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引才引智 乡镇有了金融“特派员”

2022-05-14 11:13: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吉县引才引智 乡镇有了金融“特派员”

吉县县委书记赵松强出席并为引进的金融人才代表授旗 陈江荣

  5月7日吉县举行“引进金融人才到吉县挂职出征授旗仪式”,吉县县委书记赵松强出席并为引进的金融人才代表授旗。

  吉县是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补齐金融人才不足的短板,完善城乡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强化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人才支撑,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县委决定首批引进7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精业务、善经营、会管理,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金融人才,担任乡镇挂职副乡(镇)长,通过引才引智、融商融资,实现共享共赢的目的。此举既是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的破题之策、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创新之方,又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路,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吉县依托“绿色生态、红色苹果、黄色瀑布”三色品牌,发展壮大主导产业促增收,2018年在全省首批实现脱贫摘帽。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现财政资金支持、优势企业入股、金融保险参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面,缺乏专业性的政策指导、项目评估、风险防控、决策咨询等人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治理水平的提升。该县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中认识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根本在党建引领,核心是产业兴旺,发展靠集体经济,基础为治理有效,关键需人才支撑。吉县县委紧盯影响事业发展的问题症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深入摸底调研,掌握需求缺口,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从严精准考察,坚决把好“入口关、素质关、任用关”“靶向式、菜单式”精准引进金融人才,解决金融人才短缺的问题。

  据了解,这批到乡镇政府任职的金融人才,主要职责是指导乡镇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规划制定、资产运营、配股分红、风险防控等工作,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推动普惠金融资源服务群众,引导农户积极参与村级经济合作社,培育更多“懂金融、会经营”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发挥好“金融助理”作用。授旗仪式之后,各乡镇挂职金融副乡(镇)长迅速奔赴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发挥起金融“特派员”的作用。(陈健翔 闫海斌 刘智强)


党员积分制管理激活乡村振兴“红色细胞”

  为有效解决农村党员管理中学习难组织、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流动难管理、优劣难奖惩的“五难”现象,吉县结合实际,探索出台和运行了《吉县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

  积分制管理怎么管?分门别类管理,不搞“一锅烩”。将农村党员分为五类。A类:村“两委”班子成员及村组干部,在农村中担任具体职务,有明确分工;B类:年龄在60岁(不含)以下的骨干党员,以“设岗定责”的办法明确工作岗位;C类:60岁及以上的普通党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表达自身意志;D类:长期在外流动党员;E类: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身患重病甚至失能的党员。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重点是A、B、C、D四类党员,E类年老体弱等类型党员不作积分要求,由村党组织定期联系走访。

  积分来源在哪里?量化积分指标,不搞“一般粗”。党员积分有三部分:一是任务积分。主要是学习教育、发挥作用等19项,量化为具体分值。二是奖励加分。对党员或党员家庭受到各级表彰奖励的,根据级别分别加分,激励党员讲奉献、当先进。三是处罚减分。对党员无故不参加学习活动、不履行岗位职责、不积极参加乡村建设等13条,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减分,让党员存戒心、知敬畏。

  党员积分怎么评?规范评定程序,不搞“一言堂”。组建评分小组。每村组建1个评分小组,由村“两委”成员、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民小组长、选调生、到村任职大学生等3-7人单数组成,按照“加分不封顶,减分减到底”的原则,负责具体评分工作。严格评分程序。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支部评定自下而上评定党员积分,及时向党员本人反馈和确认,报乡镇党委备案。分类公开公示。推行“积分榜单”,A、B、C、D四类党员分类排队,将党员积分结果和排名情况进行张榜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党员积分怎么用?树正结果导向,不搞“一个样”。根据积分设定等次。采取“一季一定、年终总定”的办法,按照党员分类积分排名确定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划清等次严明奖惩。评定为“好”等次党员,由党组织进行表彰和奖励;评定为“较好”等次党员,予以肯定鼓励,提出希望和要求,同时,党员可以凭借积分到村“爱心超市”兑换物品。评定为“一般”等次党员,党组织进行警示谈话,督促其抓好整改和转化工作。评定为“差”等次的,由乡村两级批评教育,安排专人结对帮教,帮助整改提高,实现限期改正。明确奖惩树立导向。党员年度累计积分情况和评定结果,作为评优评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实现党员从“推着干”到“比着干”再到“争着干”转变,推动基层治理持续提质增效。《吉县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运行以来,通过积分考评和量化管理,充分激发了农村党员活力,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红色细胞”。(孙吉平)


吉县屯里镇

党建引领新发展 三产融合促增收

  以“山上苹果、川地蔬菜”为布局,以“沿川调产增收、山垣林果满园、家中特色养殖、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吉县屯里镇近年来聚焦产业兴村这一主线,因地制宜推行“党支部+”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当前正是大棚蔬菜的种植时节,在屯里镇五龙宫村,100余亩大棚在群山掩映中整齐排列,天气晴朗时,大棚在阳光下泛着光芒,宛如散落在山谷间的串串明珠。大棚内,大家正在忙着栽植西红柿苗,一派忙碌的景象。新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张珍霞介绍,经过调产,今年改良了蔬菜品种,西红柿产品将全部走向高端市场,现在已经栽植了13个大棚,预计到7月份,就可以进行销售。屯里镇五龙宫村村民刘乃莹告诉记者:“合作社的大棚就在家门口,我们再不用出远门去打工了,能照顾了家,每年还能挣个两三万元,真的挺方便的。”

  近年来,屯里镇五龙宫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收。该村依托新鸿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75户社员参与蔬菜种植,实现就近务工增收。2021年所种植的杂粮蔬菜总销售额达80余万元,农户增收40余万元。吉县屯里镇五龙宫村党支部书记吕新军表示,五龙宫村坚持以“党支部+产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让合作社及农户效益最大化。

  在屯里镇桑峨村村民张吉成的芦笋种植基地,破土而出的芦笋翠绿鲜嫩,笋头好似毛笔尖,长势喜人。张吉成正和几名工人采摘新鲜的芦笋,忙得不可开交。据他介绍,芦笋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芦笋的育苗期需要4个多月,在管理方面比较省工,效益也不错。张吉成告诉记者,芦笋移栽到大棚里面,十年内不需要重新种植,一棵苗的寿命最少十年,每年三月中旬开始采收,春笋能采收两个月,秋笋从七月中旬开始采收,采收期也是两个月。一个棚一天能采收25公斤,每公斤能卖到12元。“我这有10个棚,每天能采收250公斤,每年每个棚除去投资能挣6000元左右。”张吉成说。

  桑峨村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集体经济保本增值。引进的吉县金智农业光伏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让群众获得了稳定的土地收入,同时,群众还可以在光伏板下栽植经济作物,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芦笋种植,使广阔的土地得到了二次利用,今后我们将积极推广,使更多的农户从中受益,把这种新型的模式发展下去,助力乡村振兴。”吉县屯里镇桑峨村党支部书记韩心合说。

  今年,屯里镇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通过“集体经济组织+第三方运营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重点推进太度村民宿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标杆。同时,推进农业提质升级,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利用现代农业科技资源,优化提升苹果产业,培育壮大蔬菜产业,夯实群众增收致富基础。吉县屯里镇党委书记王君宏说:“2022年,屯里镇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和县委经济工作安排部署,聚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三区’建设,奋力开创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建设美丽吉县、幸福家园交好屯里答卷。”(晟安)


吉县柏山寺乡

“抱团发展”构筑“一核多元”村集体经济发展矩阵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提升基层组织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引擎。近年来,柏山寺乡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努力寻方法、找路子、求突破,探索出了“村村抱团、村企抱团、村民抱团”的发展模式,构建了以教育培训为核心、多种模式并存的“一核多元”村集体经济发展矩阵。

  “村村抱团”强化辐射带动。柏山寺乡地域狭长,一些村少垣面、多沟壑、条件差,发展集体经济存在先天不足,单一扶持项目及资金收效甚微。针对这种现状,该乡加强分析研判,制定了好村带弱村的模式,采取抱团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2020年,整合3个村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建设了可容纳150人的培训大楼、餐厅及其配套设施设备,当年即产生了收益。2021年,又整合6个村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300余万元,对培训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搭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壮大各村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吴易雄博士后流动站已在培训基地挂牌成立,先后累计开展党员培训、技术培训20余次,收益30余万元,惠及果农6000余人,效益明显。2022年,预计收益有望达到100万余元,村均收益超过10万元。

  “村企抱团”集聚发展动能。坚持党建引领,采取村企合作方式,有效盘活了资源,优化了产业结构,形成了党建引领村企抱团发展的生动实践。吉县兴源牧业有限公司是吉县养殖产业的龙头企业,2021年,企业有扩大发展的意向,东石泉村经过调研分析和多方论证,将两座标准化牛棚租赁给兴源牧业,每年收取承包费,既缓解了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还为村民发展有机苹果产业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源,实现了村集体、企业、村民三方收益的良好格局。黑秀村是花椒产业大村,花椒烘干关系着群众的收入,为保证花椒品质,村集体利用项目扶持资金,以花椒烘干设备入股花椒专业合作社,实现了集体经济创收、农民受益、企业增效。

  “村民抱团”深化利益联结。面对集体经济发展存在村上挑着干、村民看着干的现象,白米村以集体经济扶持发展农特产业项目为抓手,通过对接群众参与,细化合作方案,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山西果源萌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统一提供花苗、肥料、技术指导等,发展种植金丝皇菊100亩,打造特色小产业示范基地,实现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带动全村特色产业发展。(刘成龙)


开辟“绿色通道” 全力助企纾困

吉县深入开展入企帮扶助力企业生产经营

  今年以来,吉县工信局根据常态化入企服务工作机制,由班子成员带队,不定期深入各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开展入企服务工作,深入宣传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和《来吉人员疫情期间“绿色通道”管理办法》。收集企业需求,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帮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地来(返)吉人员返岗复工工作,强调度,优服务,破难题,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全县经济指标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吉县中油中泰煤层气利用吉州有限公司疫情期间工作人员外出和返吉出入频繁,吉县工信局加强与企业分管负责人联系,明确要求企业严格按照县疫情防控办要求,对来(返)吉人员实行报备制,向属地乡镇村委和主管部门报备后,“点对点”接送,做好居家健康监测。

  山西华晋明珠煤业有限责任公司20名外地工人需到吉县进行设备维护工作。县工信局及时将有关疫情防控政策及最新管控措施告知企业负责人,一方面加强对明珠煤矿的指导,对外来人员进行登记,并审核行程卡、健康码、核酸检测报告等信息,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另一方面,积极与县疫情防控办沟通联系,协调解决外地来吉工人的集中健康监测工作。近期20名外地工人将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按照县疫情防控规定,对明珠煤矿相关生产设备进行维护。

  吉县工信局与山西移动吉县分公司加强对接,全面铺开全县67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的“数字乡村和智慧社区信息化服务包”建设工作;围绕党建宣传、安全管理、日常沟通,加强对3家通信运营商的建设指导,合理规划布局吉县2022年建设任务,重点将人祖山景区实现网络覆盖;各乡镇党委政府所在地实现5G网络覆盖,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市场主体倍增工作。工信局还加强与中石油公司总部对接洽谈,争取在端午节前将特色农副产品销售给企业。

  吉县最大限度减少外来人员来吉工作的阻力,确保在织密织牢疫情防控防线的基础上,推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重点项目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保通保畅 助力生产

“绿色通道”助无花果“落地开花”

  今年,吉县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时出台《来吉人员疫情期间“绿色通道”管理办法》,为来吉人员开辟“绿色通道”,织密疫情防控网,助力复工复产。

  5月初,在吉县吉昌镇上东村,村民们正在田间地头忙着栽植无花果。今年上东村规划建设了200多平方米的大棚种植经济作物,每年春季是栽植引进无花果的有利时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面对疫情影响,吉昌镇上东村第一书记薛文荣担心延误了无花果的最佳栽植期。薛文荣说:“像这个无花果再耽误半个月,就会长出新芽,今年就栽不活了。”

  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吉县根据制定的《来吉人员疫情期间“绿色通道”管理办法》,严格按照“简化流程、有序对接、贴心服务、闭环管理”的要求,为来上东村修建大棚的技术人员提供便利。有了技术人员的支持,村里的大棚如期修建,无花果也顺利栽植。

  据外来技术人员石彦介绍,他们4个技术人员从运城绛县来到吉县,抵达后下高速的时候做了登记,做了核酸检测,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到高速路口把他们接回村里。第二天建设物资由天津到达后,村里为运输司机发放防护服,做核酸检测,整个过程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已经顺利种上无花果、西梅、火龙果等作物,没有延误农时,欢迎大家在7月份来吉县上东村品尝。”薛文荣说。(晟安)


创业青年为留守老人免费做午饭

  4月22日,吉县文城乡南村创业青年郭丰瑞在大圪塔村为七十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免费做午饭。今年32岁的郭丰瑞是山西省临汾市吉县文城乡南村人,曾经在北京打工的他看到农村电商的巨大潜力后,回乡创业,先后创建了吉县丰瑞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吉县丰瑞果业专业合作社,在吉县苹果的种植管理和销售上开辟了一片新天地,通过电商平台把吉县苹果和隰县玉露香梨销往大江南北。如今,他和妻子致富不忘家乡人,近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坚持为周边乡村七十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免费做中午饭,以实际行动关爱留守老人,回馈社会。

  吕桂明 摄影报道

  文图除署名外由吉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