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车城展新姿
项目建设土地平整
水利设施修缮施工现场
装配房安装完工
果园一瞥
曹井小瀑布
满目苍翠
当前,在全市上下大力开展的“争先、进位、崛起”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吉县车城乡全体党员干部,聚焦奋斗目标、机遇挑战、发展理念等,以务实勤勉的工作作风和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按照吉县县委、县政府“五个三”工作思路和要求,结合全乡实际,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积极为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近日,记者走进车城乡,感受“争先、进位、崛起”解放思想大讨论给这里带来的变化,感受这块美丽的土地迸发出的无穷活力。
管好田间硬化路 守护群众致富路
高天山下,黄河岸边,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名村——朱家堡村。这里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如今,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如春风拂地,给这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道路修好了,关键还要做好管护,通过巡查等办法杜绝群众在道路边取土,通过宣传动员鼓励群众人人争当道路管护员。”朱家堡村村委会副主任张红宾介绍,“这条路曾让不少群众非常头疼,如今修好了,我们必须做好道路维护工作。”
张红宾所说的这条路是一条长3.7公里的水泥路。今年前半年,经过村“两委”申请,上级部门上报审批和施工单位的建设,曾经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通向幸福生活的水泥路。水泥路旁还修了排水渠,避免雨水冲刷毁坏路面。
村民高合根家就在山坡下,他家门口有一个用木头和铁丝网组成的“粮仓”,里边堆满了金黄的玉米。小院内,鸡鸣犬吠,绵羊成群,靠着政策帮扶和辛勤劳动,他把小日子过成了好光景。高合根还种了12亩苹果,其中挂果的7亩。由于科学管理,今年虽然受到天气影响,依然收入6万余元,是村民眼中的种植能手。
种植能手也有头疼的时候,曾让高合根头疼的是他在山坡上承包的土地。
“我在这个山坡上承包了35亩地,以前上山走的是土路。农忙时节,天气阴下来就开始发愁,一下雨地面就湿滑,三轮车无法上山,肥料送不上去,庄稼收不回来。”高合根介绍,“下了大雨更加发愁,土路经常被雨水冲坏,山上有地的人家都相约来修。有一年道路冲毁严重,需要挖机才能修好,沿路每家根据土地多少按比例出钱才把路修好。”
高合根今年62岁,说起以前的土路他直摆手,“那条土路就没法提,晴天满是土,雨天全是泥。”高合根所说的这个山坡上共有400余亩地,有30余户村民种植。他是种地最多的农户,为了提高土地收入,他在上边栽种了果树,果树苗尚小,他就在地里种了玉米。
“一边想着苹果挂果了,就能再增加不少收入,一边想着采摘的季节,果子一车车往下用三轮运输会多费劲。”高合根说,“做梦都盼望着政府能把这条路修好。”
上山的路修好后,附近群众无不欢呼雀跃,摊钱修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果商来了可以直接把车开到地里,不仅省时省工省力,而且更省心。”张红宾介绍,“这是条民心路,也是条致富路,守护好这条路,就是守护好了通向富裕生活的幸福路。”
惠民工程惠民生 致富增收有保障
固土保塬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到村里实施的一系列惠及广大群众的民生工程,广大村民喜不自禁,人人拍手称赞。
赵村下辖7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564户1559人,共有耕地4780亩。苹果、烤烟是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其中苹果面积3800亩,烤烟面积450亩。
“田间修好了水泥路,地头安装了水龙头、水表,田里增施了有机肥,不仅地变好了,而且浇灌果树更方便了,收入也自然就跟着增加了。”村民白七斤介绍,“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种苹果,苹果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种苹果最怕的是倒春寒、冰雹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不一定年年有,干旱天气却是每年都发愁。天气干旱果子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商品果数量就会降低,这直接影响全年的收入。”
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赵村片区项目于2021年1月开始施工,该项目总投资158.31万元,建设规模1733.7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壤改良工程、灌溉和排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为土壤培肥,对项目区所有农田进行培肥,每亩使用精制有机肥200千克,共为群众发放有机肥346.74吨。在灌溉和排水工程中,新建500立方米蓄水池1座及相应配套工程,埋设DN90PE灌溉管道13366米,新建控制阀井20座、泄水阀井18座、降压阀井6座、水井表219座。
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广大群众种植带来了便利,避免了干旱天气给果农造成的损失,也极大地提高了老百姓种植果树的积极性。
赵村位于黄土塬上,周边山林起伏,沟壑纵横。多年来,由于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时有田地损坏,群众饱受其害。
为了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赵村实施了固土保塬工程。该工程于今年6月实施,共投资257万元,建设了120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并配套了集水渠、排水渠等。
沿着村委会大院前的一条防渗渠,可找到该项目实施完工的蓄水池。蓄水池边,三名工人刚焊接完安全防护栏,正在对焊接口进行打磨,对防护栏进行喷漆。
“以后群众给果树喷洒农药、喂养牲口,再也不用浪费自来水了。”赵村村委会副主任苏祥祥介绍,“固土保塬项目的实施,不仅避免了水土流失,而且收集的雨水可以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惠民工程惠民生。赵村还平整了20亩土地用来建设蔬菜大棚,对外承包壮大村集体经济。一项项给群众带来实惠的惠民工程,给赵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也给村民带来了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硬化排水渠道 畅通致富道路
“假如不是今年5月份修好了这条排水渠,遇上10月份前后的那场连阴雨,这段坡路就会被雨水冲毁了。”兰家河村村委会副主任贺成彦说,“这是‘一事一议’给我们村带来的一件大实事。”
贺成彦所讲的这条路是兰家河自然村通往吴尖自然村的水泥路,这条路是村民出行的重要交通要道。两村之间有一条2.5公里的山坡路,由于当时没有设计排水渠,每年夏秋之际,雨水沿坡而下,极易冲毁道路。为杜绝“年年下雨,年年护路”的问题,该村村民硬化排水渠的呼声很高。
如何解决没有排水渠的问题?村民想到通过“一事一议”进行筹资筹劳予以解决。
“没有排水渠,遇到夏秋两季的雨水冲刷,道路容易被冲坏,道路坏了,果商进不来,粮食也卖不出去,正常出行都是问题。”贺成彦说,“这条路如果损坏将影响周边不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
经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村“两委”会议讨论通过,决定修建道路两旁的排水渠,以保障乡村道路畅通。工程项目预算总投资17万元。其中,向县财政申请“一事一议”奖补资金15万元。
今年5月3日,该项目开工建设,5月30日建设完工。该工程建成水渠1000.3米,硬化面积595.67平方米。困扰村民出行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如果路坏了,我家的24亩苹果都不知道该怎么卖。”吴尖自然村村民吕智中说,“这条路还连接着辛村、郭家岭、义村等村庄,家家户户都种着苹果,如今路修好了,大家都不发愁了。”
2021年,车城乡还通过“一事一议”实施了赵村广场翻修及硬化工程,车城村南山田间路硬化工程。通过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解决了村民关心的热点难题,而且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车城乡乡长袁增良介绍,今年以来,车城乡实施了老果园改造、果园灌溉等多项工程;搭建了电商平台,组建专业营销团队,线上线下齐发力,进一步提高吉县苹果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深加工,进一步提高苹果产品附加值;通过特色产业持续发力,扶持了一大批种植、养殖项目,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促进蔬菜、水果、畜禽等产业发展。同时,积极解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保障了群众发展产业有基础,致富有抓手。
“今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市委‘1355’战略,县委、县政府“五个三”工作思路和要求,大力实施产业提质升级工程,助力群众增收致富。”车城乡党委书记冯振西介绍,“系列工程的大力实施,确保了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也为群众的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助力乡村振兴,努力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殷实、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美丽车城’。”
记者 张春茂
家园蝶变尽欢颜
——看车城乡恢复重建新变化
冬日的山城吉县,天寒地冻,冷风嗖嗖。走进县城东郊的车城乡,这里处处涌动着灾后恢复重建的热潮:一条条重修的新路人来车往,一座座修缮或重建的房屋先后完工,一项项基础设施工程正稳步推进……如火如荼的施工现场,处处能感受到党员干部的奋勇担当,处处能听到受灾群众的交口称赞。
奋勇担当 守护群众安宁
车城乡地处高天山、人祖山脚下,风景如画,环境优美;这里文物古迹丰富,传说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山环水绕,果园成片,牛羊成群,产业兴旺,美丽宜居。然而,今年九月至十月期间,数十年不遇的自然灾害给这里带来了严重损坏。
山体滑坡,道路毁坏,房屋坍塌,许多农田基础设施受损,不少建设工程受阻……接连而至的连阴雨给车城乡广大群众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要认真落实好上级的决策部署,强化各项措施的有力落实,要千方百计将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绝不能让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灾情发生后,车城乡党委、政府发出这样的声音,并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抢险救灾工作当中。根据吉县县委、县政府要求,车城乡连夜召开会议,迅速传达并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通过会议、电话、微信等通知到每位党员、每户群众。同时,全面开展隐患排查,迅速组织了9支共127人的应急抢险队伍,组织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毯式安全隐患排查,通过严格落实“关停撤避封”措施,对需要搬迁避险的群众做到应搬尽搬、应撤尽撤,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为确保各项工作有力落实,车城乡切实加强防汛值班、应急预案工作,乡、村两级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与此同时,积极做好突发情况上报、灾情上报,妥善处置受灾群众安置、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等工作。防汛期间,全乡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措施得力,广大群众积极配合,大力支持,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灾情发生后,我们把汛情作战情,按照上级安排部署,强化责任担当,结合车城乡实际,加强监测,科学施策,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车城乡党委书记冯振西介绍,“我们以扎实的举措和坚决的行动,共同筑起了抵御雨涝灾害的‘铜墙铁壁’。”
建设家园 温暖百姓心田
没有安乐家,哪有创业心!
房屋地基下沉、院墙坍塌之后,刘荣军干事创业的一系列计划全打乱了。直到党的一系列帮扶政策落实到户,重新建起房屋后,他的脸上才有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刘荣军今年52岁,是车城村人。在新修的房屋前见到他时,他正与妻子收拾院子里零碎的建筑物品。谈到已经封顶的两间房屋,两口子乐得合不拢嘴。
“多亏了政府帮忙,房屋受损后,不仅乡里书记、乡长多次来现场查看、慰问,还带来专家帮忙设计、施工。”刘军荣说,“房屋建设不仅有公示,有领导包联,还有监理现场负责施工安全和质量,我们特别放心。”
刘荣军家新建的房屋坐北朝南,屋檐下有一块塑料版面,版面上写着“吉县车城乡2021年因灾受损农房重建工地公示牌”,编号为“CCX01”,上边有房主的家庭、房屋鉴定等级、重建方式、县级包联领导、县级包联单位、乡镇包联领导、村级包联干部等相关信息,还有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负责人的姓名和电话。“我家新建的房子为砖混结构,面积为62平方米,现在正在装修,月底前可以住人。”刘荣军说,“想想房屋裂缝,厨房、大门在雨中坍塌的时候,两眼一抹黑,心里特别失落,不知道房子啥时才能建起来!”
由于九月、十月期间的连阴雨,刘荣军家门外的地下管道被淤泥封堵,造成雨水堆积,在连续多天的雨水浸泡中,他家的房屋地基下陷、房屋裂缝,经专家鉴定为D级,最终以原址重建的方式建起了新房屋。
刘荣军夫妇对自家新建的房屋非常满意。他家的房屋有专家负责设计,为确保房屋质量,地基开挖了4米左右,随后以三七混凝土回填,最后在原址重建房屋。
“党的政策好,在这么短时间建好房屋,我想也不敢想。”刘荣军看着自家房屋说,“房屋修好了,家门口的水泥路也修好了,今年能过个舒心年。”
跟刘荣军一样,在各项政策的有力落实下,车城乡所有房屋受损人家的房屋均按照鉴定等级和要求,予以重建或修缮。
据了解,车城乡共有20户住房受灾,2户房屋倒塌,5户严重损坏被评为D级,13户严重损坏被评为C级需加固修缮。
“乡党委书记冯振西、乡长袁增良多次开会强调,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要严格落实好上级各项政策,保证房屋修建质量和进度,不能让一个群众受冻。”车城乡分管住建工作的武装部长梁鋆飞介绍,“按照相关要求,11月底前全乡的修缮加固重建户已全部竣工,后续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12月底前可确保受灾群众全部入住。”。
恢复重建 明天更加美好
车城村是车城乡最大的行政村,全村由10余个自然村组成,是全乡受灾最重、损失最大的村子。同时,也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任务最重的村子。
走在鲁家河至白子沟的乡村道路上,山体滑坡造成的裸露黄土处处可见,山洪造成庄稼被淹的田地两边皆是。大水冲过之处,粗壮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很多杨树被冲倒在地,通行的小桥被淹没冲断,深沟处的电线杆快被没过了顶……
汛期严防死守保安全,灾后恢复重建保民生。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车城乡开展了一系列道路、高标准农田、水渠等修复重建工程。受灾严重,恢复重建的步伐也在加快。
驾车行驶到一处供水工程处时,几名工人正在施工。地上堆着水泥、砖块,他们正在施工的这处供水工程是一个数年前修建的蓄水池,这个供群众饮水的蓄水池,直径15米,深3.5米,可储水500立方米,为周边3个村的343名群众提供了用水方便。
“山洪特别大,把蓄水池边水泥石块所砌的护坡全冲毁了,由于洪水的回旋冲刷,还造成了蓄水池下端部分面积悬空。”车城村总支副书记崔耀林介绍,“汛期我们第一时间进行摸排,了解蓄水池受损情况,汛期过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抢修,一方面避免造成集体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保障周边群众饮水。”
汛期过后,在乡、村两级的努力下,直接冲刷蓄水池的河水被引流改道,蓄水池下的悬空部分用水泥、石块垒砌,周边部分位置用砂石泥土进行回填。为避免蓄水渗漏,池内已按照相关设计要求进行防渗防漏处理。
据了解,由于工程较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多,目前正在积极申请上级相关部门资金进行下一阶段的维修。
汛情发生前,沿路还有部分住户及养殖户,部分地点被列为地质灾害隐患点,一些群众还住着窑洞。这些住户跟全乡的其他住户一样,乡、村两级按照上级要求,进行摸排,对所有住户进行妥善安置。
全乡共搬迁安置上阳庄、车城两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全乡窑洞住户90户173人;因白马沟坝体管涌临时安置高崖组群众24户51人,撤离白子沟养殖户、鱼池人员6人,做到应撤尽撤;发生小型崩塌14处、搬迁撤离群众114户224人,无人员伤亡。
“汛期我们严格落实‘关停撤避封’措施,组织了9支127人的应急抢险队伍,对全乡所有安全隐患进行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毯式排查。”车城乡乡长袁增良介绍,“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我们积极宣传和落实上级各项政策,实施多项恢复重建工程,提振群众信心,重建美丽家园。”
车城的明天会更美好!在热火朝天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车城乡全体党员干部正与广大群众一起,携手共建,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记者 张春茂
图片由吉县车城乡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