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苹果喜丰收 产销两旺迎佳节
记者 孙宗林 摄
眼下正值早熟苹果上市的季节,在吉县车城乡赵村行台垣面上,果园里一颗颗又大又红的苹果挂满树梢,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果农们一个个忙碌在果园里,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果农支永康的果园里,10余名工人正忙着采摘、运送苹果。他家的6亩红嘎啦苹果全部成熟,果面光洁细腻,颜色红润,果个大小均匀,预计可收获约1.5万公斤。太原果商早在几天前就看中了他家的苹果,支付了定金,今天采摘完之后就可以直接装箱销售了。
支永康一边忙着搬筐,一边和我们聊天,这座果园在他的精心管理之下,每年都有不错的收益。果园进入盛果期以来,从来没有碰上像今年这么好的年景,不仅果个大,而且价格还好。外地果商张老三在行台村收购苹果好几年了,他深知行台垣面上的果园海拔高、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收获的苹果硬度大、甜度高,在太原市场上颇受市民喜爱。
在果农刘振忠的果园里,早熟苹果已基本采摘完毕,果商正在对他家的苹果进行装箱,随着一筐筐红彤彤的苹果搬运装车,老人家难掩内心的喜悦之情。
果商张雪焕是吉县人,她在全县各乡镇收购苹果已经十几年了,每年都会收购几百万斤苹果销售到外地。她告诉记者,今年苹果总产量偏少,但果品质量高,市场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价格。这些天,她在吉昌镇山羊村、柏山寺乡东石泉村和车城乡车城村、赵村等地收购的早熟苹果都不便宜,但她坚定地认为,只要苹果品质好,在市场上还是很受欢迎的。
苹果产业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吉县深谙市场规律,巧打时间差,大力发展早熟苹果,在中秋节前后,错峰上市,抢占市场先机,受到了果商的欢迎,为广大果农带来了收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全县以红嘎啦为主的早熟苹果总产量约有1.5万吨,平均每公斤销售价格在7元左右,销售总收入上亿元,达历年之最。(刘晟安)
吉县召开庆祝第38个教师节大会
赵松强出席并讲话
大会现场
县委书记赵松强讲话
9月8日,吉县召开庆祝第38个教师节大会,隆重表彰一年来为全县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县委书记赵松强出席会议并讲话,县委副书记安娜主持会议,县领导王志宏、庞大懿、陈晓爱、杨启亮出席会议。
会上,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志宏宣读了《中共吉县县委、吉县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教师节表彰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及模范个人的决定》,并对一年来涌现出的27个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303名模范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赵松强代表县四套班子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离退休教师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全县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一年,吉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出发,不遗余力、义无反顾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全县教育事业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效。
赵松强强调,当前,吉县正处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窗口期、机遇期,全县上下要坚定不移与县委、县政府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要加快培养学高身正的“好老师”,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学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健全完善管理机制,为“好老师”成长提供最佳土壤。广大教师要有成为“好老师”的自觉追求,做立德树人的“领路人”、心怀大爱的“工程师”、潜心务教的“传道者”。要加快创办争先奋进的“好学校”,进一步补齐基础短板、加强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校风学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力打造教学品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要加快营造尊师重教的“好氛围”,发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不断开创“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乐、商以助教为善、师以从教为荣”的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会议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重视教育、真正支持教育,切实做到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难题优先解决。全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坚守初心、肩负使命,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为吉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刘智强)
努力打造一流的品牌学校
恒安小学校长 白彦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县教育事业有了新发展新变化,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
恒安小学作为新建校,在上级部门的关怀下,一路成长,奋勇向前,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兴校之路。我将继续发扬埋头苦干、奋勇争先的精神,把打造品牌学校作为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打造德艺双馨、追求卓越的品牌教师团队,为创建品牌学校强化根基。学校通过“学、培、赛、研、查”五字培养体系,以师德建设和业务提升为主线,全面加强班子队伍、班主任队伍、教科研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使每一名教师都能不忘教育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努力成为学生欢迎、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优秀教师。
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有品位的学生,是创建品牌学校的美好愿景。学校坚持“五育并举”,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通过实效课堂、文化引领、主题教育、社团活动等教育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争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行为习惯好、道德品质优、身心素质高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建立以人为本、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为创建品牌学校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学校将不断探索精细化管理新思路,把常规做严,过程做细,细节做实,做到学校管理精细化、制度建设规范化。正教风、严学风、树校风,通过严格管理,凝聚师生合力,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具有“一流办学思想、一流育人环境、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质量”的品牌学校。
恒安小学从昨天到今天日趋成熟,从今天到明天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倾尽智慧和力量,去谱写恒安小学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我们教育人伴着晨星而起,披着斗月而归,教育人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我们只有发扬奉献精神和吃苦精神,才能铸造吉县教育响当当的品牌,才能担负起“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神圣使命。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让我们携起手来将教师节作为一个新起点,在各自岗位上,齐心协力,砥砺前行,以奋力书写吉县教育美好明天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争当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文城中心小学教师 李 彬
2011年,我怀揣着对教师这一光辉职业的向往,加入了教师队伍。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去学校,弯弯曲曲的山路,千回百转,使我晕头转向。一座接一座的大山,连绵不断,让我望不到对面!踏进满是黄土的校园,听着异乡陌生的方言,我在心里动摇了……但当我走进教室,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和一张张真诚质朴的脸庞,还有挂在脸上稚嫩的笑容,我知道我该留下来。
刚入职的我,缺乏教学经验,我就拼命地“充电”学习,跟同科目的老师共同探讨;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我就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11年的从教时间,仿佛儿时的花开花谢,一晃而过。
这11年来,我辗转于县城和文城之间崎岖的山路上,只为对当初的忠实选择有个交代!
这11年来,我坚守在乡村教育的讲台上,面对懵懵懂懂的学生,苦口婆心,只为对自己的教育梦想有一个交代!
这11年来,我亲眼目睹了吉县教育的发展和变化。面对新形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均衡配置资源、科学优化布局。这些举措使各个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突破。
教育的快乐是传授知识。这种快乐甚至胜过于接受知识。有时只是源于学生一声恍然大悟的“老师,我明白了”,有时只是因为一道错了十几遍的题,有一天学生终于做对了。有一次上课,下课铃声已经响了,听得津津有味的孩子们问我:“老师,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我们还留恋不舍呢!”仿佛在那一刻,我内心的疲惫和苦闷都烟消云散了,我感觉到所有的艰辛和付出都是那么地值得,所有的爱都在孩子们这里得到了加倍回报!
教育的快乐是陪伴成长。每次看见学生们遭遇挫折,迷失方向的时候,我仿佛也在他们身上看见了自己年少时的影子,正是因为当时老师给了我们温暖的陪伴、为我们点亮了引路的明灯,我们才少了一些错误和迷茫。于是,我时时告诫自己,在学生犯错时,我要多一些严厉,多一些指正,在他们跌倒时,我要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扶持,我要用满腔的热情与爱心陪伴他们一点点进步,一步步成长!
教育的快乐源于爱的付出。古语说得好:“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在教育的路上,我们要做师者,热衷于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学会做长者,做友人。要做像学生父母一样的人,在学生失望时,及时给他们开导,送上温暖的关怀,在他们迷茫无助时,给他们无穷的力量和信心。无论我们一开始把教育当作梦想,当作事业,还是当作工作,当我们站上讲台的那一刻,心里就应该充满无尽的热情与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怎样才算一个好老师,他勉励我们“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争做“四有”好老师!
教育是神圣崇高的事业,需要我们去献身;教育是严谨的科学,需要我们去探究;教育是多彩的艺术,需要我们去创新。让我们在教育的路上,齐心协力,探索创新,勤恳做人,踏实做事,一路播种,一路收获,一路耕耘,一路欢歌!以满腔的热情与爱书写新时代吉县教育事业最美篇章!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舵手”
吉县二中教师 黄凯凯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教科局的坚强领导下,我县优化调整教育布局,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提质增效成果显著。就拿我们吉县二中来说,今年中考成绩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我们全县教育人心系教育,念兹在兹,肩负责任,夙兴夜寐,正营造着“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都上好学”的良好环境,正践行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铿锵誓言。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感受着满满的荣耀,也感受着沉甸甸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到:
牢记教育初心,不忘育人使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教育不仅是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奠基,为一个家庭的和谐美满奠基,更是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奠基,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此言非虚。我们也经常说,教育是个良心活。这个良心不仅关乎家之小者,更关乎国之大者,所以我们一定要增强教师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长盛不衰。
涵养高尚师德,增强职业操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高尚德行,成为“人师”。我们校长也经常说,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他的学生就没有不好好学习的理由。我们要心中有爱,做学生在校的父母;心中有责,做学生成长的舵手;心中有戒,做学生道德的典范。我们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优良的工作作风,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帮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助学生迈好人生的第一级台阶。
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用心教书,潜心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要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我们常说,有了质量,你还要什么?没有质量,你还有什么?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断巩固已有的好做法、好经验,不仅要教会学生得鱼之法,更要激发学生索鱼之兴,以扎实学识帮学生启智增慧,以过硬本领助学生翻山越海。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我们的职业是崇高的,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让我们不负重托,砥砺奋进,持续推动我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继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资源变身“金饽饽”
清晨,黄河壶口岸畔阳光初照,75岁的壶口镇中市村村民张国保头裹羊肚毛巾、身披羊皮夹袄、腰系红色腰带,牵着自家小毛驴“星星”悠闲地走向景区,准备迎接今天的第一波游客。
张国保曾经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依靠种植苹果为生的普通农民,日子过得不算富裕。2021年,中市村统一开放壶口景区“拉毛驴”就业岗位后,他与其他33名村民经过个人申请、村“两委”商议,与村集体签订了合同,这才有了自己的“新职业”。
“以前景区内也有‘拉毛驴’的村民,都是个人行为,没有正规合同,缺乏统一管理,存在安全隐患。村集体在讨论这个事情过程中,都认为既然景区的检票口、河槽等核心区域都属于中市村集体地界,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好资源,去统一开放一些岗位。”中市村党支部书记张耀荣说,“经过与壶口发展中心反复沟通洽谈,最终达成一致,将‘拉毛驴’的服务管理归属中市村集体所有。”
现在,中市村有34名村民在景区从事“拉毛驴”工作,村集体通过服务管理年增收17万元,村民每年可以收入5-10万元,真正实现了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的“双赢”局面。据了解,与壶口发展中心沟通洽谈的内容还有“摆摊位”的服务管理项目,中市村正筹划在景区内修建一所可容纳70个摊位的纪念品市场,供村民售卖纪念品、手工艺品、苹果、土特产等,预计可为村集体保底增收35万元。
如此“抢手”的资源,不止景区内的“摆摊位”和“拉毛驴”项目,还有在景区游客中口口相传的“吉县苹果”。
“我家一箱精品苹果,在景区里能卖到128元,比直接卖给果商高出好多哩!”中市村苹果种植户张红英高兴地说,“尤其在苹果收获的季节,我们早上把苹果从树上摘下来,直接装箱拉到景区,当天就被游客买走了。”中市村像张红英这样的苹果种植户还有很多,在旅游旺季,每家一天能卖出几十箱苹果。
如此大的苹果销量,让果农对冷藏库的需求日益迫切。经考察,中市村周边3个村没有一座冷藏库,最近的一座在10公里之外,而且途中均是盘山路,交通十分不便。
鉴于这个现状,中市村积极争取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于2020年底,建设了集“种植、培训、仓储、交易、物流”于一体的全链条苹果产业生产基地,通过出租可储存30万吨苹果的冷藏库,村集体年增收3万元。同时,新建了500平方米农资综合服务站,经营化肥、农药、果袋等农资产品,采取直购办法,进行终端服务,辐射周边3个行政村,既降低了果农生产成本,增加了生产收益,还保证了果农使用放心安全的农资产品,带动村集体增收3.5万元。
谈及冷藏库,张耀荣说,“虽然将冷藏库租赁出去了,但为了方便村民更好地售卖苹果,我们主动和租户协商,免费为村民们提供‘对接快递’服务,与邮政、韵达等快递公司达成直接取货协议,村民如果想要邮寄苹果,通过电话与冷库进行联系,快递公司就可以直接来‘取货’,无需村民来回跑。我们曾经统计过,快递公司在一天内最多运走过500箱苹果。”
“我家也有果园,但是产量就是一万余公斤,自从村里建设了冷藏库,我就在全县收购高品质苹果,平均一年能收购1.5万余公斤,增收6万余元。”中市村村民郭月平说。
中市村地处山西、陕西两省交界处,村里除了在景区经营买卖和种植果树的村民,还有一部分劳动力常年在陕西等地外出务工。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的村民逐年减少,村里闲置劳动力逐渐增多。
吉县壶口镇党委副书记王志强说,“中市村发现这个情况后,建立了一份包含468人的劳动力资源清单,来跟乡镇商议,用劳务输出的办法促进集体、群众‘双增收’。”
经过多方沟通协调,由中市村建立动态劳动力资源清单,乡镇对接景区驻地企业梳理用工需求清单,县级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卫生保洁、绿化养护、酒店服务、厨师等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县乡村三级上下联动,有效打通了劳务服务输送通道。
目前,中市村先后输出85人从事环境整治、绿化养护等工作,输出64人在辖区内酒店、饭店从事餐饮服务工作,输出50人参与辖区内道路修建等小型工程项目,村集体通过劳务派遣年增收2.3万元。
“我以前在外地打工,现在村里和乡镇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还能照看老人和孩子,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在景区从事绿化养护工作的强世平由衷感叹。
据了解,中市村通过挖掘壶口景区资源、苹果品牌资源、人力劳务资源,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旅游产业,带动104名村民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通过苹果产业,带动100余户果农人均增收2万元;创新劳务服务,带动20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3万元。(窦晨丹)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