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广电新闻工作者“五月乡村·安泽行”采风活动侧记

2023-05-27 12:07:4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体验乡村新变化

启动仪式现场

走进青松岭

大棚看产业

驻足千亩滩

基地听讲解

现场观制茶

  临汾新闻网讯 初夏的安泽,太岳群峰叠翠,沁河碧波欢腾,一个个山环水抱的小村庄在静谧安详中讲述着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故事……

  5月20日,随着“五月乡村·安泽行”启动仪式的举行,为期两天的山西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乡村振兴系列采风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近日,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要求,要综合运用各级各类媒体,加强对乡村振兴示范活动和重点项目的宣传报道,生动反映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和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从5月20日起至2024年年底,山西省广播电视协会和山西广播电视台将组织全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开展乡村振兴系列采风活动,利用两年时间,对我省太行山、吕梁山以及沿黄河一线的各地农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涌现出的宜居宜业、一村一品、和美乡村,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重点项目、示范活动进行深入采访、重点报道。

  这样一次省域性系列采风活动,何以把首站选在了安泽县?

  对此,无论是在启动仪式上介绍活动情况,抑或是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山西省广播电视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郭冬梅都传递着同样一个意思:安泽是“辞赋之祖”儒家先哲荀子的故乡,也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林木绿化率达75.8%,为全省之冠,同时还是太岳革命根据地核心所在。“这次采风以‘文化安泽、绿色安泽、奋进安泽’为切入点,选取有典型推广意义的村镇和人物的感人故事进行采访,意在透过安泽县的乡村变化来展现我省加快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提升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郭冬梅如是说。

  在安泽县采风的两天时间里,来自省、市、县各广播电视台及融媒体中心的近百名播音员主持人代表走进田间地头,深入村户农家,围绕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情况进行了采访,挖掘了许多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新农事、新农情。

  位于良马镇的小李村、桑曲村,抗日战争时期是太岳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首脑机关驻地,是太岳区军民度过抗战艰难岁月的指挥中心。在这里,朱德总司令指挥了著名的“临屯公路阻击战”,刘少奇指导了如何开展对敌斗争,邓小平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石槽会议”,陈赓长期战斗生活在这里。近两年,安泽县积极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变“红色基因”为“发展基因”,将两个村打造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采风团一行在讲解员李启洲的引导下,沿着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历史遗迹边走边看,一同重温军民共御外侮的烽火岁月,了解村“两委”以红色基地为切入点,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运行和辐射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新探索。

  如果说红色是安泽县的一张名片,那么绿色亦然。

  苍茫林海今胜昔,青山绿水焕生机。位于安泽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青松岭,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安泽县举全县之力植树造林带动农民富裕的典型。伫立岭上的防火瞭望台,7万亩人工林郁郁葱葱,一望无际,树丛中的连翘花次第开放,成为全省唯一的花海基地,获评“最美花海”,2018年入围“中国森林旅游美景”推广地名单。

  令采风团一行颇感震撼的是,安泽县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森林覆盖率仅为3%,而眼前的青松岭原名“大豁子”,以前水土流失严重。“换书记不换思路,换县长不换主张”,安泽人民靠着一把铁锹两只手,咬定绿化不放松,经过65年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现在全县林地面积达到224万亩,林木绿化率达75.8%,形成了“山山披绿装、沟沟流清水”的良好生态环境,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

  只此青绿,乡村振兴最美的底色。今年入春以来,当地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接待外地游客两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近亿元。同时,野生连翘面积达150万亩,年产量40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4,是名副其实的“全国连翘第一县”。当地村民介绍,一季下来,仅采摘连翘一项,每个劳动力就能收入两万元。森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松蘑、草蘑、木耳、羊肚菌等真菌类,年产量200万公斤,产值5000万元,安泽县为此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民营企业成立了颐膳堂生物科技开发公司、连翘茶公司、岳康公司等企业,将农民采摘的山货精细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安泽实践,让阳泉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新闻部主任刘文艺感触很深。他说:“两天的采风活动让我感受到安泽的生态环境特别好,林木绿化率达到75%以上,非常宜居。同时,我们采访时发现一些村庄正在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连翘等产业,可以说乡村振兴的活力特别足。”

  “鱼肥水美稻花香”,驻足和川镇和川村千亩滩(稻渔蟹种养示范基地),让人不由得想起这样的场景。和川村是乡村振兴示范村,千亩滩原本是种植玉米的旱地,由于地下水资源丰富,所以改种水稻,目前亩产350多公斤。村里还在稻田里养鱼养蟹,用鱼和蟹的粪便作肥料,用来浇灌稻田和水果蔬菜大棚。与此同时还建起了5座渔业大棚,实行“村集体+公司+农户+销售团队”的运行模式,走出了一条以智慧农业为牵引、循环农业为路径的乡村振兴之路,2022年村集体收入260万元,500户村民人均收入比2021年增加5000元。2023年,村里计划将果蔬大棚发展到50座,并推动农村文旅康养深度融合。

  耳闻目睹了这些,来自山西广播电视台总编室的李玉敦感慨:“我们了解到‘千亩滩’以前是一个内涝的地方,现在开始种水稻了,而且是有机水稻。我们想象的农村和眼前看到的新农村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模样。”

  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节目中心播录部主任肖晓也有同感:“走到田间地头,来到和川村,看到农民插秧忙的场景,我觉得特别惊喜、特别亲切。只有深入乡村,我们才能感受到泥土传递出的蓬勃生机。”

  沃野田畴,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步入府城镇飞岭村,采风团一行被旖旎的自然风光、整洁的村容村貌、别致的乡村民宿深深吸引。眼前的这个小村庄,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甲级旅游民宿、中国百强特色村庄、山西省4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山西最美民宿等诸多荣誉于一身,旅游俨然已成为其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实际上,除了旅游收入外,村里还依托大棚种植水果、蔬菜,鼓励连翘采摘,2022年村集体经济突破7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尤其是回乡创业青年田鑫,建起了7个草莓大棚和15个西瓜大棚,仅草莓种植一项就收入了20多万元。为此,采风团一行还专门来到他的草莓大棚一探究竟。

  忻州广播电视台记者杜林平一走进飞岭村,就关注到了村中张贴的二维码。出于好奇,她掏出手机扫了一下,看到了许多内容。“这些内容涉及飞岭村人文、农特产品,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这一点让我内心有些感动。”她说,“一张小小的二维码蕴藏着大大的能量。我相信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能够使飞岭村、安泽县乃至临汾市,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识。”

  见山望水忆乡愁,一村一落皆是景。沁河环绕的和川镇石渠村,近年来突出打造康养主题,在农业种植上发展大棚和露天瓜果蔬菜,2022年村集体收入4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3万元,同年还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乡村民宿示范村。采风团一行进民宿、入大棚,不时为所见所闻啧啧称赞。

  在绿树掩映的府城镇田家庄村,采风团一行拾阶而上,穿行于一座座由传统窑洞民居改造成的民宿院落,查看房屋构造,了解运营模式,一同憧憬这个小村庄借势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新闻工作者,见多识广,眼光不免刁钻。然而,安泽之行却让他们不吝惜溢美之辞。两天的采风活动,让晋城市融媒体中心新闻频道副总监潘丽霞深有感触:“作为一名记者,深切感受到离泥土有多近,创作的作品就多有生命力。我们理应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到群众中去。我回去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创作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奉献给广大电视观众。”

  “两天的安泽行,让我们了解到了安泽农村的村容村貌,以及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太原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武佳瑜说,“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青山绿水相伴的安泽村美景美人更美,同时也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幸福感。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用真情、用真心、用真爱把美好的乡村振兴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记者 陈 明 孙宗林

     

责任编辑:畅任杰

上一篇: 尧都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议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