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黄河名片 打造文旅品牌
乾坤湾气势雄浑
“家住在永和,母亲叫黄河,走过千沟与万壑,乾坤湾里生了我……”8月29日,记者一行和着淅沥沥的小雨来到了永和黄河乾坤湾景区,这一曲《梦回乾坤湾》便愈发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在观景台向下俯瞰,河抱着山、山依着河,河里有山、山中有河,山河相连、水山相映,奥妙无穷。
“一直以来,我们积极把永和乾坤湾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希望借此来提升永和文旅融合的程度,把永和打造成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品牌县’。”永和县文旅局局长药小云坦言,“目标是远大的,过程是曲折的。对于一个本身立地条件不具备优势的县城来说,挑战重重,困难满满。”
基础设施薄弱,亟待改善;景区主体不统一,协调困难;景区面积大、战线长,不便统筹;解说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待提升……一个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但“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莫过乾坤湾”,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自然文化遗产景观,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势在必行。
永和县各级各部门把握每一个细节,积极争取省市各部门的支持,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规划方案,提前做好前期申报各项工作,举全县之力为建设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添砖加瓦。
转折发生在2018年,彼时,首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在临汾召开。论坛期间,黄河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揭牌仪式顺利举行,“0km”标志文化驿站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画龙点睛之作,是点亮永和乾坤湾的新名片;“声动黄河·乐享乾坤”以永和乾坤湾为舞台,以黄河为背景,一场交响乐团演奏与合唱团、民歌、民谣歌曲演唱相结合的高端音乐会精彩上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更多的人看到了乾坤湾、了解了乾坤湾、爱上了乾坤湾。“‘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扩大了乾坤湾的影响力,打响了乾坤湾的知名度、美誉度,这对乾坤湾国家4A级景区建设是一个加分项。”药小云介绍,“近年来,永和县加大投入建设黄河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打造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初步形成了黄河风情、绿色生态为主的旅游格局,终于在2021年,永和乾坤湾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永和乾坤湾并未就此止步,现在永和县正下大力气把乾坤湾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永和上下已经形成了明确共识,推进乾坤湾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对做优做强全县文旅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药小云说:“第三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期间,我们希望能借助这个平台再次推介永和乾坤湾,让黄河文明继续向着世界滚滚奔流!”
记者 安月琦
人在“楼山”行 似在画中游
——永和县楼山古建筑群修复保护工作初探
峥嵘楼山云雾中,错落楼阁半暗明
在永和人心中,有这样一块精神圣地,你知道是哪里吗?她就是坐落于永和县楼山乡的楼山风景区。楼山是永和县境内最秀丽的一座山,山势由低而高,呈层峦叠嶂之状,恰似层层楼台,故而名曰楼山。听闻此地四季风景不同、雨天晴天风景各异。
初秋,雨天过后,记者一行赶个大早,探访永和楼山风景区。驱车沿着蜿蜒盘旋的道路行驶,周遭风景美不胜收,我们好似被云朵裹挟,在云中游,在雾中游,在画中游。
“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追逐沿途的风景……”在路上,永和县文旅局局长药小云情不自禁唱起了歌,“有一种亲切感,也有一种使命感。”
药小云解释,亲切感来自于一直以来的记忆,特别是小时候,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每逢农历七月十八,楼山风景区就会举行为期五天的庙会,吸引全县各地的人来这里进行物资交换,后来这里渐渐演变成为婚媒嫁娶、祈福祈愿的一片“圣地”。“小时候庙会就是最热闹的事了,小孩们摸黑骑着自行车就早早赶来凑热闹了,吃一碗烩菜油条,就觉得特别知足。”亲切感渐渐演变为使命感,药小云说,“这几年,永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2021年8月以后,楼山被山西省政府正式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里就开始大力对楼山古建筑群进行保护,作为县文旅部门的负责人,我有一种深深的使命感在身上。”
走进楼山风景区可以看到,南北两座旅游厕所和集水池,全部用本土沙石岩石片精心垒砌,与周围环境及古建筑群自然交融,相得益彰。圣母庙西北的港湾式停车带,依山就势,加宽原有公路形成,实现了停车、会车、观景的综合利用。雨水收集、光伏发电,解决当前景区用水用电基本需求,为后期文物保护、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实现最大程度留白。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别具特色,与古建筑群浑然一体。
“对于楼山古建筑群的修复,我们主张‘修旧如旧’。楼山既是国家二级保护林也是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在修复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文物和保护生态并重,始终以修缮文物的理念和精神去指导工作,在克服了无水、无电、无路困难的同时,不用一块砖、不伤一棵树、不丢一个景,打造细节工程、精品工程、示范工程,为下一步文物修缮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药小云眼神坚定地说,“古建筑与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既是历史文明的载体,又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慎重的态度对它们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尽可能地保持‘原汁原味’,才能让它们的生命力更加健康和持久,让它们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在楼山古戏台,施工队伍正在对古戏台的后台进行修复。只见地下堆砌的石头瓦片各具特色,古色古香。“这都是我们挨村挨户收来的一些石头瓦片,基本契合当地特色,能够最大限度还原当时古戏台的历史风貌。”楼山古建筑修复保护项目负责人介绍说,“我是木匠出身,学这门手艺是为了生存,没想到爱上了这门手艺,后来又‘跨界’研究泥塑、古建筑修复,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古建筑修复,必须遵循古建规则。房屋的开间比例是多少,柱子用多粗,选择的结构既要考虑不同的构件和尺寸,还要考虑承载性和连接性,这里面要研究的东西太多了,但古建筑、文物的修复一定要怀着敬仰之心,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
为了使游客全方位、多角度感受楼山人文之美、科学之美、自然之美,楼山古建筑修复新规划摩崖步道500米、环山步道1314米,形成合理的循环游览线。第一段为朝山步道,由圣母庙北侧入口至楼山主峰顶,经龙王庙、高王门、岳庙、三官庙、主峰古戏台等,可感受楼山历史之美、人文之美、文化之美;第二段为新增500米摩崖步道,由景区南入口经挂壁栈道至楼山主峰,与历史步道连接。步道以紧贴风蚀摩崖方式铺设,可近距离观赏体验楼山风蚀摩崖的险峻奇美,增加地质遗迹科考研学项目,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第三段为新增1314米环山步道。步道从北入口环山腰穿越柏林、灌木,经状元洞、及第崖底,到南入口接通环山公路。既可仰观状元危崖,还可体验原始森林之幽静。这条步道也使楼山游览线形成循环,基本能达到“一步一景”的观景效果。
楼山景区并不止步于此,未来,这里将被打造成为大楼山景区。景区西侧的大型山谷地带将被充分利用,打造成总长约6公里的楼山溪谷。楼山溪谷旅游资源丰富,溪水长年不断,河谷地带地质地貌奇特,林木植被茂密,靠近楼山一侧为险峻的悬崖绝壁,景色蔚为壮观。同时楼山溪谷项目将增设更多的游乐、体育、拓展设施,吸引休闲旅游人群进入的同时,也打开了楼山景区的另一个入口,即乾坤湾方向游客由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连接线进入。
“大楼山景区的打造,除了显著提高游览面积外,游客游览时长将从原来的30分钟增加到3小时,景观丰富度增加一个量级。”楼山乡党委书记何文平说,“通过自然生态游憩的方式,可以打开景区的另一个市场,使这里成为集‘农文旅体’为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力争再创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永和全域旅游的发展作贡献。”
记者 安月琦
昔日东征路 今日小康路
东征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古朴典雅
永和梯田满目葱茏
走进永和县乾坤湾乡东征村,“红色”气息扑面而来!远远望去,村口的红色旗帜迎风飘扬;沿路而行,墙壁上的红色标语激荡人心;一进村子,一座座雕塑诉说着革命往事……
80多年前,东征村因为红军巧渡黄河、战略转移的一段红色历史而得名;80多年后,这里因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培训经济而“圈粉”无数,是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现在村子里不仅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还实施了道路硬化、饮水保障等工程,改变了祖祖辈辈靠人力拉水、水窖存水的吃水用水历史,实现了硬化路、动力电、自来水、互联网户户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乾坤湾乡党委副书记冯文明细数着东征村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今年,我们将要对11个院落共计38间民宿进行完善修整,主要包括原装修局部拆除、砌体结构、门窗改造、防水工程、室内装修、水电安装、家具电器、酒店用品、屋面工程、院落地面改造等内容,游客的体验感会更佳。”
村民刘成生的“家”每年都有大变化,走进他家的民宿,青石砌墙、白灰刷窑。客房内,整洁的炕铺、古朴的家具,液晶电视、无线网络一应俱全,洗手池、坐便器和淋浴花洒一样也不少。
刘成生是民宿改造的第一批村民,他对发展“农家乐”这件事信心十足。“东征村地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发展农业产业困难得很,我看‘农家乐’就是个好出路。”刘成生乐呵呵地说,“前两年我们搞‘农家乐’,还要自己吸引客户、打理房间,我们两口子年纪大了,难免有些吃力。现在村里打造‘美丽乡村’,民宿的经营维护有专门的公司负责,我们只管分红,一年预计能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挺美的!”
乾坤湾乡政府紧紧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充分依托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被评为山西省第一批党员教育示范基地这一块“金字招牌”,以打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品牌示范村”为引领,坚持宜居宜游宜业宜学宜养的新农村建设理念,以延长游客入住天数、扩大人均消费、提升群众收入为目标,通过规划先行、科学论证、股份合作、专业运营等方式,策划实施了永和县东征村美丽村庄建设项目,旨在不断扩充新业态、强化旅游配套、优化服务品质,把东征丰富的红色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优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
在东征村综合服务中心南侧,一个双层古典式建筑格外引人注意。“这个是我们的党员干部培训基地,一层为餐厅,二层为培训教室及会议厅,可容纳100人的培训与就餐。来培训的学员可以在‘农家乐’休息,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冯文明介绍,“东征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的建设,旨在通过党建引领带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是全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市的廉政教育基地,作为东征精神教育培训的主阵地,配套设施的完善和建设,将极大地促进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随着窑洞‘农家乐’的蓬勃发展,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服务中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全面的服务,更为群众增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走进培训基地,厅内设计雕梁画栋、挑檐飞角,尽显中国建筑的尊贵典雅,新型建筑材料的巧妙使用,又为培训中心增添了时尚靓丽元素。基地依托以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为主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联村党委优势,按照联村党委主导、村委举办、脱贫户参与的模式,为受训单位提供个性化培训内容,初步形成了适应基层实际的干部培训体系,打造了主题党日班、党性实践教育班、红色文化体验班等多个班次。
走一段红军东征路、听一堂东征革命史、看一部红色电影、向毛泽东铜像敬献一束花、吃一顿追思革命红军饭、学唱一首红军东征歌、住一宿东征人家土窑洞,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东征精神革命篇、建设篇和时代篇,推动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高质量发展,让东征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近年来,借助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被评为山西省党员教育示范基地的优势,东征村先后承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焦煤集团、中煤集团、临汾市委组织部等单位的各类培训70余期3500余人次,接待游客20万余人,收入达380余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达到108万余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5000余元。
昔日东征路,今日小康路。冯文明说:“乾坤湾乡将充分挖掘红色东征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和黄河文化资源,将东征村打造为集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红色研学、民俗体验、休闲采摘等功能区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党员教育优选地、乾坤湾旅游中转地,从而把东征丰富的红色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优势,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增强群众收入,实现强村富民。”
记者 安月琦
图片由永和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