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山里的国学课堂

2023-07-29 09:42: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大山里的国学课堂

走进北垣村

农事体验活动

亲近大自然

戏台作课堂

刘毓庆讲授汉字与中国文化

西安研学团队认真听讲

  车行霍侯一级路,至洪洞县堤村乡路段向西,地势渐升,来到坐落在塬面上的北垣村时,视野豁然开朗:举目东眺,霍山如黛,巍峨绵亘。就是这个位置偏僻却气象不凡的小山村,走出了一位蜚声国学界的知名学者——刘毓庆。

  刘毓庆师从国学大师姚奠中,执教大学40载,在先秦文史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建树颇多,曾担任过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纵然成就斐然、享誉学界,故乡始终是他萦绕于心的牵挂,而广袤乡村成为他思考一系列中国现实社会发展问题的思想源泉。在《农业文明传人面临的危机与难题》一文中,刘毓庆就不无忧虑地抛出多个问题: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为何还要承传?在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华文明还有无传人?在全社会向工业化高歌猛进的文化氛围中,还能否培养出农业文明传人?如何才能培养中华文明精神的传人?他在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华文明传人面临断裂危机、存在培养中华文明传人的难题,同时提出承传中华文明是人类继续生存的需要,中华文明需要植根的土壤……

  与其说这些是刘毓庆的自问自答,倒不如说是心怀“国之大者”的他数十年间对中国传统文化承传现状的深度思考。“中华文明的根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根在农村,离开农村这块土地,就无法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刘毓庆是思想者,也是践行者,多前年他就萌生了一个想法:退休后回故乡创办一所黄土高原特色学校。

  想法付诸实践往往需要契机。今年暑假前,西安宝刀书馆馆长王铁军联系到刘毓庆,打算组织一批队员赴并开展研学活动,邀请他讲授国学知识。“与其把研学地点选在城市,不如选在农村。”古稀之年的刘毓庆将目光聚焦在了生养自己的故乡——北垣村。几经沟通,北垣村“两委”为此整修了村党群服务中心,完善了基础设施。

  这批研学队员下至七八岁儿童,上至七旬老人,要让授课内容老少咸宜绝非易事。于是,刘毓庆便将最基础的《汉字与中国文化》确定为主课内容。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北垣村党群服务中心的舞台,布设简单,却气氛浓郁。虽然是义务讲授、分文不取,但刘毓庆仍旧一丝不苟、乐此不疲。课堂上,他从汉字的“前世今生”讲起,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分8个课时阐释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区别于中小学课堂里的照本宣科,刘毓庆在讲授时总是旁征博引、纵贯古今,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讲解了汉字的原本含义,以及汉字背后蕴藏的历史事件,引起众人重新认识汉字、学习传承国学的兴趣。

  在“大山里的国学课堂”听知名大学教授讲国学,让研学队员们兴奋不已。8岁的刘宇辰高兴地说:“我喜欢历史和考古,刘老师讲了甲骨文,还讲述了很多汉字背后的故事,通俗易懂,听得很有趣,增长了知识。我以后还要听刘老师的课。”

  国学知识不仅存在于课堂,更存在于广阔的大自然。在特色国学实践课程设置时,刘毓庆有意将自己“三亲五会十有”教育理念贯穿其中。所谓“三亲”,即亲自然,亲乡村,亲生活;“五会”为会说话,会做事,会写文,会管理,会合作;“十有”为有健体,有爱心,有礼貌,有诚信,有正义,有理想,有毅力,有胆量,有智慧,有担当。因而,他利用北垣村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在每期七天的课程中设置了攀崖、跳垅、过独木桥等培养胆量,爬山、探河谷、谷底寻宝等培养毅力的运动项目,以及割草喂牛、谷底取水和参观养猪场、磨面等农事体验活动。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研学队员们亲近自然、体验农村生活,对学习传统文化兴致盎然。

  从北京来到北垣村“取经”的国学讲师张老师有感而发:“为什么说传统文化一定要跟乡土相结合,因为我们是农耕文明,跟乡土结合是还原和返本的基础。”

  作为年龄最大的研学队员,71岁的李钧和11岁的孙女谭任果参加了第一期研学活动,她说:“扎根黄土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国学课程植入了孩子们的内心。”

  自7月6日以来,西安宝刀书馆组织的50余人分两批来到北垣村开展研学活动。领队王铁军深有感触地说:“参加这次研学活动,我理解了为什么说学习国学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功夫是跟农耕大地紧密相连,要触摸农耕大地,因为我们从书本上学习的知识多半停留在概念层面,要从概念中走出来,就要触摸中华文明根植的中华大地上的一沟一壑、一草一木。这些都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学精神的真谛。”令王铁军尤其感动的是,刘毓庆教授亲自拟定活动内容,精心准备课程,不顾年事已高冒着暑热对室外活动场地一一进行实地踏访,“荀子《劝学》中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便利的。在与刘老师的接触中,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大学者的精神和风范。”

  事实上,“大山里的国学课堂”只是开始。曾有挚友劝说退休后的刘毓庆“别折腾”,他却说“叶落只有归根,才能变成肥料,使大树更加茂盛。”对于他而言,造福家乡既是一份浓浓的情结,也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孟子说:庠者养也。刘毓庆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过程中,注意到乡贤告老还乡一定程度上会持续不断地带动乡村社会文化发展这一现象。2016年,《半月谈》杂志在《发现“新乡贤”》一文中曾援引刘毓庆的观点,“他们(乡贤)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他不无忧虑地说,“乡贤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人物。没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乡村凝聚力也必然会消失。”

  新乡贤理应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作为北垣村干部群众眼中的乡贤,退休后的刘毓庆本该在省城颐养天年,却身体力行,回乡办起了“国学课堂”。而他更为宏伟的构想是,通过自己的示范引领和人脉资源,带动一批乡贤返乡,吸引一批学者来此养老,将北垣村打造成养老教学一体化的基地,从而赋能乡村振兴。无疑,刘毓庆已为北垣村注入了灵魂,国学研学则为这个小山村提供了动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飞介绍,刘毓庆教授回乡传播文化为乡村振兴助力,推动国学进基层,让国学经典文化真正走进社会大众,让广大群众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增强了全村人的文化自信,促进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目前,研学班一期课程预计可为北垣村带来2.6万元收益。同时,可辐射带动洪洞县大槐树、广胜寺等景区旅游收益5000余元。”郭飞如是说。

  反哺桑梓,泽被乡里。立足长远谋振兴,当地乡、村两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下一步将在国学研学基地基础之上,持续发挥刘毓庆教授名人效应,以国学研学为旅游核心吸引力,打造“人才基地+教育基地”,吸引优秀青年返乡创业;以村级旅游公司为重要抓手,创办集国学拓展研学、农活体验、特色餐饮、乡间民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康养农家庄园,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围绕“土特产”做好文章,植入新业态,对现有农居进行改造,打造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畅通本地产品销售渠道,提升游客转化率,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寻根洪洞 孝德古槐

——第八届洪洞大槐树孝德文化节精彩纷呈

  为进一步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7月10日起,洪洞大槐树景区创新活动形式,以“寻根洪洞·孝德古槐”为主题,启动了第八届洪洞大槐树孝德文化节和夜间游览模式,引导广大游客朋友在活动中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研学之旅 行走在路上的课堂

  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在立足深厚的根祖文化资源上,洪洞大槐树景区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及孝德文化资源,创新推出“研学+”特色文化品牌,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研中学、学中研、研中思。近期,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学校、北京研学团队先后来景区开展研学活动,学习威风锣鼓、体验祭祖习俗等。教学现场,老师们根据精心挑选的基础曲目,进行详细的动作分解示范,指导同学们把握节奏力度,使大家领略到“打锣鼓”的要领精髓。

  传承孝德文化 弘扬孝德之风

  “儿子平常不善言辞,今天为我们敬茶,让我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来自河北邯郸的杨胜楠一家四口体验了“孝德敬奉茶”项目后,感触颇深。儿子向坐在堂前的父母依次敬茶、跪拜叩首,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母亲听了之后,眼眶湿润,十分感动。今年1月,景区孝德敬茶志愿服务项目入选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孝德敬茶”活动一直以来备受游客的青睐。通过体验敬茶活动,让参与活动的游客真正体会到孝德文化魅力,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小小的纸张寄托着深厚的情怀。“孝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理应把利好条件切实转化为‘敬老孝老’的具体行动,内心装着父母,关注父母感受,多替父母排忧解难,多行孝敬之事,用实际行动来持续回报父母恩情”,在景区望乡阁“德孝传承”活动现场,来自西安的初中生吴雅辉围绕“我如何看待孝德”书信活动这一主题认真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同时,在景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对其进行拍照发给父母,让孝德亲情在这个家庭生根发芽、弘扬传承。

  领略景区神韵 感受夜色缤纷

  7月10日起,景区“光影仲夏槐园·畅享华灯一夏”夜间游览模式正式开启,景区倾情推出了“年代音乐秀”“沉浸式体验”“美味民俗村”“特产有特色”“疯狂娱乐场”“民俗演艺汇”等精彩活动。周边市民、游客率先尝鲜,或欣赏特色夜演出,或漫步景区,感受人与景、景与乐的特色夜游新体验。

  夜幕降临,一组组景观灯、星空网格灯、瀑布灯、水果灯散发出迷人的光芒。每天19时30分,《流光夜舞》节目正式在根字影壁前亮相;灵活摆动的手指,用线牵引表演动作,在场传统文化爱好者看得津津有味,纷纷合影打卡《提线木偶》;魁星楼的《古槐秘盒》处,“师旷”“徐晃”来到大槐树景区招揽贤士,随机赠送答题游客“宝物”;巡游队伍以媒婆开道,一路走街串巷,为市民游客送上独有的《乡亲巡游》表演。

  景区重磅推出的智慧旅游项目“沉浸式体验馆”,以科幻主题的打卡造型,将数字投影、虚拟影像和实体移动座椅相结合,通过声、光、电与影视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在夜晚享受一场全景、立体、沉浸式的《地球保卫战》。

  孝德文化,源远流长。洪洞大槐树景区将继续深挖移民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坚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好打足“大槐树”这张寻根文化牌,持续叫响“走遍天涯 洪洞是家”。(李安安 师希敏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