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机化改造后“永和梯田”风貌
永和县委书记高永贤,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景宁与农机手交谈。 韩晓芳 摄
日前,永和县农业生产托管集中春播启动现场。 韩晓芳 摄
永和县农业生产托管现场会农机具展览
遥控喷雾机在田间托管植保
“永和梯田”万亩高粱覆膜播种正当时
农业生产托管试验田丰收高产
核心阅读
临汾新闻网讯 永和县委、县政府针对丘陵山区耕地地块小而散、生产成本高、劳动力短缺、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持续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去年以来,启动了大规模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等瓶颈问题, 从根本上破除了大中型农机具难以落地施展的困扰,补足了丘陵山区农业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的发展短板,开启了新阶段“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的新模式, 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 全面开启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
最是一年春好处,农机轰鸣促粮丰。时令虽已立夏,但是,连续多日的降温降雨,使晋西山乡的夏天姗姗来迟,永和县春种春播正当其时。广袤的苍穹之下,层层叠叠的万亩梯田间,一台台铁牛在其中耕作,好似大地乐谱上跳动的音符,正在演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粮保供”的美妙交响乐。
永和县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和雨养农业县,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35万亩耕地基本分布于丘陵山地,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70%,“小、短、陡、弯、碎”是该县耕地禀赋先天不足的真实写照。
地块小而散、机械耕作难、生产成本高、劳动力短缺。如何突破资源条件的束缚,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个问题一直是永和县农业发展的瓶颈。曾经,永和县大力推广微耕机,解决了耕地无机可用的暂时困难,但随着时代发展,又陷入了小机器已饱和,小地块难施展,小规模难见效的新困境。“去年,我县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仅30.8%。虽然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使农业发展有了质的提高,但受自然条件限制,大型机械入地难、调头难的问题愈发凸显。”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冯越回忆当时的情况。
“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为迫切的要求,也为农业机械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达到55%;2022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先后作出部署,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农田宜机化由此上升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战略。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永和县委、县政府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围绕省委、省政府农业生产托管要扩面提质增效要求,聚焦机械化生产目标,于2021年启动了大规模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以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为指导,综合运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有机质提升等工程手段和生物措施,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以改善农机通行、作业条件,满足各类农机全程全面作业。
作为临汾市唯一宜机化改造试点县,今年春耕春播季节,永和县共投入作业拖拉机239辆,实施春耕25万亩,全面开启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央视新闻频道、农业农村频道及新华网等先后予以报道。
破解基础性难题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决而行、行必果。针对实际地理地貌,在建设2.9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永和县探索大力推行宜机化改造,针对性地确定了计划改造的“缓坡旱地”,梯田归并整理、水平条田、反坡式梯田等改造类型,严格设置了长度、宽度、坡度、亩数等定量参数,以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满足各类农机全程全面作业,破解农业生产基础性难题。
去年,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积极向省农机中心争取到75万元宜机化改造资金。作为临汾市唯一的项目试点县,永和县委、县政府在此基础上追加125万元扩大改造规模,提高改造标准,力争使改造难度较大的地块一次性改造到位。
永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境内山峦起伏,梁峁层叠,3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形排列,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为此,县委、县政府在309平方公里的芝河源头,先后投入1.8亿元,依山就势、因地制宜,打造了华北最大梯田。“我县机修梯田6.7万亩,坝滩联治5000亩,建成淤地坝57座,营林造林10.8万亩,封禁治理11.8万亩,贯通道路65公里左右,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等问题。”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田华对这些数字了然于心。“原来的梯田最宽处4—6米,现在最宽处达到8—10米多,实现了互联互通,大型机械在地里拐弯、调头都没有问题,极大地方便了农村作业。”冯越说,“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服务的新模式,使我县实现了农业生产托管扩面节本提质增效。”综合治理及农业生产托管实施后,永和县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现在的46.5%,泥沙流失率减少了49%,水土流失治理度达77.8%,机械化程度、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单位亩产达到了1000斤左右,人均年增收1300元以上。
永和县跃达农牧专业合作社的于爱明是个有心人,县里开展“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服务”试点后,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机遇,便在网上查资料,并专程赴西安、山东等地考察,回来后,投资11万余元,买了5台打捆机,之后,合作社又自购、整合了37台各种型号的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150余台,服务区域达37500亩。
“县政府对农机耕作有补贴,我们把这些补贴都回馈给了农户,大家自然而然就会选择我们,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服务政策的实施,不仅农户能从中受益,农机手们也收获颇丰,一个作业周期(9月到次年5月),收入都在一万元以上,最多的可收入48000元。”于爱明说。
“县里进行宜机化改造之后,合作社购置了覆膜机,可以进行连铺带种操作,省时省力、抗旱保湿,老百姓每亩地增产30%以上。”永和县捷登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海军说起宜机化改造赞不绝口。
“我家以前有三块地,零散、不平,今年乡政府通过机械化把这三块散地并成一大块地,合作社给我们深耕、铺膜、播种,眼瞅着拖拉机突突几个来回,地就种好了。”一场小雨后,黄土地散发的独特清新气息令人陶醉。站在自家刚刚耕作过的土地上,58岁的坡头乡呼家庄村兰家沟自然村村民王侯平向往着丰收的景象:“原来耕种一亩地需投入500元,现在只需200元,每亩还能增收500元左右,我们老百姓省工、省钱还能增收,我种了几十年地,想不到现在种地变得这么简单、这么好,真是打心眼里高兴!”
正如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农经股负责人刘新莲所说:“我县农业生产托管,通过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改变了小农户种植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状况,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托起了农民的好日子,托起了农业的新希望。”
在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服务的带动下,永和县机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我县今年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和耕地宜机化改造4600余亩,秋季计划再完成5000余亩,全县今年耕地改造计划完成一万亩。”永和县副县长马进说。
推动全产业链托管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永和模式”
发展不停步,探索无止境。永和县实施的高标准农田改造和小流域治理、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服务,为粮食增产做好了用地保障,并从狭义的“耕种防收”托管向“产前农资供应、产中耕种防收、产后烘贮加销”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转型升级,达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为丘陵山区有机旱作“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永和模式”,得到国家和省、市的高度评价,并在全省、全国大力推广。
“在此基础上,我县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联合会,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县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联合会牵头+乡镇服务中心+村级联络员’的县乡村三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体系。”田华介绍,“我们延伸服务环节,拓展服务领域,大力推广‘技、物、耕、种、管、收、储、烘、加、销’一站式全链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加快推进‘托管贷’全覆盖。”
目前,该县金融部门对托管有资金需求的500余户农户完成了授信,授信额度为5万—10万元,贷款额度达5000余万元。“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构筑以农业保险为核心,民生保险、治理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全险种的保险保障网,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保险+农户’的路子,为全县农户进行保费补贴,实施‘一揽子’农业生产综合保险,达到保险保障全覆盖。”田华说,“去年,保险公司对全县农户粮食作物因灾受损情况进行理赔,涉及农户12455户,理赔金额达2300余万元,惠及农户占全县农户63.2%。”
“我县还试点开展农机购置补贴‘三合一’办理,实现从农作物生产的产中环节向产前、产后两端延伸服务,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5万亩,全产业链托管服务面积达到5000亩,托管服务面积逐年增率达10%以上。”冯越补充道。
打通最后屏障 努力谱画“三农”稳定和谐的新篇章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层层梯田,是永和人民与自然抗争的美轮美奂的杰作,是一曲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壮丽颂歌。
“通过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服务,我县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同时,机械化作业的高效带来了作业成本的显著降低,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节本增效。”永和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景宁介绍。
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中的产后秸秆处理环节将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增肥,或加工为饲草,或作为果园覆草,实现了秸秆“变废为宝”,有效避免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空气污染,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强了地力保护,推动了高效循环农业的发展。
目前,全县每年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5万余吨;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流失带来的土地无人耕种的难题,全县增加玉米、高粱等播种面积1万余亩,还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增加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创业就业机会,实现种地、务工两不误;有效解决了易地搬迁群众种地难的问题,在机制上保障了其“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转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人畜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跨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综合利用率;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立竿见影的“活水”和“活力”。
“针对无法实现秸秆打捆的小地块、坡耕地,我们通过秸秆粉碎、深耕、旋耕等机械作业,实现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对优质秸秆,我们就将其打捆加工成饲草,有效解决了饲草外调成本高等问题,促进了牛、羊等养殖业快速发展;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再还田,实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循环发展。”任海军对宜机化改造使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的好处津津乐道。“农机手们把不适合做饲草的打捆秸秆用于苹果地覆盖,起到调温、保墒、抑草、改土、增肥、防虫、有机的功效,实现了种植业和林果业循环发展,全县3600户养殖户户均增收2600余元。”田华说起秸秆还田的好处,如数家珍,“这样处理秸秆,有效避免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空气污染,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强了地力保护,推动了高效循环农业的发展,使苹果产量和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亩均增产600余斤、增收2000余元。目前,全县每年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5万余吨。”
实施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服务以来,全县培育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35个,新购置农机具500余台,农机保有总量达2500余台,改造后的区域综合机械化水平由30.8%提高到85%,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唯有良田方有粮仓,唯有仓实方可粮安。今年,永和县继续扩大改造范围,制定出台了《永和县2022年丘陵山区农用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实施方案》,计划完成2500亩丘陵山区农用地宜机化改造,同步带动沿黄乡镇加快推动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步伐,打通永和县机械化作业的最后一道屏障。“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的景象,将成为永和人民永久的记忆。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在全国上下积极响应‘稳粮保供’的氛围下,永和县将努力谱写农业稳产保供、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和谐的新篇章。”永和县委书记高永贤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广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服务模式,使百姓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步增加收入。
记者 乔卫东 韩晓芳
图片除署名外由永和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