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起舞新时代 积厚成势向未来
——2022第四届尧都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现场侧记
尧都喜迎八方客
非遗产品受青睐
击壤而歌
传承经典
翩翩起舞
最是一年好景时,魅力尧都逢盛会。秋风轻抚,空气里裹挟着醉人的花香。朵朵白云,点缀着尧都蔚蓝的天空。
这里,欢声笑语,载歌载舞。这里,秋景如画,开门迎客。9月22日,2022第四届尧都文化旅游节在尧都公园正式启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节活动,为尧都迎来了喝彩和瞩目,增强了尧都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美誉度。
文化旅游绽放魅力。本届文化旅游节将围绕“寻根尧祖·德耀中华”这一主题,采取文艺演出、文化研讨、招商推介、研学活动等方式,重点推出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尧文化与黄河文明摄影展、帝尧德孝文化研学教育、2022山西·尧都招商引资推介会、文明探源陶寺行、尧都旅游路演体验宣传、尧文化研讨交流会、尧都文化旅游节闭幕式等活动。
一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启动仪式现场,由我市解放路小学师生带来的《击壤歌》表演,深深吸引了现场观众。
“我们已经连续排练了一个多月,就是想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临汾市解放路小学带队老师对记者说。该小学承担了此次启动仪式的开场节目表演,从接到任务,开始全校选拔,到认真排练与精彩演出,老师与学生们丝毫不放松。“我们表演的《击壤歌》是对家乡尧文化的一份传承,也是一次学习与致敬。”带队老师表示,在排练时会将尧文化与历史穿插其中,培养学生的家乡文化自信,增强家乡荣誉感。
“通过《击壤歌》舞蹈,我感受到了先祖的智慧,老师也在教学过程中给我们讲解了很多尧文化,我更是被深深折服,为家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点赞。”该校六年级的参演学生芦楚奕既兴奋又激动。他说:“能参与这次文化节节目表演,觉得特别骄傲,回家要写一篇作文,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我是尧都一分子,我会好好学习,将家乡文化传承下去。”
临汾被称为戏曲之乡,在启动仪式上,戏曲表演精彩纷呈,演员们用精湛的表演,赢得了热烈掌声。“在家门口办旅游节,为大家唱响家乡戏曲,是我们的荣光。”多名戏曲演员纷纷为第四届尧都文化旅游节点赞。
二
尧都是最早的中国,深厚的文化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在活动现场,来自中国东方礼仪研究院临汾分院的10名礼仪工作人员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谦谦有礼、古韵文明在她们的一举一动中得以展现。
该院负责人任苏静表示,礼仪工作人员负责全场的引导、迎接、接待等工作,这是一个展示城市形象的环节,因此必须用最严格的标准选人、培训。“我们的礼仪人员经过层层选拔,并在培训的过程中给大家传授讲解尧文化,就是为了让大家感受到我们礼仪之邦的魅力,也希望能为此次尧都文化旅游节增光添彩。”
“很骄傲,也很自豪,我深深感受到家乡文化带给自己的这份自信与荣光。”担任礼仪工作的王文菁表示,自己要用心做好礼仪服务工作,为家乡文旅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三
为做好大会的防疫工作,在活动场地的外围区域,来自尧都区医疗集团下属的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也全力做好保障工作,对参会人员进行两码查验、体温测量,并提醒佩戴好口罩,一切检测合格方可进入活动区域。
在活动区域,临汾市尧都区疾控中心成立了活动保障小组,抽调经验丰富的骨干人员保障大会防疫工作。“我们三人负责内场的防疫工作,提前对活动区域进行酒精喷洒消杀,同时在会议桌上摆放了酒精消毒湿巾,并准备了充足的防疫物资,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尧都区疾控中心吉月平表示。
活动现场,来自尧都区消防救援大队特勤救援站的6名消防员严阵以待。“从接到保障任务,我们便第一时间安排部署,提前对场地进行了消防安全巡查,确保大会安全顺利开展。”区消防救援大队特勤救援站副站长文鑫表示。
与此同时,来自尧都区公安局的执勤民警,也在不间断巡逻,维护大会秩序,保障群众安全。
尧乡九月风调雨顺,古都平阳生机勃勃。尧都这方沃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俊美,一代代尧都儿女接续奋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美好明天贡献力量,继续书写尧都的灿烂篇章。
记者 赵俊 王凯 /文 闫锐鹏 /图
德耀中华
乔忠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貌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数字经济飞速发展,我们正在加速迈向智能时代。一个更高层次的现代化,正在拥抱创新发展的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正召唤着尧舜传人,奋发图强,踔厉前行。但是,我们也有不可忽略的因素。公安部今年8月5日公布了“百日行动”成果,这其中,每一个犯罪团伙,每一个罪犯都是社会前进的绊脚石、负动力。如何剔除绊脚石,如何化解负动力,使之变为正能量?这就必须遵循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立德树人,把道德教化放在国民素质教育的第一位。
缘此,我们有必要追溯一下中国道德的根脉,从中汲取经验,认识如何创造道德教育的最佳环境。其实说也简单,俯首走向尧都的乡间村落,街谈巷议,无不闪烁着这样的光彩。诚如《汉书·艺文志》所说:“仲尼言‘礼失求诸于野’。”
现在就让选取几个至今仍挂在尧都乡亲们嘴边的土话词语共同来体会一下。土话,即方言。尧都人则谦称土话,其实土话就是动态的历史文化。
先体会第一个词语:头,头脑,普通话词语说是,脑袋。脑袋,无外是说装脑筋的口袋。至于口袋里的脑筋,思考什么,谋划什么,没有限定。对如何思考,如何谋划,更没有设定一个妥善合理的出发点。对此,尧都父老乡亲则大为不同。数千年来,代代都把脑袋说成:德脑。德脑和脑袋仅仅一字之差,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德脑明确要求人们要用道德来思考,来谋划。倘要是再追问,用什么道德来思考和谋划?乡亲们会顺嘴说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就是道德要求,道德限定,其提示和要求人们应该发展和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是,必须建立在道德的起码范畴内。自小从父母口舌中洇染这种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就不会肆意妄为,损害他人。这就形成了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自律,绝不会用自己的行为危害别人。正如《论语》所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脑袋变为德脑,标志着有了道德自律,标志着慎独行事,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人监督检查,也能丝毫不损伤他人和公众的利益,国家的利益。
反之,要是尧都有人脑袋没有变为德脑,会被大众嗤之以鼻。当然,经常出现在乡亲们嘴里则是损德和损典。说透彻些,损德和损典是乡亲们骂人的词语。损德,损伤道德。如果哪个人被乡亲们骂作损德,那这人就会在乡村失去公信力,成为孤家寡人。别人和他处事,都在警惕着他,防止他以小聪明算计自己。这人在村巷走过,即使没有成为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也免不了锋芒在背,遭人背后指划。
损典与损德是同一个意思,与其雷同,何必再生造这样一个词语?细细辨析,这损典一词,既包含了损德的意思,又不局限于损德的本意,里面包含着深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损典,损坏何典?祖宗法典。往深里追溯,即是文化寻根,可以探究到帝尧时期,尧文化中间。原来尧都不只是一个地名,不只是一种名分,而是深蕴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方水土。我们常说人杰地灵,这是对一方水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揭示。人杰与地灵,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正因为古平阳水土宜居,帝尧和他部族才会在此繁衍生息。正由于这方水土有了帝尧这样克明俊德的头领,才能创造出让众生安居乐业的最佳环境,催生出最早的国家与最早的“中国”。后人向往那段国泰民安的好时光,将之誉为尧天舜日,一代一代的尧舜传人,探究发现,形成了多种揭秘那个时代的典籍。典籍中记载了帝尧时期的丰功伟绩和精神文化。将典籍简化称之,即是典。损典,即损害先祖确立的精神文化道德。
那么,损典的典,包含了尧文化中的哪些道德品行?
《尚书·尧典》评价帝尧“克明俊德”。克明俊德,是评价帝尧能够明白和光大道德。这等于说,他自己坚守道德,传播道德。关于他坚守道德的事情民间传说很多,至少可以看出他做到了清廉。相传,有人送来东北上好的人参供他养生,他不食用,一部分送给上庠的老人,一部分送往上党地区栽培。据说,上党参就在此时开始种植。如果传说不足为凭,那么庄子笔下的“华封三祝”却不能忽略: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其意是说,帝尧巡访到华山脚下,华封地方的头领祝尧多寿,尧说不必;祝尧多富贵,尧也说不必;祝尧多儿子,尧还说不必。华封头领奇怪地说,多寿、多富、多儿子,这是众人求之不得的好事,你为什么不接受呢?帝尧回答道,多儿子要多操他的心,怕他们有不轨之举,扰害众生;多富贵就会玩物丧志,遭到许多麻烦;多寿,如果到了晚年不能自食其力,还要拖累他人,何苦呢?这三方面的事,都是妨碍道德修养的,因此,我坚决辞掉。可见,帝尧的道德境界是何等之高。
帝尧不仅自己道德高尚,还普及道德,教化先民,典型举措就是
垂拱而治。垂拱而治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垂。垂如《易·系辞》所言,是垂衣裳而治。可能有人会问:垂衣裳就能治世吗?我们需要探究一下这垂衣的内在意义。有人研究过“衣”字,说下面本是个“北”字,等于说最先穿衣服的是北方人,是帝尧治理下的中原人。这固然因为北方天寒,需要穿衣,还因为帝尧告诫大家不要赤身裸体,要懂得羞耻。所以,穿衣蔽体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外在表现。也可以说,从帝尧,再到虞舜,都在精心办理一件事,让人们懂得羞耻。
千万不要小看了羞耻,这曾经是中国传统道德极为看重的品格。倘要是有人不讲公德,会被骂作“王八”,或“王八蛋”。王八是乌龟的俗称。乌龟是长寿的,怎么“王八”是骂人呢?若是有点传统文化的根底,就会懂得人们骂的不是“王八”,而是“忘八”。“忘八”是什么意思?古代做人讲究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耻,就是羞耻。忘八,也就是忘了这八个字,最重要的是第八个字“耻”。这等于说,此人不知道羞耻,岂不是最深刻的责骂吗?
继而,帝尧制定了更完备的道德规范。《尚书·舜典》中说,帝尧命令虞舜推行德教,“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何为五典?简言之即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被人们称为五礼、五品。还任命契“作司徒,敬敷五教”。所谓五教,其实也就是这五典,或说五礼、五品。帝尧确立了道德标准,广为教化传播,广众的自身素养迅速提高。
道德教化长期坚持,虞舜如此,大禹如此,即使负责设立刑法的皋陶,也将法治和德治并举,努力提高先民的道德素养。《尚书·皋陶谟》记载,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这是皋陶推行的道德标准,宽宏大量却又谨慎小心,性格温和却又独立不移,老实忠厚却又严肃庄重,富有才干却又办事认真,柔和驯服却又刚毅果断,为人耿直却又待人和气,志向远大却又注重小节,刚直不阿却又实事求是,坚强不屈却又符合道义。此话说得何等好啊,总是兼顾两面,不偏不倚。别说在当时,即使放在当下,也丝毫没有过时。这其中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中和境界。正如《中庸》所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人有喜怒哀乐,人人的喜怒哀乐发出来都不伤害人,岂不是和谐社会吗?
当今确立的新时代道德涵盖了四个方面,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这道德的根源显而易见,帝尧时期已经确立和践行。《尚书·尧典》这么评价帝尧:“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他为什么能够,让光芒照亮四方,让上下规范行为,敬业尽责?是因为他能够“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这段评价非常之高,是说帝尧能够明察四方,善于治理天下,思虑通达,宽容温和。他对人恭敬,能够礼让。他的品格普照四方上下。他普施德教,使家族和睦相处,大臣明辨是非,进而又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天下万民都友好和谐,共享太平。
细读回味,“克明俊德”,是帝尧具有的个人品德;“九族既睦”是他感染身边的人,形成了家庭美德;“百姓昭明”,这里的百姓不是现在的平民,那时的平民没有姓氏,只有百官大臣才有姓氏,这是在推行职业道德;“黎民于变时雍”不就是人人具有社会公德而形成的美好局面吗?
再换一种眼光审视,这四个方面不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源吗?《礼记·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之”,古到何时?古到帝尧那时。在我看来,“克明俊德”就是修身,“九族既睦”就是齐家,“百姓昭明”就是治国,“黎民于变时雍”就是齐天下。一句话,帝尧作为“国祖”,不仅促进了国家雏形的出现,而且确立和践行了国家初创时期所应具备的人伦道德。
这种人伦道德,人人遵行,代代相传,到了唐朝柳宗元写《晋问》一文,将之誉为“尧之遗风”。一代文学大家柳宗元,借着和吴子对话赞颂平阳美德。不以表里山河为美,不以甲坚刃利为美,不以宝马名物为美,而以“尧之所理”“垂衣裳之化”为美。并让聆听的吴子激动地“离席而立,拱而言曰:‘美矣善矣!’”践行人伦道德,这就是祖祖辈辈传承的唐尧遗风。至今在尧都乡村的古宅上,还可以看到“世守唐风”的门额。
世守唐风,坚守美德,才使尧都人将头脑,将脑袋,视为德脑。大脑思考问题,规划筹措事宜,一切要从道德出发。用道德指导行动,用行动美化社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才是尧文化最本真的道德内涵。
弘扬尧文化,让华夏儿女的脑袋全变为德脑,中华复兴就会加速前进!
弘扬尧文化,让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们,脑袋全变为德脑,就会早日形成一个美美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