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再赴约 山村已巨变
——陆军航空兵学院某旅倾情帮扶汾西县僧念镇仁马庄村活动侧记
物资送进村
沿山路上行
入户唠家常
参观便民服务中心
给村民送药
为村民理发
“咱刚走的这条宽敞平整的水泥路,就是用帮扶资金修整的……”
“养殖场的小羊羔又多了好几只……”
“老牛家的儿子特别争气,在学校获了好几个荣誉,还给咱部队写了一封感谢信……”
黄建斌如数家珍地向远道而来的“亲人们”,细说着村里过去一年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黄建斌是汾西县僧念镇仁马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亲人”则是和仁马庄村有着多年帮扶情谊的陆军航空兵学院某旅官兵。
亲人再赴约 村民心欢喜
深秋的汾西,凉意渐浓。
10月21日一大早,陆军航空兵学院某旅官兵带着暖心大礼包再次如约而至,刹那间,仁马庄这个山乡小村沸腾了。早就盼着亲人来到的村民已集结在村委会,村里的广播也响起了欢快歌声。
车刚停稳,官兵们立刻进入状态,有的搬运医疗物资走进捐建的“医疗驿站”,随即为村民开启义诊模式;有的扛着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为“扶志驿站”进行物品补充;还有的官兵手持工具大秀手艺绝活,为村民们提供理发服务;同时,还有几名官兵组成了宣讲小分队,和仁马庄村党支部成员共同聆听了一节意义深远的主题党课。
“叔,您的血压有一点高,但不用担心,多休息就行。”
“阿姨,这是感冒引起的头疼,我给您开一些药,记得按时服用。”
在医疗驿站,卫生队的官兵已经被村民们团团围住,他们耐心地为村民们开展义诊,细心地叮嘱注意事项。
64岁的黄玉明这几天有些心慌,得知部队官兵要来村里,早早便守在医疗驿站等候。在测完血压、心率后,官兵给老人宽心,“血压正常,心率有一些快,但没大碍,别担心。”得知老人前几天秋收连续干了多天农活后,官兵再次嘱咐道,“过度劳累也会引起心慌,一定要多休息。”
原本眉头紧锁的黄玉明听到官兵这么说,也放松了下来,“娃娃们本事可大哩,病也看得好,我们放心。”黄玉明的称赞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71岁的黄三旦说:“我和老伴儿平时吃的药都是部队免费给的,上一次官兵们还去家里给老伴儿义诊,这份情谊一直记在心里,官兵就是咱的亲人。”
为将义诊工作辐射到村里的角角落落,官兵还走进村内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开展送药上门、送医上门。73岁的黄元旦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多年,记不清很多事的他,看到官兵到来,脸上立刻露出了微笑,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握住官兵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刚下过雨的山乡小道有些湿滑,村民黄有生的家就住在半垣上。官兵们弓着身子、提着生活用品、背着医药箱沿山路前行。70岁黄有生依着门柱、伸长脖子看了又看,终于看到官兵一行的身影,立马招呼老伴儿,“来啦,来啦,快给倒水!”
黄有生是村里的低保户,但患有风湿,每年官兵来村里义诊时他都按时前去,此次因山路陡滑,不能如约前往。得知这一消息后,官兵们便主动上门。
窑洞内,黄有生的老伴儿拿出一块白得发亮的毛巾铺在炕上,“快坐,快坐……”早已和村民成为一家人的官兵将毛巾叠整齐放在一旁,拉着老人的手一起坐下来唠起了家常。
给老人做完常规检查并留下药品和生活用品后,官兵们起身离开,两位老人依依不舍地将官兵送出门,嘴里一直重复着,“一定要再来,下次多空出些时间,我在家给你们烧饭吃。”
山乡秋意浓,凉风微微起。但此刻,浓烈的情谊已经溢满这个山乡小村,欢笑声和称赞声也回荡开来。正在村委会排队理发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夸赞着官兵,“娃娃们手艺好,剪得可仔细了,咱们军民一家亲。”
帮扶至今,该旅先后在仁马庄村开展义诊、理发、维修家电等服务10余次,辐射村民1000余人次,切实为村民提供了暖心帮扶。
点燃新希望 项目大发展
用爱浇灌,开出希望之花。
在陆军航空兵学院某旅对仁马庄村的帮扶工作中,教育帮扶一直是重点之一。就读太原某高校的牛毅杰便是帮扶对象之一。
从小品学兼优的牛毅杰因家庭变故,现由外祖父、外祖母抚养,但年事已高的他们也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得知这一情况后,该旅果断接力,助力牛毅杰继续完成学业。
去年顺利考上大学后,牛毅杰也第一时间给官兵们报喜。进入大学后,牛毅杰一刻也没放松,相继获得多个荣誉,并坚持勤工俭学,如今已经大二的他,几天前还给该旅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感谢部队对我的帮扶,我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直面当前困境,用尽全力提升自己,等我有了足够能力,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报社会,竭尽所能为家乡作出贡献。”
牛毅杰是该旅教育帮扶的一个缩影。数年间,仁马庄村先后有10余名大学生及多名小学生受到陆军航空兵学院某旅的资助,顺利圆梦,快乐成长,也托起了仁马庄村未来的希望。
此次发放助学金工作中,庞依涵的爷爷庞三生代替孙女前来领取。“去年部队官兵给送的书包和书籍,孩子可喜欢了,还骄傲地告诉同学,这是解放军叔叔送的。”庞三生告诉记者,前几年因家庭变故,孙女成了留守儿童,跟他一起生活,部队官兵了解情况后,每年都会给孩子送学习用品、课外书籍和助学金,还给孩子写鼓励信。“孙女对军人十分崇拜,说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能走进军营,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
用心帮扶,全情奔赴,一朵朵“山花”正在呵护中烂漫绽放,也必将为这个小山村注入蓬勃生发的希望。
教育之花,花开正好。产业之花,百花齐放。
仁马庄村位于汾西县西部,是一个由6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400余户村民分散居住在山麓间,大都外出打工,常住村民不足100户,且村经济基础薄弱、劳动力缺乏。帮扶伊始,该旅对症下药、精准帮扶,在僧念镇党委、政府的紧密配合支持下,结合仁马庄村实际,坚持改善民生和发展产业并举,帮建了核桃园灌溉项目、养羊项目,同时收购农副产品,拓宽农副产品销路,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位于村东头的养羊场,这几天可忙坏了。官兵一行向着养殖场走去,通往养殖场的路从土路变成了水泥路,黄建斌介绍,这条路就是用帮扶资金修的,是一条便民路,更是一条致富路。“现在小羊已经从最初的100只繁育到现在的400只了,还有好几名村民在养殖场务工,大家都干得很起劲儿。”
“部队不仅给我们项目支持,还聘请专业人员教我们养殖技术。”55岁的董虎明现在是羊场负责人,他高兴地说:“学了养殖技术就是不一样,以前养几只羊都力不从心,通过部队的帮扶,现在养羊数量增加几十倍,也没感到累!”
如今忙不过来的董虎明还雇了4名村民帮忙养羊,“村民一个月在我这儿既能挣到钱,也不耽误他们自家农活儿,大家日子都有奔头。”董虎明说起这些,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彼时的羊圈里不时传出几声咩咩的叫声,“新生了好几只小羊崽,等到过年长大后又能卖个好价钱。”
回村路上,村民黄三旦拿着一布袋核桃追了上来。“大家尝尝,这是自家种的核桃,可好吃了。”黄三旦在部队的帮扶下,家里的核桃树种植面积日益扩大,如今已有40亩,每年产量6000公斤,“我现在种核桃,每年都有5万元的收入,这日子好着哩!”
山乡已巨变,黄三旦的幸福生活是仁马庄村村民的真实写照。几年时间里,仁马庄村通过部队帮扶的养羊、规模化种植核桃经济林等产业,人均年收入由4000多元增加到13000元。同时村里还引进了光伏项目,村集体经济也阔步增长。“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们村现在年集体收入30多万元,大家日子越过越好。”黄建斌对未来充满希望。
党建为引领 共奔致富路
党建引领,激起阔步前行浪花。
在仁马庄村流传着一句话,“群众要致富,关键看支部”。为切实从思想上扭转、从行动上督促、从认知上提升,陆军航空兵学院某旅与仁马庄村共建了党支部,选派基层经验丰富的政工干部结对帮扶,着力帮带一批抓党建的骨干、搞产业的能人、善致富的中坚,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并坚持同上一节党课,凝心聚力,带领仁马庄村阔步发展。
在村支部学习室,官兵正在给村两委班子成员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并开展了一节“军民联动强帮扶·精准共建‘零距离’”主题党课,同时宣讲党的惠农政策。两委班子成员听得认真,纷纷表示,要真正将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内化、转化为指导工作学习、推动村里发展的思想利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深秋十月,漫步仁马庄村,处处可见穰穰满家的喜悦,一穗穗金黄玉米晾晒开来,一袋袋核桃远销市场,一只只小羊撒欢山麓间。在捐建的学习驿站,党建书籍和农业书籍以及文体用品也悉数补充到位,村民们三两结伴围坐一起,看得认真……部队的帮扶,为村民的幸福日子夯实了底气,一幅景美人富的画卷在仁马庄村徐徐展开。
把驻地当故乡,将村民当亲人。多年帮扶,来仁马庄村赴约的官兵有老熟人,也有新面孔,但不变的是帮扶真心,也是携手共赴未来的坚定。
“今年,我们继续为仁马庄村提供了16万元的帮扶资金,截至目前,我旅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68万余元。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这里的新气象、新变化及村民脸上的笑容,也深切感受到了军民间的鱼水深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作为人民军队,就是要一心为民。”陆军航空兵学院某旅宋兵深有感触地表示,下一步,我旅将继续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持续做好帮扶工作,帮助村里持续加强基础建设、创新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风文明转变,帮助村民过上越来越红火的好日子,用实际行动为驻地的乡村振兴工作赋能,也为临汾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贡献部队力量。
记者 赵俊 王凯 文/图
师氏家族定居师家沟年代浅探(下)
张建忠
(接上期)
三、从师家沟庙碑看
师家沟村庙碑文:
自来神道设教,建立庙宇,此诚乡曲之盛举也。我村有牛龙马王诸神行宫,并且先辈迁于中叶,迄今百有余年,山秃木坏,不堪触目,今岁春,村人聚议整理,有曰:改作之,有曰张大之,余曰否:当此时势艰难,闾里空虚,不如因其旧基,工
省费轻则可矣。于是,择日鸠工,坠者起之,缺者补之。后增财神,盛王二尊,保聚完固无事壮观。集众腋而为裘,策群力而成功,兹将好善者之乐施,与夫首事者之辛勤,均足被金石而远耀,流管弦而常新。
总管:要仕铭、师清仁、湘乡师鸣凤、九品师鸣盛、州同师缵成、要士得
纠首:师作揖、师作梅、师庆春、师国俊、李永盛、要廷彦、干总师克昌、监土师鸣皋、要廷铎、师绍汤、师维城、要士清、师具瑞
贡生:师五常撰文
童生:师恒得书丹
乡首:师作霖、师升元
石匠:郝喜照镌
光绪二年岁次丙子春三月重修庙碑序
首先从碑文得知,撰写碑文者是师氏族谱所记第五辈的师五常,他在碑文中写道:并且先辈迁于中叶,迄今百年有余(也许这就是说师氏家族于康熙中期定居师家沟的依据)。我们知道:中叶是指一个世纪或一个朝代的中期。碑文和立碑无疑是庙宇修缮竣工之时,也就是碑文所记光绪二年(1876年),这时已经是清朝的末年,据师氏族谱记,生于嘉庆五年十一月的师五常这时已经是七十七岁的老人,当然了师五常也不会知道庙宇修缮后的三十多年清朝就会灭亡,所以这里的中叶绝不会是指清朝的中期。如果是指一个世纪
的中期,由此上溯100余年(1776年)则应该是乾隆四十年前后,虽可谓之乾隆中叶,但师氏家族定居师家沟的年代显然要早于此。由此上溯一百五十余年(1726年)而这时又是雍正初年,也不可称为中叶。如果是指康熙一朝的中期,折中一下按康熙三十年计(1691年),光绪二年距康熙三十年跨度为185年近二百年的时间,用先辈迁于中叶,迄今百年有余来表述也欠准确。
其次,从碑文所记有关人员名单看,此碑共记有人名二十四人。其中师姓十七人,而这十七人中未列入师氏族谱的有十一人之多,他们分别是:师清仁、师作揖、师作梅、师庆春、师国俊、师绍汤、师维城、师具瑞、师恒德、师作霖、师升元。同时,在另一通记录为修庙捐赠银两众多的人名中也有不少族谱中所没有的,比如:师兆魁、师兆威、师立言、师盛旺、师天礼、师立道、师福宗、师艮山、师德厚、师天眷、师天培、师绍贵、师立勤等等,因为石碑在新近的庙宇修建中施工人员的粗心,对石碑造成了磕碰损伤,致使不少人名难以辨识。
以上人名足以证明:师奋云在编注族谱时是因为师氏家族定居师家沟年代久远,分支较多,难以厘清先辈的过往,所以仅仅从可以厘清的曾祖师文炳开始注谱记述。
四、现存的文书契约的历史信息
截至目前,笔者能查阅到的师氏家族的文书契约除了乾隆年间的十多份契约外,其余多为嘉庆、道光以后的契约,从这些文书契约可以基本判断师氏家族的兴盛是以康熙年间为基础,乾隆年间起步。现存乾隆年间的契约是:乾隆十五年,师法泽购买要珍的地契;乾隆十七年,师常府购买师法元的地契;乾隆三十五年,师进山购买堂兄师全的地契;乾隆四十三年,师法泽购买李正兴的地契;乾隆四十九年,师法泽购买要珺的地契;乾隆四十九年师进山购买要逢辰地契;乾隆五十三年,师登云购买要文易地契;乾隆五十三年,师兆奎购买要绍光地契;乾隆五十四年,师立通推粮师登云契约;乾隆六十年,师登云购买李正修地契。
上述契约中出现的师姓族人和同中人、写契约人除了族谱中有名的师法泽、师登云外,其余如:师长光、师璠、 师常府、师法元、师进山、师全、师天象、师珩、师法顺、师天库、师天选、师兆奎、师立通等都在族谱之外,笔者认为这些师姓族人应该是师文炳同宗异支的族人。
2020年10月,笔者在师文炳的后人师三文家一摞文书契约中发现了一份落款为顺治三年有点残缺的地契,契约原文如下:(□为地契中无法辨认的字)
立死契束约人师国臣,因为罪银急紧别无可得,今将自己祖业西窊堰平地七亩,捌亩条地捌亩,四至不开,土木相连,出入依旧,今立契出卖于本户民人师九胜名下永远承业,同众言定价钱系银叁两整,立契之日当日一并交足外无欠少,恐后无凭,立死契存照。
随带夏秋税粮二斗二升五合
顺治三年□月二十七日地回本□原价交完
中见人:师国厚、卫光能、师尚雨
写 人:师明得
这份契约应该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师家沟师氏家族的契约,契约中的师姓族人应该都年长于师氏族谱的先祖师文炳,同时,由于该契约被师文炳的后人精心保存至今,那么契约中的某位师姓人应该和师文炳是至亲关系,否则这份契约不会被他的后人保存到现在。
据此,从上述契约文书我们不难获得两大信息:一是师氏家族定居师家沟的大致年代应该是明朝,而不是清康熙年间。二是康熙年间的师氏家族应该已经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族群。(完)
笔者后记
2020年春,初步有了探究师氏家族定居师家沟年代的想法,并于当年作了一些文书契约的查阅和收集等准备事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遂放弃了这一想法。直到前不久读了临汾市作协主席张行健的新作《寻胜师家沟》一文后才有所感触,觉得应该把自己对师氏家族的探究发现和思考整理出来,如其不然或许再过若干年师氏家族的一些历史过往就真的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于是草草写就了本文,由于水平有限,加之对师氏家族历史文化和相关资料探究不够,难免会有诸多不足和失误,在此敬请诸位前辈、学者和知情人士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