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企业转型蹚出新路子

2023-12-02 09:55: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襄汾:企业转型蹚出新路子

杏鲍菇在菇房中生长

技术人员检查菌种培育情况

配料打包

工人查看菌棒温度

工人采收成熟的杏鲍菇

工人在包装车间削菇分级

检查装箱

恒温培养室中培育菌丝

  小雪时节,走进山西蓓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菇房中,一阵阵菇香扑鼻而来,一排排铁架上圆柱形的菌包整齐摆放,一株株圆润饱满的杏鲍菇争相长大,好不喜人。

  该公司经理王俊彭介绍,“这里都是封闭式菇房,现在有100多个,每天出菇7到8万斤,年产值能达到5000余万元。”

  转型蹚出新路子,12年间,把小蘑菇做成了年产值5千万元的大产业,这是发生在襄汾县古城镇一家焦铁企业身上的转型故事。

  焦铁企业转型绿色农业

  山西蓓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襄汾县古城镇京安村,这里是原侯临钢铁有限公司和侯临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

  “2008年,侯临集团有近2000名员工,税费缴纳达到1.3亿元,当时是襄汾数一数二的大企业。”在这里工作近20年的王笑威自豪地说。

  然而受到市场和国家关停高耗能产业政策的影响,2010年,侯临钢铁有限公司、侯临焦化有限责任公司面临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何去何从是侯临集团的领导层迫切要解决的难题。

  该集团董事长徐忠华带着团队不断外出考察、研讨,想寻找一个合适的项目。

  王笑威说,“我们刚开始计划建一个大型水泥厂,县发改委认为项目产能太大,置换也较困难,不合适。后来决定建设万头生猪养殖厂,省里专家现场考察后发现项目建设地址距离公路太近,不适合生猪养殖。最后经过考察,发现杏鲍菇生产投资不太大,对环境污染影响小,也适合工厂化大规模生产,就决定种植杏鲍菇。就这样,我们在原址的基础上建立了襄汾县侯临农业有限科技公司,也就是现在这家企业。”

  他们一边建厂房、买设备,一边从杏鲍菇技术较为成熟的福建漳州邀请技术员前来指导。

  2012年10月,蓓鲜开始投产出菇。

  王笑威说,“2012年,咱每天出2万棒,每棒的产量是6两,一天能出鲜菇12000斤,当时觉得很不错了。”

  当时杏鲍菇在全国种植面积小、价格高,尝到甜头的蓓鲜没有止步。

  技术创新插上腾飞翅膀

  2013年,蓓鲜生产的杏鲍菇在第三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王笑威说,“获金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也让我们明白,技术和品质是我们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了掌握更多的新技术,蓓鲜与福建漳州龙海市九湖食用菌研究所、山西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建立合作,不仅把专家请进来指导,还送技术员外出学习。

  技术创新为蓓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今,蓓鲜的菇房都安装了智能化的温度、湿度、通风和二氧化碳监测设备,这些设备可以随时采集相关数据,上传并分析数据,如果超出设定的数值,自动控制系统可以自动调低或者调高,为杏鲍菇的生长提供了一个恒定的生长环境。

  王笑威说,“现在我们有11项技术专利,从杏鲍菇配料打包、灭菌接种、培养、成品出货,几乎所有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效率大大提高。”

  技术的突破不止于此,在蓓鲜的液体菌种培育室内,6个液体菌种发酵罐一字排开。

  王俊彭说,“以前咱们用的是杨树条固态接种,都是人工操作。现在用的是全自动液体接种进行液体接种,把菌种母液倒入发酵罐内,经过6天培育后,一个发酵罐的液体菌种就可以灌装3万个菌包。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菌丝生长速度快、纯度高,对咱们来说非常有利。”

  王俊彭刚参加漳州的蘑菇节回来,这一国际性的活动,蓓鲜每年都会派人参加。“漳州蘑菇节规模很大,像欧洲、东亚、东南亚的好多国家都会来参加,会有一些前沿的东西进行共享,然后也可以去福建当地参观一些企业,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同行业里边现在是怎么做的,包括说厂房设计或者是品种的发展方向等等这些,对咱们蓓鲜发展都会有启发。”

  科技的助力,不仅让蓓鲜生产的杏鲍菇产量提高了,而且品质和卖相都变得更好。

  供销部负责人郭会云说,“我们的杏鲍菇是‘绿色食品’,入选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也是‘临汾优选’特优农产品。现在咱的杏鲍菇就没有积压,当天出菇,下午就都拉走了,最远销到兰州、东三省,主要销往太原、西安、临汾和运城。”

  姚政伟是陕西最大的农贸市场——西安西部欣桥农产品物流中心的经销商,与蓓鲜合作已有十多年,他每天都会从蓓鲜运走10吨杏鲍菇。“目前这些杏鲍菇在陕西省的品牌知名度比较高,陕西人就认这个牌子,所以拉回去就不愁卖。”

  史显闯是河北省首衡保定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的经销商,2015年与蓓鲜合作以来,每个月都会运走100吨的杏鲍菇。“主要原因是质量特别稳定,厂家对经销商非常负责任,在涨价的时候从来没断过货,在降价的时候及时配合市场,我们都希望跟这种有诚信、有质量的厂家合作。”

  致富蘑菇带动群众增收

  在蓓鲜的包装车间,70多名工人正在进行削菇分级、抽真空、装箱等工序。来自乡宁的高麦玲,手拿削菇刀,一眨眼的功夫,一株杏鲍菇削好了。“我在这里已经8年了,削得多就挣得多,感觉生活有奔头。”

  在蓓鲜的制袋车间、接种车间、养菌车间、育菇车间、削菇车间、包装车间,共有200多名工人。

  王笑威说,“蓓鲜的员工月工资在3500—6000元之间,每年的劳务支出要达到1000多万元。公司的快速发展为周边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杏鲍菇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菇’。”

  不仅如此,蓓鲜积极收购当地的锯末、玉米芯、麸皮等废弃材料,制作菌棒。王俊彭介绍:“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我们的菌棒主要利用咱们当地就有的材料,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品质和产量,也有助于咱们老百姓增收和环境的保护。”

  在蓓鲜,用过的废弃菌棒经过发酵,还可以作为农作物的绿色有机肥入土还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生态循环农业开出了一剂“绿色良方”。

  王笑威说,“蓓鲜是山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作为一个转型企业,我们更加理解绿色发展的意义所在。下一步,我们会继续走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之路,提高技术和产量,把绿色、健康、营养的杏鲍菇送到更多客户的餐桌上。”

  文图由襄汾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