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入企检查帮扶 记者 祁 欣 摄
运输移动源实现零排放 记者 祁 欣 摄
绿色转型升级后的现代化煤焦企业 记者 祁 欣 摄
被绿植填满的管道梁矸石场
工作人员对“矸石返井回填”设备进行日常检查
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各类水鸟栖息游戏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后村民们的便捷生活 记者 祁 欣 摄
临汾新闻网讯 天蓝水碧,满眼美景,翩跹的水鸟或翱翔于蓝天,或游弋于涧河水面,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态画卷……这些变化,是古县县委、县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孜孜不倦追求的成果,也是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近年来,古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毫不放松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打好污染防治“三大保卫战”,通过采取坚决果断、扎实有效的措施,将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2023年,古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19.7%,改善率居全省第一;今年1月至10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13.9%,改善率居全市第一,空气质量已连续5年改善。
如今,表里山河,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在古岳大地已逐渐成为常态,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正在这里奏响。
刷屏见“湛蓝” 一抹清风扑面
蓝天、夕阳、晚霞、小桥、绿植,这些景致已成为古县人手机里的刷屏“常客”。“现在,经常一抬头就能看到蓝天白云,前段时间下班路上,我还拍到了最美晚霞。”对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居民张春萍深有感触,“现在每逢假期,我和朋友会乘坐新能源公交车,在涧河边和街边公园转转,拍照打卡、运动健身,环境好了,我们的休闲生活也多姿多彩起来。”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带来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古县,生态环境质量一年比一年好,以去年整体数据监测为例,单说PM2.5浓度大幅改善20.5%,优良天数同比增长21天。
实实在在的数据监测背后不仅呈现出高颜值的生态环境,更是强治理在支撑。近年来,古县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牢生态环境保护底线,推进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绿色转型、低碳发展,是实现大气治理持续改善的治本之策,发展的“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含碳量”更低。
说起煤焦企业,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总是离不开灰蒙蒙的天空、冒着浓烟的大烟囱。现在的煤焦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为后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走进古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蔚蓝的天空、茂盛的草地,与一座座高炉、罐体“同框”,绿色升级给宏源这家老字号煤焦企业带来了“新”的可能。
在真金白银加持下,山西宏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着眼于绿色转型,创新发展优化存量,布局落子做大增量。
“我们企业始终坚持生产过程绿色化,大力推行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整合内部资源、补足短板、完善设施,全面提升员工绿色化工发展意识和行为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回收管理体系,实现废水零排放、不断减少废料、废气的排放,提高能源的回收利用率。”该公司总经理王永强介绍道,公司今年购买15辆新能源重卡、7台新能源装载机、5台新能源叉车用于物料运输。接下来预计新能源运输车辆占比80%以上。
“原本厂内的物料靠封闭式皮带运输,粉尘污染少。更换电动重卡后,车辆噪音小,污染少,对环境更有利。”王永强说。
实施运输移动源的零排放、打造“无废工厂”……现在的宏源,既是工厂、也是景区,“硬核煤焦”与“诗和远方”在这里相得益彰。
精准防治移动源污染,增强群众蓝天幸福感。下一步,古县将深入探索移动源治理监管新方法、新模式、新路径,持续提升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蓝天白云。
废水再“回用” 引得绿水潺潺
进入古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涧河工业园,这里没有刺鼻的化工气味,随处可见的绿植园林,与一个个现代化工厂错落有致,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处。
“这里除了看得见的变化,更重要的变化,藏在了看不见的地方……”市生态环境局古县分局副局长刘红佳指着一处管廊,打开话匣子。他坦言,作为涧河工业园,安全和环保是底线,而工业废水正检验着园区发展理念、管理水平。
曾经,城区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河流,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还对环境造成负担。如今,污水回用的目标已达成。通过先进的技术和不懈的努力,经高效收集、层层净化,逐渐变得清澈透明。而实现的中水回用,更是让每一滴水都焕发出新的价值。
在古县中水一级提升泵站,从这里输出的管线延伸出多个支线,通过输水管道,源源不断的水为工业生产“减负”——这些水,就是经过处理和回收利用的“中水”。中水又名再生水,是污水经深度处理后,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可重新循环利用的水,也是国际公认的“城市第二水源”。
“污水经过深度处理,达到一级A标准就能排入河道,而中水回用水厂使用的,正是达到排放标准的水。”古县城乡水务有限公司副经理段俊杰说介绍,再生水回收使用,给水资源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既节约水资源,又降低了企业用水成本。
近年来,古县不断完善水网设施,采取一网互通、一水多用、分质分区供水模式,把中水用在企业生产的多个领域。中水回用项目顺利开展,标志着古县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工业使用方面,中水回用工程从古县污水处理厂取水,经中水一级泵站、二级提升泵站加压至泰达焦化用水口,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回用中水197万吨。
山西盛隆泰达新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林涛感慨地说:“企业用中水替代地表水生产,既能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又不占工业用水权指标,最关键的是,中水价格相对较低,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古县让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变源头活水,持续释放“水动力”,答好“生态卷”,为园区企业走可持续和绿色发展之路撑起一把“绿伞”,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遮风避雨。
走进岳阳镇五马村,记者看到的是干净的街道、有序停放的车辆、笔直挺立的村边树林、错落有致的小公园,一座整洁清新、温婉静美的小乡村呈现在眼前。
村内地面虽不见污水处理设施,但在“地下”早已形成污水输送管网,排污管道直连各户村民家中,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经管网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经处理后,再通过深度净化,变成一汪清水流出。
“这日子过得真舒坦。咱就说排放污水这事儿,厨房里有下水道,家里还安装了淋浴,就连厕所咱也跟楼房一样都是冲水式马桶,这真是太方便了!”五马村村民王建平十分感慨,曾经到了冬天路上污水横流到如今的街巷干净整洁、污水有地儿可去,对于村民而言,环境改变是幸福生活的起点。
五马村“美丽宜居”的蝶变,是古县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改善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为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补齐古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自2023年起,古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期工程,通过成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相关方案,明确年度任务,压实各镇、各部门攻坚任务。涉及北平镇、古阳镇、岳阳镇、三合镇、旧县镇的13个乡村已全部完成农村污水改造。
今年以来,古县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组织专班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开展洪安涧河综合治理、建成区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建成区北段河道防洪能力提升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全面整治区域水环境。截至今年10月,古县水质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2.54%,水质指标达到了有监测历史以来的最好水平,将生态环境保护答卷写在碧水中。
乌山变“新景” 遇见青山隐隐
透过井下的实时监控探头,一条宛如长龙的蜿蜒皮带,延伸到矸石仓;自动化梭车装岩机满载矸石,往来于回填区域;被回收的矸石又重新移位回到“故土”……这是山西古县金谷煤业有限公司的矸石返井回填的画面,整个过程安全高效,人员参与少,机械化程度高,效率令人惊叹。
近年来,金谷煤业在“挖”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挖”出了大量煤矸石。为此,该公司科学谋划、精心设计通过矸石返井充填,打通了制约瓶颈。“矸石返井回填”是该公司响应国家环保政策提出的重要目标举措,目的是通过矸石返井回填,从根本上解决矸石治理难题。
“现在通过煤矸石返井回填,既可减少矸石存放的征地费用,也能减少环保支出,可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该公司环保部部长候鹏伟表示,矸石返井充填开采工作面投产后,实现现有矸石大部分返井充填,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从传统粗放治理到科技创新治理,从煤矸石到没矸石,如今金谷煤业通过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安全、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11月26日,碧空如洗,记者走进位于古阳镇安吉村的管道梁矸石场,这里早已大变模样,在阳光照射下满目翠绿,高低错落的丘陵被绿植填满,每一寸土地都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在生态治理过程中,管道梁矸石场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布局,加快建设”的治理方针,高标准制定了煤矸石堆场治理方案。通过加固沟坡,上游建设防洪坝,下游构筑拦渣坝,底部修建引水涵洞;推平压实沟底,防止渗漏;逐层覆盖黄土,并反复压实防止自燃。
从乌金到绿金,经过土壤改良、护坡整形、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等过程,昔日的管道梁矸石场已实现治理区域土地的资源修复利用,复垦后植被覆盖度比自然原始地貌提高了数倍,治理后的矸石场共计绿化种植油松1758株,白皮松近3万株,播撒波斯菊混草籽面积超12万平方米,全面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
今年4月初,管道梁矸石场的生态恢复治理已通过封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美丽的环境再次诠释了“只有绿色发展的底色,才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古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和执着,勇啃硬骨头,按照“提升整治一批、标准规划一批、封场退出一批”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提升固废堆场整治标准。今年以来,高标准开展堆场整治,铺设截洪渠约5800米、导流渠约9700米、植树5万余棵,播撒草籽约20万平方米,全县23处矸石堆场已基本完成治理。在推进矸石堆场治理的同时,积极推动煤基固废综合利用、煤矸石井下回填等项目落地,拓宽消纳路径……一系列绿色生态研发和推广应用,有效打通了环保难点痛点堵点,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稳定。
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身边的环境也越来越好,这是古县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从生活宜居到生产转型,再到生态美丽,如今古县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加浓郁,更多绿地正在点染古岳的山川大地,一幅“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更高的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记者 祁 欣
图片除署名外由古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