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为幸福洪洞赋能

2022-07-02 09:52: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文化惠民为幸福洪洞赋能

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展

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馆

通背缠拳展板

青少年非遗研学游

合唱团队员认真排练

葫芦丝教学现场

“粽香端午”文艺汇演

春节文艺展演

文化馆模特艺术团走进大槐树景区

青少年走进文化馆参观学习

模特爱好者进行形体训练

  文化是根是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近年来,洪洞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惠民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将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县,作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推进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让全县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洪洞县文化馆,探访这个被文旅部命名为“一级文化馆”,并被中宣部、文旅部和国家广电总局授予“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的文化馆,实地感悟槐乡儿女文化打卡地独特魅力。

  丰富多彩的公益课堂

  6月24日上午9时,县文化馆内的葫芦丝教室座无虚席。众多老年朋友正手持葫芦丝围坐一堂,文化馆老师正在教授提气、用气、压指等专业知识。老师教得认真,学员学得仔细。全县15个乡镇的文化分馆,通过云视讯视频互动文化辅导平台将总馆教学内容同步播出,各乡镇学员聚精会神听讲,认真跟着老师练习,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其乐融融……

  与此同时,隔壁的钢琴教室内传出充满幸福感与生命力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歌声。

  县文化馆合唱团团长贺素萍一手飞快地在钢琴黑白键上弹出音符,一手在空中有节奏地打着节拍,带领团员们跟着节奏演唱。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合唱团成员们精神抖擞、热情满怀,唱响新时代赞歌,唱出了幸福生活比蜜甜的无比喜悦。

  “我退休之前一直从事音乐工作,现带领50多名成员一起感受音乐魅力,是发挥余热,更是兴趣使然,我的晚年生活也更有了价值与质量。”贺素萍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因音乐相聚,因热爱相识,这不仅是志趣相投,更是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62岁的黄玉爱是县文化馆合唱团的成员,退休前是一名工人,喜欢唱歌的她在合唱团找到了“归属感”。这些年,她跟着合唱团一起下基层登台演出,一起前往外地一展歌喉,忙得不亦乐乎。“老有所乐就是最幸福的生活,如今的日子甜如蜜。”黄玉爱高兴地说。

  这边歌声落幕,那边“180度转身、360度转身”的节奏响起。舞蹈教室的40余名模特爱好者正有节奏地练习走台步。58岁的郭萍是县文化馆模特艺术团副团长,也是一名资深模特爱好者。“学走模特步已有8年时间, 之前只是单纯地喜欢,后跟着专业老师学习了很久,现在和一群年龄相仿的姐妹们一起学习,每天都很快乐,收获也很多。”郭萍说,文化馆还专门请了专业老师从表情、走姿、形体等方面进行教学,自己不仅可以切磋提高,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友情。

  参加文化馆模特艺术团的师赵静对记者说:“首先这是公益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结交很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其次走模特步,能提升自己的气质和自信心,作为女人,我希望可以更优雅、更美丽。”韵律感十足的节拍,伴着整齐划一的台步,已过“知天命”的模特们,脸上洋溢着自信,脚下步步生花,走出了洪洞人民新时代的昂扬斗志。

  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腾、拎、斩、推、打、劈……一招一式,刚劲有力;声东击西,左攻右迎,右攻左辅,身法灵活轻巧。记者在县文化馆通背拳练习场地看到,几名年轻人正在跟着教练学习洪洞通背拳。

  洪洞通背拳又称无极通背缠拳,是一套完整系统的传统拳种,分为母拳和子拳,还有各种器械套路、对练套路,共四大类,以108个动作组成的母拳套路,和数十个子拳套路形成完整体系,有很强实战性,收录于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岁的刘哲毓是通背拳爱好者。自县文化馆开设通背拳公益课后,他便加入其中。“刚开始学习通背拳是为了强身健体,丰富课余生活,随着学习深入,越来越能感受到这门武艺的文化精髓,我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升。”刘哲毓说。目前在运城学院求学的他,前不久在学校文艺演出中表演了一段通背拳,并在舞台上分享了这套拳法的历史与文化,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眼神,听到经久不息的掌声,他深深感受到了文化自信的魅力。“我会一直坚持学习下去,也希望能感染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共同弘扬传承武术文化。”

  已过花甲之年的教练杜立峰是洪洞通背拳的市级传承人,“我学习通背拳已经40多年了,特别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门传统武术,我也愿意倾尽全力教授,让更多孩子、青年人都爱上通背拳,感受传统武术的魅力,感知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今,杜立峰的师兄弟们已经在侯马、曲沃以及太原等地开设了武馆,通背拳也从洪洞走向全国各地。这门有着浓厚“洪洞符号”的传统武术方兴未艾,用一招一式传递着文化魅力,宣扬着文化自信。

  穿过“拳林”,一幅幅翰墨书香迎面扑来,该馆书画公益课、美术公益课正精彩开讲。

  “洪洞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地方,文化馆把我们聚在一起,让我们发挥余热,给我们搭建学习平台,展示空间,好!”多名书画爱好者齐聚一堂,用翰墨书写着对洪洞的热爱,表达着对幸福洪洞的美好祝愿。

  一幅幅美术作品也是文化馆的“小傲娇”之作,“每一幅都是洪洞创作,每一笔都有着洪洞深情。”美术爱好者李星表达着心中的感谢,“洪洞文化馆好样的,洪洞好样的!”

  惠好民生的文化服务

  在县文化馆,60岁的郭三平正与伙伴们一起抖空竹,手法灵活,动作娴熟。“跟着孩子进城安度晚年,本想着会不习惯,但自从跟着文化馆的老师们学会了抖空竹,我每天过得很充实、很快乐。”

  为给全县中老年、青少年提供对口文化活动培训服务,洪洞县文化馆开设了乡村记忆工程展、非遗展示、钢琴培训、群众文化辅导、录音编排、棋牌娱乐、中老年活动、健身活动、摄影活动、戏曲活动、网络信息等15个门类的公益课堂与服务项目,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同时,县文化馆常年开展“送戏下乡”“农民丰收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将欢乐送到百姓身边。

  文化兴县,文化沃土滋养城市文明。

  自2018年洪洞县文化馆建设总分馆以来,通过云视讯视频互动文化辅导平台,把公益文化讲座、业务辅导培训、艺术交流等文化服务,覆盖全县15个乡镇325个行政村。同时,他们利用微信公众号发送群文微课堂80余期、非遗微课堂20余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使公共文化服务惠及群众20余万人次。

  随着文化活动场所的健全和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在槐乡大地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开展得如火如荼。

  各乡镇文化站和文艺小分队、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常年活跃在乡村,坚持为群众“送文化”“种文化”;文化馆小乐队、模特艺术团、舞蹈队、合唱团、洪洞道情传习所等馆办文艺团体,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便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成为洪洞县群众文化的一大亮点。

  文化惠民,发展永无止境。县文化馆馆长李鹏表示:“作为基层文化部门,我们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做什么’作为出发点,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用文化的力量鼓舞士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力书写洪洞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为全面建设‘华夏根祖圣地 幸福老家洪洞’提供文化支撑。”

  记者 赵俊 王凯 实习生 窦雯婧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