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康复“健康小屋”启动暨中国志愿医生山西洪洞站义诊活动举行,通过捐建康复健康小屋,引入中国志愿医生团队资源,对洪洞县的医疗事业从县医院到村诊所,进行全面持续的帮扶支持,将在县人民医院由“中国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获得者梁建涛主任医师成立“梁建涛工作室”,为全县神经外科诊疗水平的整体性跃升,起到根本性的支持和支撑作用,为健康洪洞建设提供国家队水平的赋能和引领。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中国志愿医生发起人凌锋及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出席启动仪式并现场义诊,市委常委、洪洞县委书记张潞萍出席仪式并致辞,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向辉参加。
▲红色教育聚合力 税校结对育人才
▲洪洞县第八届“好基地讲好故事”决赛现场
▲孝亲敬茶情景剧
▲精神文明建设平台
▲洪洞小吃赵城美食街夜景
▲手工编织培训班
▲常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助成长 向阳生长”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创文明城景观墙
▲洪洞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网格员业务能力提升专项培训会现场
▲城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
▲“创建文明城市 你我共同参与” 志愿服务队
临汾新闻网讯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也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洪洞县既是全省经济大县,也是全省人口第一大县。可以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洪洞人奋斗了十余年的梦想,更对全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有着重要的典型示范意义。洪洞县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把提升人的精神文明程度作为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全县“十四五”时期的“五大发展定位”之一,更将其确定为今年“1255”战略部署中的“五件大事要事”之一,并纳入《中共洪洞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3年重点改革任务》进行安排部署。
在实践中,该县不断深化对创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努力提升创建“六度”,深挖六个“之城”的创建内涵,着力推动文明城市创建的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的县级国家文明城市创建提供经验、作出典范。
着眼提升政治高度,狠下“育民”的功夫,着力打造信仰之城。注重思想引领。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创建工作始终,依托县委中心组学习等形式和载体,通过组建县委宣讲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站。注重阵地建设。高标准建设了县级廉政警示教育基地,深入开展“清廉洪洞”建设,升级打造了一座县党群服务中心、18个社区和54个小区党群服务中心(站)、36个“暖新驿站”,打造了28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6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10处党员教育基地、11处县级党史教育基地。注重活动涵养。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知识竞赛”、“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红领巾讲红色故事 用红色铸就信仰之城”、“凝聚银发力量 助力文明创建”中华魂主题读书、好基地讲好故事等主题宣讲活动,努力建设模范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之城。
着眼拓展工作深度,狠下“化民”的功夫,着力打造首善之城。在创建内容上,着重突出创建的精神文明特色,广泛开展文明创建专场消夏晚会、“净化网络环境 共建网络文明”专项整治和“推广公勺公筷 共建文明餐桌”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广泛评选最美巾帼奋斗者、退役军人、劳动者、社区工作者、善行义举好人榜等各类“洪洞好人”,涌现出全国文明家庭1家、中国好人1人、“全国自强模范”1人。在创建项目上,成立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和县级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建设德育示范学校11所,选树新时代好少年253名。在创建载体上,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文明创建,评定星级文明户74000余家,创成市级文明集体40家、省级21家、国家级5家。在创建阵地上,高标准打造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个实践所、95个实践站,培育4个省级、8个市级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孝亲敬茶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全国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全县463支志愿服务队,12支特色志愿服务队,11.6万注册志愿者持续开展“让老家更温馨,让人民更幸福”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建设精神文明高水平发展的首善之城。
着眼彰显城市温度,狠下“暖民”的功夫,着力打造幸福之城。坚持把创建的出发点放在解决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上,结合主题教育,实施满意教育、健康洪洞、便利就业等“六大民生实事工程”。邀请高校30名资深教授和教师到洪洞开展督学研教,新招聘教师500多名,培训2600余人次,改造寄宿制学校15所。完成县域中医药服务“五大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健康小屋”,优化就医便民服务22项,创新开展“星期天医生”活动,柔性引进15名医疗专家人才,累计开展学术讲座18次,高难度手术120余例,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服务;持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建设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专业“零工市场”,新成立家政、保安、人力资源服务公司110余家,4人被授予“三晋技术能手”称号,2人代表山西参加国赛,“老家三保”劳务品牌影响力继续扩大。坚持把创建的着力点放在为群众提供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上,设立了18个工会“爱心驿站”,打造65处晨晚练活动点、16处公共场所母婴室;开放“夜间经济”点位500个,在两个人口大镇举办了烧烤文化节,打造了美食文化街,用“夜经济”点燃了久违的城市“烟火气”。坚持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上,聚焦“一老一少”,投资3000万元筹建全省一流的“小水滴托育服务示范中心”,扎实推进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常态化举办“聚势赋能、青创未来”夜沙龙和青年创业课堂,开办了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和两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努力建设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幸福之城。
着眼培育文化厚度,狠下“乐民”的功夫,着力打造魅力之城。坚持以文塑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控制与业态提升规划,突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把“见贤里·华人老家”城市会客厅特色文化商业街区作为“一号项目”强力推进,促进文物景观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吸纳康养、文旅、双创、商贸等新型经济业态入驻,推动产业集聚、人气集聚。巩固提升全国园林城市品质,建设了三个主题街心公园、12处城市新景观,让城市既有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又有独具特色的人文魅力。坚持以文惠民。举办了大槐树根祖文化、中镇文化研讨会,挖掘宣传创世文化、汾河文化、镇山文化、金元文化和根祖文化,打造了别具洪洞特色的文化经典。全民共创“书香洪洞”,组织体育指导员和精神文明指导员开展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免费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建设了洪洞工运历史展览馆、五个社区科普协会,县文化馆被评为“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免费开放。坚持以文润城。建设了“内心的旅程·发现中国人的灵魂之根——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文化展”中英文虚拟展厅,举行了城市形象LOGO、吉祥物发布会,洪洞县入选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保护目录,并被评为千年古县,努力建设具有人文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魅力之城。
着眼提高工作精度,狠下“亲民”的功夫,着力打造善治之城。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促进县委、县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强化城乡顽疾整治。抓好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深化靓城提质,加强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农村改厕、垃圾治理、污水处理“三大难点”,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同时,创新市县联动模式,协调市供电公司和三大运营商,整合组建18个作业小组,整理线路线缆3500余条28000余米,美化数据交换箱300余个。强化基层治理创新。实行党员干部“双报到双清零”活动,开展小区治理红色物业、暖心周末等五大行动,在全县47个物业企业和220个物管会(业委会)因地制宜设置“红管家”“红楼长”,搭建“联手说事”载体,组建“金牌调解室”和“政法新五老”等老干部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优化提升行动、入户敲门行动、党员联户行动、红色物业行动、暖心周末行动“五大行动”,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利用5300个微网格开展“暖心敲门”,积极推动解决“关键小事”、信访积案,形成“宝泓议事桌”“小区治理合伙人”等治理新模式。强化法治洪洞建设。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组织开展“八五”普法暨“法律明白人”轮训,确定1500余名“准法律明白人”。全面实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设立华翔集团法官工作站,成立汾河流域首家水资源司法保护站。一体推进皋陶文化、家事文化、争优创先文化“三长廊”建设,积极打造特色法治文化多维矩阵。强化城乡深度融合。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构建“4315”产业振兴体系,开展“洪洞小吃”擂台赛、“我为老乡卖农特”展销会等活动,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2万余人。实施“双轮驱动”,大力推动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县和山西省首批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县建设,把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应用于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上线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建立了“平台制单、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队伍接单、群众评单”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了“智慧城市”平台,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智慧小网格推动基层大治理”模式,建立了五级网格扁平化城乡管理体系,建设了清华大学洪洞乡村振兴工作站,推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向农村地区延伸拓展。强化生态文明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洪洞汾河湿地被认定为国家重要湿地,成为山西省第一个国家重要湿地,忠实践行了“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殷殷嘱托。霍泉成功入选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我省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以引泉自流灌溉为特色的世界遗产项目。兴唐寺被评为全国首批避暑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努力建设治理效能明显提升的善治之城。
着眼延伸覆盖广度,狠下“靠民”的功夫,着力打造共享之城。把实现全体人民素质的共同提升、环境的共同改善、生活的共同富裕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任务。用好领导干部这支有为队伍。成立由书记、县长任总指挥的指挥部,设立一办11组14片区,31名县级领导任组长和片区长,先后举行动员会、推进会、分析研判会,常态化召开现场办公会、调度会,深入推进“1+3+10+10”工作思路,县四套班子带头志愿服务作示范,带领全县党员干部常态化开展“每周两小时 全民齐行动 共创文明城”志愿服务。用好品牌培塑这个有效手段。打造了工会“爱心驿站”、妇联“撑起半边天”、团委“手拉手”、全国最美家庭郭世玉老人“妈妈爱心团”等品牌,构筑起“温馨老家”文明创建品牌矩阵。用好开门创建这条有力途径。推行“局长开门办难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措施,各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建言献策,结合主题教育,组织82个单位4500名党员开展“四下基层大走访活动”,以群众满意度来检验创建成效,让市民群众共建精神家园、共树文明风尚、共享发展成果,发挥洪洞人民“自强敢拼、奉献争先”的独特精神品质,引导市民自觉成为城市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守护者,努力建设环境共同改善、素质共同提升、生活共同富裕的共享之城。
洪洞县将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涵养文明基因,激发文明自觉,推动文明善治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新征程中,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篇文章做好,矢志先行先试、勇当探路先锋,努力提交一份满意答卷。 (李安安 洛宇峰)
图片由李安安提供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