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农机正在进行翻耕作业
新型电驱无人播种机
观摩永和宜机化改造成果
梯田地膜层叠交错
梯田高低错落有致
无人覆膜机作业
改造后层层平整的梯田
万亩梯田观景点
阡陌纵横 美不胜收
生态和美 梯田如画
临汾新闻网讯 观摩+培训,这是一次干货满满的学习之行;
分享+交流,这是一次敞开心扉的沟通之机;
专家+学者,这是一次发展道路的探寻之旅;
……
5月21日至22日,全省丘陵山区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培训会在永和县召开。来自全省各市农机发展中心(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农机推广站(科)、有关项目县及全省丘陵山区县(市、区)农机中心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丘陵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观摩学习 以实“见”增动能
小满时节,草木峥嵘。100余名参训人员来到永和县坡头乡任家庄村,实地观摩永和县农田宜机化改造成果。远远望去,块块梯田高低错落,农机手正操作播种机在田里来回忙碌,种下一份份丰收的希望。
永和县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境内山峦起伏,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35万亩耕地中70%以上是丘陵山地,“小、短、陡、弯、碎”的耕地条件成为阻碍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大瓶颈。
“面对特殊的地理条件,如何实现农机上山、农机下田,一直是我们着力破解的难点和堵点。”永和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胡国华介绍,“2021年,永和县被确定为山西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县,县委、县政府科学谋划、抢抓机遇,按照‘一年起好步、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五年大跨步’的发展思路,全县域统筹,项目化推进,累计投入5600万元,完成宜机化改造2.2万亩。”
2021年,永和县首先选择耕地集中、机械化率低、农户意愿高且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永和梯田”为试点,投资200万元,将1100余亩细碎梯田、坡地等改造成全程适宜机械化的水平条田,项目于2022年4月春播前全部完成。改造后,单个地块平均面积从0.6亩增大至1.8亩,当年亩均增产300斤、增收500元以上。
“改造工作选在农闲时节进行,我们现在所处的任家庄片区便是今年4月前完成作业,目的是当年改造、当年完成、当年受益,不耽误农民播种。目前已有3个村子实现了整村推进,任家庄村便是其中之一。”胡国华说。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改造地块全部修筑了下宽60公分、上宽30公分、高30公分的田埂,也称“蓄水埂”,并在田坎上种植了连翘、酸枣等多年生药用灌木,在保田固土的同时提高了经济收入。
在永和梯田机械化作业现场,山西农业大学团队带来的自动化无人智能播种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只见该播种机沿着设定好的路线直线行驶,并可以完成自动播种、掉头转弯等操作,解决了以往播种不直、行距不均等问题。
永和县捷登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农机手马进文正在同大家一起了解智能播种机的工作情况,提及县里的宜机化改造,他笑着说:“我家里有100多亩地,80%的土地都完成了宜机化改造,以往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耕种,现在只需要几天就可以完成,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我也应聘成为合作社的一名农机手,农忙时基本每天都有工作,收入增加了不少,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农机一响,种地不慌。”目前,该县农机保有总量达7915台(套)、总动力达6.31万千瓦。改造后的区域综合机械化水平由30.8%提高到85%,以现有农机装备能力,全县可在25天内完成春耕作业。
宜机化改造不仅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由单环节向多环节和全程托管拓展,达到改造一片耕地,就能装备一批农机、引进一套新技术、培育一个主体、发展一片产业,有力推动了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
农田宜机化改造之后,该县多方调研,开始推广种植高粱,打造出2万亩有机旱作高粱生产示范基地,全县高粱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今年,“永和高粱梯田旱作模式”入选山西省有机旱作十大典型技术模式,“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服务”永和模式得到农业农村部的充分肯定。
曾经,“山是秃瓢瓢,沟是深壕壕,地是窄条条”是永和县耕作条件的真实写照;如今,随着全县宜机化改造的持续推进,“窄条条”变成了大块田,弯田变成了方田,耕作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传经送宝 以实“效”明方向
培训会上,参训人员围绕丘陵山区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展开交流讨论,大家不时蹙眉深思,思考经验做法与自身地域的适配度;不时拍照记录,便于之后研究学习,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
“永和县聚焦把农业建成现代化产业的目标要求,针对丘陵山区地块小而碎、机械化作业难等难题,坚持把农田宜机化改造作为推动农业机械化的突破口,蹚出一条适合丘陵山区全程、全面机械化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之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永和县委书记高永贤表示。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是防止丘陵山区坡耕地撂荒弃耕的重要抓手,要加强农机装备技术支撑,加快提升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坚持‘改地试机’和‘以机适地’两端发力,持续改善丘陵山区农机作业环境。要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助推全省丘陵山区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主任冯京民表示,“要坚持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形式与农业生产社会化相适应,做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经营主体、土地经营规模、装备技术力量相统筹,着力培育高素质农机手、农机作业专家,加快建设一批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引领推动全省农机经营主体服务产业化、装备智能化、管理科学化,大力培育‘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新业态,建立健全农机化综合农事服务指南,支持农机合作社承担农业生产托管任务,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典型发言环节,永和县、古交市分别作经验交流。在实地观摩了永和县的改造成果和听取经验交流后,古交市农业机械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康俊杰对永和县的宜机化改造给予高度评价:“永和县的宜机化改造规模很大,全县统筹推进,效果显著。改造完成后,可以使农户和农业社会化组织进行机械化的生产,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对农业的生产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带动作用。同时,永和县还积极推广优质高粱种植,并与多家酒企达成合作,延长产业链的同时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我国西南部,山城重庆也在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永和县的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扎实,成效显著。”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敖方源如是说。重庆市境内坡地、小块地比较多,相比于黄土高原地区深厚的土层,重庆的丘陵地区土层较浅,且含石子、石块较多,同时因为降水较多,重庆市农田宜机化改造需要更多考虑排水问题。
敖方源通过对比总结出了山西省丘陵地区与重庆丘陵山区在开展宜机化改造过程中,在地形上的相同点以及实际改造过程中的四个不同点,并分享了重庆市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的相关经验做法,为参训人员提供了不同的改造参考。
江苏大学张宗毅教授从日本的农田宜机化改造经验说开来,认真讲解了我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经验,打开了参训人员的思路,拓宽了大家的视野。
“永和县是全省宜机化改造开展得比较好的县(市、区)之一,此次培训会选择在永和县召开,一方面是希望能够推广永和县好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是希望大家共同探讨,坚持‘改地适机’和‘以机适地’两端发力,探索出更管用、更有效的丘陵山区农机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仇志强表示。
永和模式 以实“绩”强发展
在宜机化改造的过程中,永和县紧紧抓住土地这一基本要素,坚持把宜机化改造作为突破口,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全力破解丘陵山区地块小而碎、机械“作业难”等难题,逐渐探索出了“四个三”模式,即突出专班推进、规划引领、资金保障“三个强化”;坚持当年改造当年受益、区域集中整村推进、增加面积提升质量“三个原则”;推行地块归并、反坡式梯田改造、田间路修整“三种模式”;实现生产动力大转换、生态效益大改善、生产效能大提升“三个变化”,不仅改善了农机作业通行条件,加速了农机装备迭代升级,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型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为确保宜机化改造顺利推进,永和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工作专班,统筹负责制定标准和技术标准,协调区域实施、项目推进等工作,做到技术有标准、推进有机制、参考有样本。
强化规划引领,按照全域规划、集中连片、合理布局的原则,遵循集中连片、权属清晰、规模化经营的地域优先,低产低效的园地优先,易地搬迁的群众优先,解决撂荒地的复耕复种优先,对全县坡度25°以下适宜改造地块进行摸底排查,并将每亩改造标准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导向作用,连续4年将宜机化改造作为统筹整合资金的使用方向,确保宜机化改造项目高质高效实施。
改造不误农时,坚持当年改造当年受益。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冯越介绍:“今年春耕前,我们已经完成改造8000亩,在今年春耕时,8000亩农田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宜机化改造工作已经在永和县全面铺开。“改造最先是从坡头乡和芝河镇开始的,2021年改造完成720亩,2022年完成2500亩,2023年完成1万亩。截至目前,共改造完成2.2万亩。”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郝建明介绍。
在改造完成的16个行政村中,坡头乡任家庄村、呼家庄村连续两年持续实施,已经实现整村宜机化改造。2024年在望海寺乡郭家村进行整村宜机化改造,并探索推行“一户一片田”改革,为农业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将集中连片低产低效园地优先进行宜机化改造,先后在望海寺乡白家腰村、李家垣村,将4000亩集中连片低产低效园地改造成水平条田。
针对永和县的地形特点,该县探索出了三种改造模式。对走向相同、高差相近的地块,打破原有四界进行归并整理,实现小变大、零变整;对折弯多、弯度大地块进行“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消除作业死角。针对沿黄乡镇很多耕地处于坡耕地的现状,则通过坡改梯,改造成田面坡向与山坡方向相反的反坡式梯田,达到全程机械耕作的同时,蓄水、保土、保墒,防止雨水冲刷。第三种便是以地块互联、整体互通为主的田间路修整模式,采取“之”字形、“丰”字形、“非”字形、螺旋形等样式,通过削坎、填沟、搭接等方式,达到田既是路、路又是田、地块互联互通,在耕种时从上往下进行作业,在收割时从下往上进行作业,实现地块利用最大化。
改造后的地块,长度从原来的不到100米,增加到现在最长达400米以上;宽度从原来3~4米扩展到10米以上,最宽可达30米以上;面积从原来的不到1亩增大到1.8亩以上,最大可达20余亩。
从前手扶铁犁,而今铁牛翩翩。宜机化改造以来,该县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35个,新增农机1600余台,拖拉机马力大幅提升,最大达240马力。
在宜机化改造过程中,永和县坚持水土保持、排洪设施、综合治理等生态措施一体设计、一体实施,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泥沙流失率减少了5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0%,单位亩产提高20%以上,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全县推广种植的“晋糯3号”高粱和“长农47号”谷子,亩均最高产量分别达到758公斤和539公斤,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下一步,永和县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坚持以农田宜机化、生产机械化、产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为目标,高质量推进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持续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多永和经验。”永和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景宁说。
记者 曹 燕 任超杰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