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采菊忙
柏山寺乡党委书记葛吉平介绍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情况
柏山寺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哲检查“六乱”整治情况
非遗代代传
漫山遍野花椒香
临汾新闻网讯 寒冬时节,走进大山深处的吉县柏山寺乡,不少果农在果园里忙着修剪枝条,许多村民正在花椒园中清理杂草,他们在繁忙中期盼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去年以来,在吉县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柏山寺乡党委、政府围绕县委“五个三”工作思路要求,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照高质量发展目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赢来了产业大发展、民生大改善、文化大提升,为柏山寺乡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 推动稳步发展
“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聚焦党建第一责任,坚定立场信念,认真履职担当,层层压实责任。”柏山寺乡党委书记葛吉平说,“党建工作的有力落实,为各项工作的有力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柏山寺乡党委严格落实党建第一责任和民主集中制,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工作、基层治理和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进一步建强了基层组织,筑牢了战斗堡垒。2021年,柏山寺乡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11个行政村全部顺利实现“一肩挑”,吸引一批创业回归人士、大学毕业生等进入村“两委”班子,“领头雁”队伍进一步知识化、年轻化。基层组织生活更加规范,严格落实主题党日、“五亮一争”、民呼我应等制度机制,督促各村规范开展“三会一课”,各基层组织都展现出了良好的凝聚力、战斗力。基础保障持续巩固,11个村的运转经费均超过15万元,争取“三基建设”项目资金35万元,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改建提升。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2021年,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实训基地在东石泉村挂牌成立,吴易雄博士后流动站在西岭培训基地挂牌,进一步为人才成长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
“我们还通过不断强化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通过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强化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党员干部队伍形象。”葛吉平介绍,“党员干部的履职担当和奋发有为,为柏山寺乡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产业振兴 红火百姓日子
产业兴则百姓富,百姓富则乡村活力足。
“我们结合柏山寺乡实际,积极谋划产业发展,坚持苹果、花椒两大产业一起落实,畜牧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X’产业一体推进。”葛吉平说,“依托‘2+X’产业结构,我们构建了‘一轴、一带、三区’发展格局,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轴”, 即以西头至黑秀村河头为中心轴,连通三大产业园区、各个文化旅游景点,形成“产业+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轴。“一带”,即沿黄旅游经济发展带,结合沿黄旅游公路建设,发展沿河观光、水上乐园、黄河旅游,打造特色旅游乡村,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发展带。“三区”,即以西岭为核心的万亩苹果生产示范园区、以黑秀为中心的万亩花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西头为核心的乡村振兴示范园区。
如今,走进柏山寺乡,无数的果农和村民正通过勤劳的双手,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大庄村的一处果园里,村民冯聪慧正在修剪树枝。他一手拿剪刀,一手拿锯,熟练地忙碌着手里的活儿,一旁的地里堆着即将清理的树枝。
“我种了18亩果树,挂果的有8亩地,去年卖了6万多元,每公斤卖到了五块多钱。”冯聪慧说,“跟周边村民相比,我的苹果价格卖得较高。为何卖得高,因为在果园管理上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冯聪慧今年57岁,他种植果树已经20年了。他不断学习种植管护技术,积极参与学习培训,不断向果树专家请教,经过长期积累,他也成了村民眼中的果树种植“土专家”。他种出的苹果产量高、色泽好、甜度高、口感佳,倍受果商青睐,每年苹果丰收时节,他不仅不愁销苹果,而且卖的价格还比一般人略高。
苹果是柏山寺乡大力倡导的一项产业。去年以来,该乡下大力气,加快苹果产业提质升级,让苹果产业惠及广大果农。按照吉县县委“四化四统一”的思路,柏山寺乡大力推进果品标准化生产,继续培养果树产业发展带头人、示范户,持续提振群众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利用吉县苹果金字招牌、柏山寺西岭精品园区、苹果科研基地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和优美的生态环境等优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苹果+培训”“苹果+旅游”和苹果深加工,不断延伸苹果产业发展链条,提升苹果产业附加值。2021年,该乡组织开展各种培训十余次,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开发出了苹果花茶等一系列产品。目前,全乡苹果面积稳定在3万亩,年产量达4万余吨,年产值达2亿元。
花椒是柏山寺乡产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柏山寺乡在以黑秀为中心的万亩花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全乡稳步扩大种植面积,全面提升花椒品质,不断促进花椒产业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柏山寺乡发挥花椒产业发展联合党委的作用,组织花椒技术人才、种植大户,到陕西韩城、运城芮城进行学习考察,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邀请国家林草局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等,就花椒产业发展托管模式进行考察,并达成了产业发展合作协议。目前,全乡花椒种植面积2万亩,总产值达5000余万元。
特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柏山寺乡注入了无限活力。柏山寺乡通过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养殖企业等,助力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柏山寺乡的苹果脆片厂和辣椒酱加工厂稳步扩产,5个千头生猪养殖场出栏生猪20000头,山西大红袍花椒、槐花水果茶、柏山寺土蜂蜜、山西果源萌苹果脆片、中兴西红柿酱、特色辣椒酱、柿饼等七大特色产品都取得了良好效益,产值接近1亿元。
民生改善 扮靓群众家园
“假如不是党的政策好,哪能想到能在腊月之前就住进来。”见到匣院村村民张德忠时,他高兴地介绍。
张德忠家的新房子坐北朝南,后边是果园,门前是一条宽阔的马路。新修的房屋一共四间,现在住在最东边的一间房屋里,大门上挂着大红色的棉门帘,屋内装饰一新,摆放着先前的家具及生活用品。
“连着下了几天雨,墙上的墙皮脱落了,雨水从墙缝里往外流,地上也有了雨水。”张德忠老伴刘玉英说,“去年10月初,了解到我家的情况后,乡里和村里的干部都非常重视,搬家那天来了20余人,他们穿着雨鞋,进屋搬家具和生活用品,并为我们安置好了临时住房。”
2021年10月,由于连阴雨天气,旧房屋存在安全隐患,张德忠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带领下搬出房屋后,四间窑洞相继坍塌。家没了后,他们老两口不知所措。
“人老了,家没了,不知道今后该怎么生活!”张德忠坦言,房屋坍塌后,他一度非常失落,“老住在外边根本不是个办法,马上建房子又需要花不少钱,我心里盘算着,实在不行就先建一间能避寒的彩钢房。没想到,很快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灾后恢复重建政策,不然做梦也想不到房子塌了两个多月能住进新建的房子!”
2021年,柏山寺乡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养老等问题,相继实施了系列民生工程,持续改善群众生活。
大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是柏山寺乡实施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年汛情发生后,柏山寺乡及时处置、积极行动,开展“地毯式”排查,累计走访排查上千余人次,动员搬迁群众65户127人,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故,有力地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为受灾群众送去了棉服、棉被、饮用水、米面油等生活用品,27户受灾重建户已全部达到入住条件,部分群众顺利入住。修复水毁道路76处,设立警示牌30余处,确保了群众出行安全。
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柏山寺乡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投资90余万元建成垃圾集中收纳点60多个,并投入使用;投资20余万元,购置了电动垃圾车、垃圾桶、割草机等,为垃圾清运工作奠定了基础;动员各村整治交通沿线3.6万米,消除交通隐患15处,清理各类垃圾102吨,整治提升县道沿线加油站站内厕所达到星级标准,拆除违法建筑20处,取缔违法占地2.25亩,整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圈乱占、乱贴乱画60处,清理村内路旁“五堆”210处。
大力实施民生保障工程。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民生改善工程,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感。教育保障方面,全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失学辍学现象,“雨露计划”政策惠及学生179人53.7万元;医疗保障方面,按照应签尽签原则全面落实健康脱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843户225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26人,462人次享受“一站式结算”服务;社会保障方面,医疗保险缴纳率达到98%,其中特殊人群缴纳率100%。
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线,严格落实“四方责任”,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要求,不断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管控,全乡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大力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全乡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人群接种率达100%;持续加强外来人员管控,按照“五包一”责任要求,对外来人员特别是对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加强核酸检测、健康观察等要求;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与中石化签订了责任书,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间严格控制员工流动,组织各村对房屋出租情况进行排查登记,加强监督管理。
大力开展平安建设工程。开展了平安建设百日行动,广泛动员网格员、退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基干民兵、道德模范等参与到平安建设工作中来,形成了平安建设的强大合力。缉枪治爆工作成效显著,配合公安机关对全乡的民爆物品、管制刀具、危险化学品等进行了大排查、大整治;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扎实,与全乡46个企业全部签订了安全生产承诺书,加大检查抽查力度,严格督促各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矛盾排查化解扎实有效,各村都成立了调委会,共有调解员45名,组织党员干部走访排查3700余户,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80余起,均调处化解到位,调处率达100%。
“去年以来,我们结合实际,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系列工程的实施,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柏山寺乡乡长李哲介绍。
文化振兴 丰富群众生活
“我们原来组织和参与的文艺活动有唱歌、跳舞、小品、吉县唢呐等。去年以来,临汾三中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队员们发挥特长,教广大村民太极拳、健美操,为我们身边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新元素、新活力。”白子原村村民邓留德介绍,“文化不仅改变着村民的精神面貌,也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去年以来,柏山寺乡实施了文化振兴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有力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振兴氛围。一批驻村帮扶的工作队员也发挥自身优势,加入到了文化振兴队伍的行列。
“我们的杨明明书记以前代语文课,他自学《民法典》,并进村入户,普及相关知识,及时化解邻里纠纷;赵杨老师原来代高中英语,他歌唱得好,组织村民唱革命歌曲,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我是陕西师大体育专业毕业,我也发挥特长,教村民打太极、跳健美操。”临汾三中驻白子原村工作队队员赵江介绍,“我们通过发挥自身特长,既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丰富了群众生活,也及时了解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为我们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去年以来,柏山寺乡持续推进文化惠民、文旅融合等文化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了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举行了一次集中宣誓,制作了一系列视频,开展了“党员谈变化”“党员送祝福”“党员话初心”等活动,组织了一次红色教育,开展了一次宣讲活动,通过活动的实施,强化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担当,也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关系;开展送戏下村8场、送电影下村63部,开展“三下乡”活动6次,定期开展广场舞、健身操等培训,加强了农村文化建设,增强了老百姓的凝聚力;开办了吉县唢呐少年传承班,培养传承人,传承、发展特色文化,打造了一支具有柏山寺特色的唢呐队伍;成立了乡全民阅读小组,乡党政班子成员,学校、派出所、金融等相关单位积极分子参与其中,定期组织推广阅读活动,一起读名著、诵经典、交流学习心得,营造崇尚知识、热爱阅读、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在全乡范围内评选了“致富能手”“乡土人才”“好婆媳”“好妯娌”等模范10人,并集中进行了表彰,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开设道德讲堂,各村结合实际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宣传典型模范,彰显榜样魅力,全力打造有文化、有道德的美丽乡村。
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聘请有专业资质的规划设计团队,依托西岭“双千亩”苹果示范基地,发展高附加值的“苹果+旅游”,打造了亲子游、学生实践、避暑消夏、户外写生、摩旅骑行、田园体验等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了苹果、花椒为主题的手工艺品;以西头村为核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持续利用古柳树、老坡池、上贴水库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采摘农业,使乡村旅游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各项措施的有力落实,形成了两个具有文化特色的品牌村,形成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经济带。
“通过大力发展苹果、花椒等产业,群众的钱袋子鼓了,日子红火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跟着丰富起来。”李哲介绍,“我们通过实施文化振兴系列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群众生活和乡村振兴增添了无限活力。”
近年来,通过各项措施的有力落实,柏山寺乡的苹果产业实现由“优”到“精”,花椒产业实现由“弱”到“壮”,乡村旅游产业实现由“无”到“有”,特色产业实现由“简”到“繁”,大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柏山寺乡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美丽家园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我们党员干部坚持不懈的追求。”葛吉平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吉县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尽职履责,真抓实干,争先创优,依托‘2+X’产业结构,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努力建设富裕增收产业园、美丽宜居后花园、幸福生活新家园!”
记者 张春茂
本组图片由吉县柏山寺乡提供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