,他却积劳成疾,腰颈椎管狭窄压迫神经,一度举步维艰。2013年,石金平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做手术时,医生建议他一年后进行脚伤融合手术,然而心中装着乡亲的他竟拖了7年之久。
2016年因成绩突出,他被提拔为山中乡政府副乡长,但两个月后又辞职回到了山中村,因为他与山中村乡亲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脱贫攻坚决胜收官的2020年,56岁的石金平又兼任了军地村党支部书记,一肩挑两村,带领村民齐奔小康。
“20多年的历练,有苦更有乐。虽然遇到过挫折困难,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有了不小的收获,并得到组织的认可和老百姓的拥护,尤其获得了组织和政府给予至高无上的荣誉。既然村民喜欢我,我就应该让乡村每年有变化,军地村必须三年大变样,赶上并超过山中村。”石金平掷地有声地说。“农村功勋党支部书记”“临汾市特级劳模”“临汾市优秀党支部书记”“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优秀人大代表”“山西省最美村干部”“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他用一路风尘换得一路凯歌。(邓春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