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城市“会客厅” 美化乡村“后花园”
——霍州市奏响城乡统筹发展最强音
天蓝水碧移步皆景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仲夏暑盛,万物并秀。在城市的公园绿地里,人们或下棋娱乐、或散步锻炼;在广大乡村中,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走入其间满眼绿色,令人心旷神怡……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画卷正徐徐铺展开。
近年来,霍州市坚持规划引领,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下足绣花功夫,大力实施“创国卫”和农村“六乱”整治,建好城市“会客厅”,美化乡村“后花园”,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城市更靓,乡村更美,人民的生活更舒心。
高品位推进城市建设
谱好“协奏曲”
城市车水马龙秩序井然,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花香满街……走进荣获“中国绿色名市”“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和谐城市”等称号的霍州市,无论是城市或乡村,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变化。
今年以来,霍州市高品位推进城市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在完善城市功能中提升城市品质,在传承历史文脉中厚植人文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全力打造精致秀美、灵动文明之城。
“以前,这条路上到处坑坑洼洼,一到雨天,路面积水成涝,晴天的时候,遍地垃圾,苍蝇满天飞。房屋外墙上,要么贴的是小广告,要么是光秃秃的。”说起改造前的小巷,社区居民李爱莲不禁摇头。
霍州市区南通路属繁华地段,但长期以来,临街搭建、自行改造严重,既影响群众出行,又影响市容环境,是老大难问题,群众反映强烈。霍州市把小街小巷道路改造作为改善市区民生问题“最后一公里”的大事来抓,大刀阔斧实施提质改造,选派政法、住建、办事处等部门协调,经过他们的努力,1个月就完成了拆除。改造后的南通路变宽敞了,路面整洁了,还配备了垃圾桶。
“现在路面硬化了,下水管通了,文化墙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成了宣传文明的‘活课堂’,大家住得可舒心了。”说起改造后的小巷,李爱莲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居民们走出家门就能感受到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大家无形中就成了文明的守护者、践行者。
南通路的焕然一新仅是霍州市推进城市更新,提升群众幸福感的缩影。今年,霍州市加快推进鼓楼东西南北四街及开元街、滨河路等片区综合改造提升,持续打造香江城商业街、鼓楼地下商业街、州里街等特色街区;启动前进街南延、光明路北延、南环路改造等重点主干道路工程建设,推进大众南路棚户区拆迁及道路建设,完成17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加快实施新人民医院、政务服务中心、农商行综合办公大楼、第二消防站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霍东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新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聚集人气、提升品位,不断改善民生福祉。
城市因提质而靓,生活因提质而美。近两年来,霍州市聚焦功能品质提升,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设施完善、管理提升等工作,拆除各类违建165处、取缔店外经营摊点185处、清理流动摊点1000余处,对滨河路、南外环等街道进行环境整治,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形成了鼓楼周边和开元街等多个城市新街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完成,汇元小区、丽景·中央公园等房产项目稳步推进,城市品质加速提升。
立足拓展城市框架、构建内通外联路网体系。今年,霍州市将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高质量推进土地征收和报批工作,高起点谋划霍东新区开发建设;启动中镇大道建设,加快推进经一路、经二路、纬一路、纬三路、纬五路建设,全力服务保障国道108线霍州——襄汾过境改线和黎霍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随着道路的不断延伸、改造,一条条城市“血脉”正在畅通,美丽宜居、整洁文明、特色彰显的宜居城市正在变为现实。
高标准加强城市管理
弹好“进行曲”
精心美化亮化城市是提质城市品位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霍州市建立了街道清洗长效机制,实现了街道环卫作业由清扫到清洗的跨越,由“突击式”向“常态化”的转变,城市生活垃圾做到了容器化收集、密闭化运输、无害化处理,统管统运,日产日清。
每天清晨,家住月亮湾小区的王建国和老伴都会一起到离家不远的河边散步、锻炼身体,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望着沿岸茂盛的树木和花草,王建国的心情格外舒畅:“以前这里卫生很差,现在到处都是树木和花草,地面干干净净,在这里散步、锻炼身体越来越舒适了。”
“现在的厕所比以前强多了,有专人清洁卫生,我们如厕都很方便。”市区赵家庄建筑公司公厕附近,居民李素萍说。
走进装修一新的赵家庄建筑公司公厕,门窗整洁美观,通风良好,内外立面优质瓷砖,让其颜值大增,灯具、便器、管道等设备设施应有尽有。
厕所虽小,却是生活必需设施。李素萍深有体会,以前公共厕所臭味熏天,布满蚊蝇,饱受如厕之苦。
“现在的公厕不仅干净卫生,还免费开放,保证全天候整洁。”在赵家庄建筑公司公厕做保洁的程芳华说,方便之处更方便,市民游客乐呵呵。
以创卫为契机,霍州市根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对38座公共卫生间进行了彻底维修,完成了公共卫生间二类标准升级改造工程,并且24小时对外开放,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城市提升,三分建七分管。霍州市坚持建管并重,高标准加强城市管理,加快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步伐,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提升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城乡接合部、背街小巷、夜宵市场、流动摊位等专项治理;实施城区路面修护工程,加大违法建筑清理力度,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加大重要堵点、重点时段交通管理,规范交通秩序,鼓励错峰出行;加快城乡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一体化建设,建成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推广新能源交通和智慧交通,丰富居民公共出行方式;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构建数据资源共享体系,推行“数字城管”:即“数字化城市管理”,指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促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的信息化措施,实现高效治理;倡导城市文明新风,让城市更加整洁、美观、清爽、和谐……
从市政道路建设到老旧小区改造,从绿化美化提升再到城市精细管理,如今的霍州,品位品质全面跃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绿满城、景满眼,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城市更宜居了。
大力度实施乡村振兴
奏好“交响曲”
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房屋,郁郁葱葱的树木,清澈见底的池塘……走进霍州市李曹镇源头村,田园之美尽收眼底,移步皆是景,抬眼见生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笔下美丽怡人的田园风光,在这里渐次展开,焕发新活力。
从源头村到鸭底村、窑底村、范村,一路走、一路看,目之所及,天蓝水碧,阡陌有序,房前屋后,稼穑井然,月季花街,雏形初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样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常见,形容村庄的标配词语,不再是满地泥泞、垃圾成堆,而是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精致优雅。
乡村振兴,时不我待。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如李曹镇一样,该市各乡镇见贤思齐、加压奋进。霍山脚下,迸发奋勇争先的澎湃激情,呈现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
以组织振兴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始终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守耕地红线,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大力度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推进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以人才振兴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打造“霍州技工”特色劳务品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000人次以上,深入开展全民创业,着力打造特色劳务品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注入“源头活水”;
以产业振兴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完成乡镇总体规划与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力推进东方希望12.5万头生猪养殖循环产业链项目、同兴禽业200万只肉鸡养殖和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建设,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
以生态振兴涵养乡村振兴“硬支撑”,实施“四好农村路”道路提升工程和农村生活垃圾中转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污水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和改厕步伐,持续深化“六乱”整治,推动乡村振兴示范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大力发展七里峪村特色民宿、许村民俗民情体验园、贾村东方文人娱教生活体验地、义城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等乡村旅游新业态;
以文化振兴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培育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谐乡风吹遍街巷阡陌,文明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
点点滴滴,桩桩件件,该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以更实的思路和更有力的举措,推动见实效。
从广厦万千到阡陌桑田,从城市中心到城镇乡村,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故事,印证着霍州人民的幸福质感。展望未来,霍州市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在统筹城乡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向着诗意栖居的幸福之城阔步前行。
记者 范韶华 文/图
霍州市“五驾齐驱”助力民生改善
今年以来,霍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聚力改善民生福祉,抓好民生事业普惠工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让人民群众的日子更有盼头、更有甜头。
全力促进富民增收。多措并举拓展收入渠道,持续抓好稳岗就业,搭建用工保障平台,提升劳动者素质;叫响“霍嬷嬷”公共区域品牌,大力推动霍州年馍产业发展,成立工作专班,构建集生产加工、标准制定、品牌推广、市场营销于一体的运营机制,推动霍州年馍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把小馒头做成大产业,带动更多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增收;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打造“霍州技工”特色劳务品牌;深入开展全民创业,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各项补助救助政策,稳步提升特殊困难群体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欠薪治理力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健全完善平急一体化突发疫情应急指挥体制,强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全面加强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集中隔离、医疗救治、院感防控、物资保障等方面能力建设;严把物流入口关,加强冷链食品和快递物流等重点环节监管,对进口冷链食品做到“凡进必检、凡进必消、人物同防”;充分发挥网格化优势,群策群力推动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强化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管控措施,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引导公众做好个人防护;保证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基本医疗用品供给充足、价格稳定。
全力完善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新人民医院、妇计中心建设,完善基层卫生院硬件设施,建立健全医保支付和医疗救助制度;着力“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健全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启动霍东学校建设、北环路中心幼儿园改造,招录教师80人充实师资队伍;完善扶困救助体系,继续举办爱心助学活动,持续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保护;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待遇保障等工作。
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按照“理直气壮、标本兼治、从严从实、责任到人、守住底线”的工作要求,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实施细则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规定,压实“党政、属地、行业、企业”四方责任;深入开展“严厉打击私挖盗采和整治煤矿违规生产专项行动”“安全生产领域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坚集中行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毫不放松地抓好全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提高防灾救灾减灾能力,科学有效应对处置各类事故灾害。
全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全科网格员作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霍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继续做好“重复信访治理和积案化解”工作;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追溯体系建设,严防严控各类食品药品安全风险。有效防范金融领域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本报记者)
霍州市冯南垣片区联合党委成立
6月29日,中国共产党霍州市冯南垣片区联合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冯南垣村举行。
会上,霍州市委组织部负责人宣读了《关于成立中国共产党霍州市冯南垣片区联合委员会的决定》。
冯南垣片区联合党委受霍州市委直接领导,负责冯南垣片区党建引领融合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重点任务推进、重大项目实施以及上级政策的落实落地。冯南垣片区内冯南垣村、周村、师庄村等党组织受片区联合党委和师庄乡党委双重领导,其党组织、党员管理等常规党建工作主要由师庄乡党委负责,涉及人事调整、评先评优等重要工作时,师庄乡党委须征得联合党委同意后方可实施。联合党委将以党组织为纽带,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晁琰 刘辉)
霍州把“文化大餐”送到百姓家门口
7月4日,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华晋舞剧团倾情打造的霍州市专场文艺演出在辛置镇郭庄村开演。此次专场文艺演出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财政厅共同主办,中共霍州市委宣传部协办。
在辛置镇郭庄村专场文艺演出中,广大演职人员用激情舞蹈、民乐联奏、男声独唱、二胡独奏等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节目表演形式,为广大群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舞剧《一把酸枣》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演绎得淋漓尽致,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整场演出充分展现了该市乡村振兴的新气象、新变化、新成果,展现了新农村的新面貌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新思想和新生活。
下一步,霍州市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工作中,将进一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用实际行动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为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把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了基层群众身边,进一步提升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刘辉 古韶泽)
霍山景区申报“中国天然氧吧”现场初审会召开
7月3日,霍山景区申报“中国天然氧吧”现场初审会召开。
会上,霍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简要汇报了该市景区基本情况、景区生态环境、生态发展规划、创建工作开展情况。评审专家组通过现场查看、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等方式对霍山景区申报“中国天然氧吧”进行了全面检查,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评审专家组对霍州市在霍山景区申报“中国天然氧吧”工作中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同时希望该市以此次评审为契机,补短板、强弱项,对照评审标准,持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霍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认真总结专家提出的各项建议,坚持问题导向,对照标准要求,列出任务清单,凝聚发展合力,突出关键重点,抓整改、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确保霍山景区申报“中国天然氧吧”工作顺利进行,圆满完成。 (霍融)
刻在霍山之巅的丰碑
2021年清明节,蒙蒙细雨中,霍州市李曹镇范村年过八旬的任刘管老人在儿孙们的搀扶下,来到一座墓园。面对墓碑上熟悉的面容,一家老小十几口人齐刷刷下跪,老人的一声长哭撕心裂肺:“恩人呐,我们看你来啦……”十几个人的哭声,在雨中的墓园哀哀如诉,久久回响。
48年了,任刘管和家人年年来这里上坟,年年虔诚如始,年年失声痛哭。长眠墓园的人,是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她的名字叫石兰峰。石兰峰1921年出生,与中国共产党同龄。在苦难的童年,她看到了太多的因病患家破人亡的悲剧,幼小的心里便坚定了立志从医的决心。1947年,刚刚解放的霍县,群众思想和医疗条件非常落后,新生儿死亡率接近一半。经历了丧父、丧夫、丧子的石兰峰,强忍悲痛,擦干眼泪,响应妇联号召,主动请缨,一个人穿越炮火连天的敌占区,徒步一千多里路,去华北卫校学习新法接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培训,石兰峰从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如愿成为一名医生,开始了自己一生不懈的追求。
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60多年前。故事开头的那位任刘管在不幸接连夭折了五个娃娃之后,妻子第六次怀孕。产期的临近,带给这个家庭的不是喜悦和期待,而是深深的紧张和恐惧。他们渴盼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但早已不敢再奢望一个健康孩子的出生。那段时间,面对群众传统而愚昧的生育观念,面对社会上的种种流言蜚语,石兰峰正在全县各个村庄推广新法接生。听说任刘管家里的情况后,主动找到了他,苦口婆心,要求为任家媳妇接生,任刘管犹豫再三,才勉强答应了。
临产的那天晚上,石兰峰在任家忙里忙外,认真准备。任刘管在院里设坛焚香,祈求神灵。夜半,随着婴儿一声响亮的啼哭传出窑洞,喜悦的泪水挂满了任刘管的脸颊,他高兴地在村里一路狂奔,大叫着:“我任家有后了,我有孩子了!”产后,石兰峰按照她掌握的护理知识,无微不至地照顾产妇和孩子十几天,看到她们母子平安,石兰峰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了。送别石兰峰时,任刘管踢倒了设在院里的神龛,在石兰峰面前长跪不起,嚎啕大哭:“石大夫,你就是我们家的‘活菩萨’呀!”首例新法接生在霍县获得成功,石兰峰“活菩萨”的名声传遍了古霍大地。
那时的霍县,没有一个人会做剖腹产手术,常常有孕妇因难产而死亡。石兰峰下决心学习这门医术,她再次外出,到汾阳医院进修。在十五个月的进修时间里,她克服了文化程度低、医学基础差等困难,废寝忘食,刻苦实践,十五个月的脱胎换骨,石兰峰成为霍县第一个掌握剖腹产医术的医生。
进修归来不久,石兰峰迎来了她从医以来最艰难的一次救治。隆冬的一天,天降大雪。傍晚,天桥村的一位村民赶到县城,急促地敲开石兰峰的家门:“石大夫,快、快救救我媳妇……”才开口,已泣不成声。石兰峰二话没说,背起接生箱,跟上来人,一头扑进漫天的大雪。天桥村离县城四十多里路,其中近一半是山路。那是怎样的一次跋涉啊,风雪交加,冰冷刺骨,山路崎岖,一步一滑。累了,就喘口气;渴了,就抓把雪,衣服、鞋子和脚冻成了冰坨。耗尽了全部的力气,五个小时之后,石兰峰雪人一般,终于赶到了天桥村。此刻,已是半夜。再来看看产妇,先天驼背,一米二的身高,已经临产,情况危重,请到家的接生婆看情况不好,早已吓跑。见到石兰峰,奄奄一息的孕妇用微弱的声音说:“大夫,要娃、要娃……”石兰峰含着热泪,一边准备手术,一边安慰孕妇:“放心。娃也要,大人也要!”凌晨,经过紧张准备,一台与死神争抢生命的手术在雪夜的山村悄然进行,这也是霍县历史上的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熟练的麻醉、切口、取胎、缝合之后,石兰峰惊讶地发现,婴儿四肢不动,心音微弱,重度假死,她赶紧采取一系列急救措施施救。黎明时分,大雪骤停,母子双双从死亡线上复生。此时的石兰峰,由于极度劳累,晕倒在救治现场。当她从昏迷中苏醒,看到残疾产妇抚慰婴儿的场面,她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只是欣慰地笑了一下。在场的人无不泪湿双眼。
截至1965年,45岁的石兰峰已经从医16年,她的足迹遍布全县300多个村庄,培养了400多名妇幼保健员,亲手接生了2000多个孩子,医治重症患者100余人。《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社会向石兰峰同志学习。1965年11月11日,石兰峰以全国劳动模范的身份应邀参加了新中国成立16周年庆典,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载誉归来,石兰峰更忙了。为了保证病人随叫随到,她干脆住进了医院的值班室。长年累月的劳累和营养不良,使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石兰峰身体日渐虚弱。1972年9月13日,在连续工作两个昼夜之后,石兰峰终因过度劳累,倒在了她挚爱的手术台前。她留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要紧,快救病人!”
石兰峰去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霍县城镇乡村。但这一消息,没有人相信,没有人敢相信,更没有人愿意相信。送行的那天,任刘管一家人来了,天桥村残疾产妇一家人来了,她收养的孤儿来了,她接生过的孩子们来了,她治愈的病人们来了,她培养的学生们来了,和她一起共事的同志们来了。小小县城,抱孩子的、拄拐杖的、相识的、不相识的,两万多人,把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人们哭喊着,都想再看一眼石医生,都想再叫一声“石医生”。永不下班的石医生,请再回答一次吧。然而,这一次,石兰峰再也不会回应了。她的音容笑貌,留在了霍县人绵长的怀念里,留在了新生儿响亮的啼哭里,留在了霍山撼人心魄的松涛里,留在了汾水荡气回肠的波流里……
今天,让我们再次缅怀人民的好医生石兰峰,再次仰望这座刻在霍山之巅的永恒的丰碑!(讲述者:霍州市教科局 吉潇璐)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今年以来,冯南垣村充分发挥村级集体作用,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农业托管,建立“基地公司+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着力发展包括富硒小麦、冷棚蔬菜、油葵、食用菌及中草药等特色种植产业,千方百计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助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致富。图为村民正在春秋大棚里栽植西红柿苗。
记者 孙宗林 摄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