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洪洞县委书记张潞萍调研指导农特产品展销情况
洪洞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向辉调研指导农特产品展销情况
县四套班子共同启动开幕式
整齐划一的农特产品展销区
媒体助力农特产品展销
美味诱人的特色小吃
琳琅满目的农特优产品
喜庆的锣鼓敲起来
欢快的舞蹈跳起来
临汾新闻网讯 沃野流金时,丰收欢歌起。
在洪洞县庆祝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洪洞县委、县政府举办了“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七届洪洞红薯文化节、“我为老乡卖农特”展销会、名优小吃擂台赛、网红直播带货PK大赛等系列活动。从田间地头到城市中心,从线下展销到线上直播,丰收的喜悦溢满了槐乡大地,“老家”的特产走进了千家万户。
特色产业 致富一方百姓
9月22日,洪洞县“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七届洪洞红薯文化节在该县淹底乡杨岳村热闹开启。
现场,锣鼓喧天,歌声飞扬,满目农特产品整齐排列,喜庆感瞬间拉满。开幕式上,一支支庆祝丰收的舞蹈欢乐开跳,一首首讴歌农民幸福生活的歌曲回荡悠扬,将丰收节与文化节氛围烘托得更加热烈。
“热闹”“看着就喜庆”“又是一个丰收年”……现场,农民朋友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幸福,也跟着舞蹈一起欢呼雀跃,展望着更加甜蜜的新生活。
淹底乡杨岳村种植红薯已有百余年历史,目前全村200多户村民家家种植红薯,全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300余亩,总产量在700万公斤左右,且因品质好、薯形佳、口感丰富,颇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淹底乡聚焦特色红薯产业深耕细作,在功能布局、品种选育、技术培训、链条延伸、市场拓展等五个方面狠下功夫,已形成了规模、技术、基地、品牌“四大”产业发展优势。全乡红薯连片种植面积已达1.3万余亩,年产鲜薯3300万公斤,杨岳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正在全力打造红薯小镇新地标。
文化节上,多名村民变身“摊主”,为大家卖力推荐优质农特产品。45岁的杨岳村村民董红星便是众多“摊主”中的一位。在他的摊位上,除了新鲜的红薯,还有红薯淀粉、红薯粉条等深加工产品,吸引了大家驻足围观,纷纷询问价格。
“我家原本有15亩地,全部种植红薯,根本不愁销路,这几年咱淹底乡的红薯知名度越来越高,我也扩大了种植规模,承包了50亩地,开启规模化种植红薯,一年收入也很可观。”董红星有自己的种植经,“我前几年还买了大型机械,每年种红薯、出红薯都是机械作业,忙完自家地里的活儿,还会接其他农户的活儿,这都得益于县里对我们的统一规划和指导,让我们守着一亩三分地,开启致富路。”
这边展销摊位人头攒动,那边红薯粉条、淀粉加工厂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还有多名网络达人现场直播带货,助推洪洞农特产品通过线上远销全国各地。
杨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刘平告诉记者,每到红薯成熟期,会将品相好的商品薯推向市场,将品相欠佳但品质过关的红薯进行加工,制作成红薯粉条、红薯淀粉等产品,同时还会贮存部分红薯,放置村集体的储存库内进行反季销售,帮助村民增加收入。下一步将进行科学规划、技术管护,并研发出更多红薯小吃,持续擦亮淹底红薯的品牌与知名度。
近年来,洪洞县委、县政府统一规划部署,持续推进淹底红薯小镇建设,通过政策扶持、专家配备、功能布局、品种选育以及链条延伸、市场拓宽等多方面齐发力,助推淹底红薯品质提升、品牌溢价,让和董红星一样的“薯农”靠着“黄土地”,种出了“金果果”。
红薯做媒,已然激荡起淹底乡阔步“三农”高质量发展的浪花,也成为洪洞农业农村发展的亮点篇章。
洪洞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向辉表示,举办庆祝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旨在大力提升全县60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营造全县强农兴农、共促振兴的浓厚氛围。
城乡同庆 共享丰收喜悦
9月23日,在洪洞县大槐树文化中心广场举办的庆祝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中,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与名优小吃一同登场,线下展销与线上销售共同发力,吸引了众多群众及外地游客前来购买,赢得广大消费者的称赞和好评。
洪洞是农业大县,粮食面积保持在11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5亿公斤以上,是山西省粮食主产区、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县。丰收时节,物产丰富的槐乡大地,沃野流金,瓜果飘香,种类繁多的特优农产品在洪洞县大槐树文化中心广场展示展销中备受游客和消费者喜爱。
广场北侧是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区,15个乡镇展出了各乡镇各具特色的农特产品。展示展销的产品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有淹底红薯、老祖槐麦纤粉固体饮料、洪洞蒸饭、大槐树醋糕等特优产品,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挂面、老手工麻花、蒸饭、老粗布,有深受群众和消费者青睐的富硒小麦粉、富硒糯玉米等产品,还有广胜寺壁画、洪洞草编、柳编、钩编等系列文创产品。
在第四季“临汾优选”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产品名单上,洪洞富硒小麦粉、富硒糯玉米等产品榜上有名。这些富硒产品产自洪洞县富硒土地的核心区域——辛村镇石南村。如今,这里已成为洪洞县倾力打造的富硒农产品种植基地。
石南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传统农业种植销路窄、收益低,村民增收慢。该村立足实际,探索“合作社+公司+农户”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立了洪洞县富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着力发展富硒产品种植、加工等产业。公司制定了“一园五区”总体规划,“一园”即富硒农业科技园,“五区”即富硒农产品种植区、富硒畜禽养殖区、富硒水产养殖区、富硒康养区和汾河景观休闲区。这里开发出了富硒面粉、富硒糯玉米等自然富硒功能农产品30余种,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远销西安、天津、上海等地,不仅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了周边地区富硒功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在广场西侧是洪洞县乡村e镇组织的网红PK大赛区,14名网红现场直播带货,所带货物100余种,其中既有入选“平阳老字号”的产品,还有10余种富硒产品,线上与线下互动,销售火爆。
洪洞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大力发展“4315”产业振兴体系,持续以“三农”工作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名优小吃 品尝槐乡美味
美味飘香,人来人往。在洪洞县庆祝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中,15辆特色小吃车,50余种名优小吃,在洪洞县大槐树文化中心广场纷纷亮相,并在擂台赛上一决高下……
“我们卖的是正宗的赵城桂花元宵,这个手艺传到我们这辈已经是第四代了。”在赵城镇的小吃车前,第三传承人李和大向现场等候的顾客这样介绍。
在洪洞名优小吃中,桂花元宵是山西省传统名吃之一,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具有黏、软、糯、香、甜等特点,入口即溶、外嫩里香,备受消费者喜爱。
甘亭镇的羊獬熏鸡,龙马乡的鱼蝌蚪,山目乡的小米炒饭、蜂蜜山梨汤,淹底乡的烤红薯,辛村镇的富硒小饼等小吃让消费者大饱口福。
减脂青菜饼、奶香果蔬饼、原味粗粮饼……各类小饼香味缭绕。这些小饼由奇亚籽、无核灰枣、各类蔬菜汁和水果汁、富硒小麦粉、富硒玉米粉等原料制作而成。在辛村镇小吃车前,消费者络绎不绝,品尝着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各类糕点。
“我们去年6月份来到洪洞县,经过详细考察,看中了当地独特的富硒产品资源,并结合我们的小吃制作技艺,开发了富硒月饼、糕点、小饼等特色小吃。”在辛村镇的小吃车前,正在制作各类小饼的游爱桃表示,“洪洞是华人老家,文化底蕴深,小吃种类多,海内外游客多,而且这里的人们直爽、热情、好客,吸引了我们前来投资创业。”
游爱桃来自吕梁市,依托辛村镇独特的富硒产品,发展富硒糕点制作和研发,并成立了洪洞县思乡食品有限公司,倾力打造“思乡槐”品牌,把外地小吃技术融合当地产品,打造成了具有“槐乡”品牌和印记的又一特色小吃,受到当地群众及外地游客及众多消费者的欢迎。
近年来,洪洞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瞄准“农业强县”目标,深入实施“特”“优”战略,全力构建以洪洞小吃、农特产品、文创产品、电商直播4大产业为支撑,以辛村富硒小镇、龙马中药材小镇和淹底乡红薯小镇3个特色农业小镇为基地示范,以县村发公司+乡镇联合总社+村集体经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为平台,以品牌营销、市场销售、生产供应、政策支撑、责任考核5大系统为保障的“4315”产业振兴体系,发掘特色小吃129种,农特产品300余种,文创产品200余种,常态化开展“我为老乡卖农特”“洪洞小吃擂台赛”活动,打造了4个城区名优小吃城,3个乡镇小吃街、200辆小吃车,成功创建“山西名优小吃之乡”,打造了“老家洪洞”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有力有效带动集体经济、村民、城市低收入群体实现增收致富。
市委常委、洪洞县委书记张潞萍表示,洪洞县多维度、多层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发展“4315”产业振兴体系,持续以“三农”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激发全县农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干劲,全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生产,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我市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贡献洪洞力量。
五谷蕃熟,穰穰满家。在五彩斑斓的槐乡大地上,“农事催人忙,不负好时光”的丰收画卷正在广袤的沃野上铺展开来……
记者 张春茂 赵 俊 王 凯 窦雯婧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