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主线 狠抓落实 确保实效
王林波在佃坪乡督导检查巩固衔接工作
近日,汾西县委书记王林波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佃坪乡督导检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在佃坪乡山云村党群服务中心,王林波仔细查阅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台账,对重点监测户进行逐户分析研判,详细了解政策落实、帮扶措施等情况。
王林波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要持续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紧盯重点群体,深入排查返贫风险隐患,统筹做好反馈问题整改、台账资料完善等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群体,聚焦“三保障”、饮水安全等重点工作,做到精准聚焦、动态监测、及时帮扶,确保帮扶措施精准实施、保障政策落地落实、问题短板全面补齐。要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聚焦信息采集、收入核实、政策宣传等工作,认真查漏补缺、深入查摆问题,找准短板弱项,做到个性问题立行立改、共性问题全面排查。要多角度对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惠民政策进行宣讲,不断提升群众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推动各项帮扶政策落细落实。要不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着力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厕所管护提升、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的短板,进一步转变群众观念,推动形成文明生活习惯,涵养文明乡风。
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 打造品牌
霍俊波深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督导调研
10月15日,汾西县委副书记、县长霍俊波深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汾西-许村线工程建设实地就公路沿线绿化景观工作进行督导调研。汾西县政府办、交通局、林业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汾西-许村线工程建设项目全长21公里,项目起点位于马沟村,终点在霍州市许村与国道108线衔接。项目完工后,将有效提升汾西旅游公路品牌形象,进一步促进汾西县旅游经济发展。
调研中,霍俊波实地查看了公路建设情况,详细询问绿化景观规划及建设进度,同时对沿线绿色景观打造提出具体要求。
霍俊波强调,要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总体部署,坚持精心规划与精美呈现并举,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绿化景观,全力打造有亮点、有特色的旅游公路品牌。打造公路绿化景观是扮靓公路“容颜”、提升公路品质的重要举措。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整体规划、迅速行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公路两侧绿化景观打造、环境整治等任务。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结合区域自然风貌,科学布局观景台,合理配置树种,打造错落有致、富有层次的大美生态廊道,满足游客取景打卡需求。要凝聚工作合力,加强部门协作,精心组织施工,确保“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按期顺利完工,向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
汾西县巩固衔接工作持续拓展显实效
今年以来,汾西县建立健全“两图作战”“四方预警”“十策帮扶”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地方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汾西县积极落实《2024年度汾西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方案》《汾西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信息数据共享比对机制的实施方案》,推进全县监测对象及风险消除工作,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应扶尽扶”。
做好衔接补助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全县2024年度衔接补助资金安排6大类84个项目,安排资金逾19071万元,其中用于产业的发展资金逾12023万元。
助力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全县目前在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中录入脱贫劳动力20661人,发放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补贴12311人1123.05万元。
推进光伏帮扶运维管理和收益分配,1月至7月该县光伏发电分配到村收益589.03万元,发放到户477.33万元。
压实驻村帮扶责任。全县高质量完成90支驻村工作队290名驻村干部选派工作;印发《关于全县驻村工作队打造“一队一院”的实施方案》;开展巩固衔接“大比拼”,强化帮扶实绩,提升驻村干部的使命担当。
此外,精准用于脱贫群众发展生产和经营,进一步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今年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放463笔430户2294.5万元小额信贷。
巩固衔接工作持续拓展,一件件实事加快解决,有力地促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促进乡村迈向全面振兴更有底气。
汾西实现就业社保服务社区村村全覆盖
开通养老保险待遇申领等四十项高频服务事项
图为发放仪式现场 郭子薇 摄
日前,汾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就业社保服务社区村村全覆盖自助设备发放仪式。该局负责人对就业社保服务社区村村全覆盖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组织工作人员为7个乡镇的93个村(社区)服务点发放了自助服务机设备。同时,对服务点的服务内容和办理流程进行了解读。
近年来,汾西县7个乡镇93个村(社区)开通了固定工、零工求职登记、灵活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培训意向登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申领、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社保卡挂失与解挂等40项高频服务事项,基层服务点不仅设置了服务专窗,还配备了专门的业务经办人员,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就近能办、多点可办的需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就业社保服务。
以“小托育”托举“大民生”
汾西县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和幼儿园一体化项目完工
近日,汾西县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和幼儿园一体化项目全部完工,即将投入运营,以“小托育”托举“大民生”。
汾西县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和幼儿园位于煤气化小区东北角。走进园区,浓浓的温馨感扑面而至,每一间教室都色彩明亮、环境整洁,学习空间整齐有序、赏心悦目;活动区内设备齐全、功能完善,营造了优美、整洁、有序的环境。
目前,项目保教设施设备已经配备齐全,该园所共有教职工31人,其中幼儿园教师18人,托育师8人,后勤人员5人,已经全部就位。园所投入运营后,将秉承“养正于苗,顺性而育”的办园理念,营造幼儿心中理想的幸福乐园,开启汾西县托育幼教事业的新篇章。
今年,汾西县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全县托育和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确定实施了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和幼儿园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建筑面积4831.63平方米,设计为三层综合楼,将综合托育与幼儿园独立分区,规划6个托儿班,托位100个;6个幼儿班,学位180个。正式投入运营后,将为0到3岁幼儿入托、3到6岁幼儿入园提供极大便利。
汾西县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持续升温
涵盖8类家电和7类家居产品
自2024年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启动以来,汾西县家电企业纷纷推出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活动,让群众享受到了国家的惠民利民政策,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据了解,此次“以旧换新”活动将持续至12月31日。将通过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真金白银”的硬核支持,让“以旧换新”活动热力上扬、释放消费潜力。
活动期间,消费者在汾西县域范围内家电销售企业购买产品,即可享受相应补贴。补贴范围涵盖了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电脑、热水器、家用灶具、吸油烟机等8类家电产品以及蒸烤机、洗碗机、消毒柜、净水软水机、空气能采暖机、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等7类家居产品。补贴标准根据产品能效等级不同有所差异,消费者在购买一级能效或水效的家电产品,可享受高达20%的补贴;购买二级能效或水效的产品,可享受15%的补贴,最高单件补贴可达2000元。
师氏家族定居师家沟年代浅探(上)
张建忠
近年来,随着汾西县师家沟清代民居古村落旅游开发的不断推进,师家沟清代民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而对于师家沟清代民居和师氏家族的历史文化也就需要作进一步的挖掘整理,从而更加真实地还原或贴近师家沟和师氏家族的本来历史……
关于师氏家族定居师家沟的大体时间,一直以来有关部门界定的是师氏族谱所记述的始祖师文炳于清康熙年间由河北大名府迁居而来,从第三代师法泽兄弟开始发迹,之后开始了师家沟民居的创建,后经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历时一百多年才有了师家沟清代民居今天的规模。因此无论是当地的对外宣传,还是一些文人作家和游人的记述都以师氏家族康熙年间定居师家沟一说为准。
据笔者对师氏老族谱的研读和许多所见文书契约的分析,笔者认为师氏家族定居师家沟的先祖不是师文炳,定居师家沟的大致时间也不是清康熙年间。师氏家族定居师家沟的年限应该在有明一朝,由明代移民而定居师家沟的可能性最大。现笔者依据相关史料探究浅析如下:
一、从师家沟村名说起
师家沟在明代称之为:僧念里二甲。据现存的文书契约所记,僧念里二甲的称谓一直沿用至清同治年间,之后才改称师家沟。说到师家沟,不能不提到要姓,因为师家沟的两大姓氏,其一是师姓,其二便是要姓。也可以说是师要二姓的族人共同开发建设了师家沟,并创造了师家沟农耕文明昨天的辉煌……
据要家族谱:要姓是汾西县崇礼坊五甲民籍,世居城内,祖茔在城东泰山庙右。师家沟要姓始祖复禹,亲游于东乡之僧念里二甲村,观其村之向阳,山明水秀,景致优雅,龙虎二脉紧紧相连,目观心思以为可久居之地面,于是以起移居之心,遂有迁乔之志,自明末而起此心,清初而移居斯地……据此,师姓应该是早于要姓定居师家沟的,若非如此师家沟则不叫师家沟而该叫要家沟了。因为过去传统的村落大都是以家族聚居和先来后到而定村名的。比如:师家沟周边的蔡家庄以蔡姓为主,薛家庄薛姓是大姓,还有闫家庄、赵庄、吴家岭、马沟村等等无一不是如此。由此推断,师姓定居师家沟至少应该是明朝大移民时期,而不是现在说的康熙年间。
二、从师氏族谱所知
现存师氏族谱,是由族谱所记始祖师文炳的曾孙师奋云编注。
其一、师奋云在族谱序言写道:甲子乡试,余肄业晋阳书院(注:晋阳书院,清代山西官办最高学府,山西大学的前身)……秋闹后旋归故里,念及友人之高谈,考本族之支派,访诸族长询之,诸兄未有能洞悉言之者,于是注家谱一书,上自曾祖始,虽不能列序先辈之位次,不足以开启后人之知识耳,陶渊明云: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师奋云序言的大概意思是:嘉庆九年(甲子,1804年)师奋云从晋阳书院肄业后回到师家沟,受友人的启发开始着手编注家谱,通过考据本族之支派(分支),访问本族年长的老者,没有谁可以清楚地说出本族的情况,难以详细列出先辈们的位次,于是所注家谱只能从曾祖开始。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师奋云当年注家谱时是因为师氏家族所分支系较多,难以厘清并列出先辈们的位次,所以才从曾祖师文炳开始注谱。如果师氏家族真的是师文炳于康熙年间从河北大名府迁居而来的话,那么师文炳作为师氏家族定居师家沟的先祖,师奋云在族谱序言中就该有比较明确的记述。
其二、师奋云是族谱所记第四辈,其父是师法泽。在族谱第四辈中排位第十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可知他是族谱第四辈中年龄最小的。族谱记述为:奋云,字横岱,增生,典籍乡饮大宾享寿六十八岁。没有记述出生年月,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师彩云,族谱记述是生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卒于嘉庆十八年八月十六日(1813年)。因为师彩云是师奋云的同胞哥哥,由此推测师奋云应该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以后生人,按照传统的每百年四辈人说法,那么由此可以推测师奋云的父亲师法泽大约生于雍正五年(1726年)前后,现还存有师法泽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买要珍的地契文书佐证,按此契推,此时的师法泽应该已经成家立业,正值壮年而不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由此再前推三十年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这前后几年应该是师法泽父亲师长信的出生时间,那么师氏族谱先祖师文炳的出生的最早时间大约不会是在1670年(康熙十五年)之后了。
其三、族谱这样记述师文炳:一世文炳,妻薛氏,茔在河那厢老茔,有石槕(桌)为证。子:信,女二,一嫁庄上赵门(应该是灵石县庄上村);一嫁岭南蔡门。
族谱记述师长信:二世,长信,妻卫氏,不郎坡,茔在墓要里立祖。子法廉、法惠、法恩、法泽,女一嫁僧念邢门。
由此可知:
1、康熙中期还很年轻的师文炳独自一个人由河北大名府迁居师家沟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即使师氏家族是康熙年间定居师家沟的,那么年轻的师文炳也应该是跟随长辈或族人一同迁徙而来。
2、族谱中记述师文炳的茔在河那厢老茔。之所以称之为老茔,在这里安眠的师氏先祖应该在两三辈人以上,否则不会称之为老茔。如此也就证明师文炳不是从河北大名府迁居师家沟的先祖。
3、族谱记述师长信茔在墓要里立祖。这就更加证明师文炳不是师氏定居师家沟的先祖。因为中国的传统理念是:落叶归根,死后葬于父辈脚下。如果师文炳是先祖,那么师文炳的墓茔应该是立祖而不是族谱中所记茔在河那厢老茔。而作为师文炳独子的师长信死后,或许因为老茔墓穴有限,也或许是因为老茔的风水欠佳,所以重新选择了墓地下葬。在安葬师长信的同时,如果师文炳是师氏家族定居师家沟的先祖,那么后辈们就不会让师文炳的墓茔独处一隅,一定会首先考虑迁移师文炳的墓茔,这样才符合民俗和情理。正是因为师文炳葬在了老茔先辈的脚下,所以,师长信死后才会在新墓茔立祖而没有迁移师文炳的墓茔。
其四、族谱中师文炳及儿孙的婚姻
师文炳,妻:薛氏(注:从当地的姓氏分布看,薛姓主要是薛家庄)。子:长信。女二:一嫁庄上赵门;一嫁岭南蔡门。
师长信,妻:卫氏,不郎坡。子:法廉、法惠、法恩、法泽。女一嫁僧年邢门。
法廉,妻:李氏,朱家山。子:福学、福问。女一嫁段村王门。
法惠,妻:蔡氏,蔡家庄;梁(连)氏,王家庄。子:福辨、福行、福殿。
法恩,妻:赵氏,庄上;傅氏,汾西城。子:福明,女一嫁神符任大庆。
法泽,妻:薛氏,薛家庄;李氏,府底;孟氏,贴金;王氏,河驼(达)王汉增之姑母。
首先,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上述村庄和姓氏:庄上(应该是和汾西交界的灵石县庄上村)赵姓是该村望族,至今该村依然有许多清代的大院;岭南村和师家沟相邻,蔡姓人家也是该村的富裕人家;不郎坡,现为汾西县和平镇所辖,卫氏是当地的望族;蔡家庄蔡姓、王家庄梁(连)姓、神符村的任姓亦是当地的望族。薛家庄薛姓、河驼(达)王姓至今还是当地的望族,村中留有的深宅大院和人文遗迹无不昭示着薛姓和王姓家族曾经的辉煌。尤其是汾西城的傅姓,县城的大姓望族之一,元代曾出过官居左臣相助理的高官,可见傅姓家族在当地名望之高……
从师文炳及儿孙们的婚姻我们不难看出:师文炳在其父辈一代就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师姓家族在当地也有了一定的良好名望,父辈们奠定的经济基础在他和儿子师长信的手中得到了继续稳固地增长,如其不然,他的儿孙们的婚姻不会和当地如此众多的望族富户结亲联姻,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婚姻的前提就是门当户对,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很难和名门望族攀姻结亲的,也正是有了这种强强联手的婚姻组合基础,才使得师氏家族能够稳步发展,最终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创造了师家沟昨天的辉煌。由此我们不难感知,师文炳是师氏家族中兴的过渡期而不是新的起始,正是有了他的父辈们的坚实基础和他和儿孙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师氏家族日后的兴旺。(未完待续)
张建忠,汾西县文联退休干部,曾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早年从事过汾西县政协文史资料的编辑、收集整理。退休后热衷于师家沟历史文化的探究和挖掘,作品有《师家沟民居文化考略》《师鸣凤其人其事》《师家沟舞狮起源》等多篇文章。
文图除署名外由汾西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