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双机制”为抓手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以“红动隰州”为纽带
隰县:推动党员下沉一线 用服务暖民心
去年以来,隰县县委组织部坚持党建引领,以“四双机制”为抓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红动隰州”为纽带,推动党员下沉一线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在真情服务中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赢得了群众称赞。
以“四双机制”为抓手,赋能小区治理。该县紧扣“双报到、双服务、双包联、双评价”机制,依托“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县域62个单位、2019名在职党员到6个社区89个小区(片区)报到开展“四双”工作。报到单位指导小区(片区)全部成立“功能性”党支部,把报到党员、社区工作者、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党员负责同志吸收进支委会,指导业主委员会发挥职能作用,规范物业服务工作。
结合小区需求,报到单位与社区商定56个需求清单、48个资源清单、16个项目清单,推行“一听三议三公开”小区议事工作法,让小区事务由小区居民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结合每月听证会、主题党日活动,召开小区“两委”会议,采取会议协商、上门走访、线上说事等形式和支委会提议、“两委”会商议、业主会决议的方式讨论实施,充分引导小区居民参事、议事、决策。通过每月15日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及时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群众关注的事项点题公开方式,确保小区所有事项规范运作、全程透明,先后解决了小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300余件,极大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真情为民服务。该县探索党建引领“协商议事+群众自治+上门服务”的“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坚持干部下访听民声,社区党支部组织社区党员、居民党员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通过“拉家常”方式,入户宣传党的各项政策110余次,惠及辖区居民1200余人;推动社区党员每月下基层参加“圆桌会”,先后收集邻里纠纷、小区发展建议、社会治理意见等80余条,现场答疑解惑110余件(次)。坚持邻里说事解民忧,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党群服务站作为枢纽,由小区党支部牵头,运用“一听三议三公开”小区议事工作法,设立矛盾调解室,以公开透明、民主开放形式吸引小区居民主动畅所欲言、参与说事,成功化解各类矛盾50余件。坚持上门服务暖民心,聚焦“一老一小”和困难群众,社区党员结对包联空巢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法律宣传、政策咨询、答疑解惑等“敲门服务”80余人次,解决办理群众关心的维修水管、帮办代办等“关键小事”50余件,让居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家的温暖。
以“红动隰州”为纽带,赋能县域发展。该县围绕梨果示范县、生态康养地、区域中心城“三大目标”建设,扎实开展“红动隰州·真诚服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在梨果遭受罕见雹灾时,积极对接乡镇、村委,组成20余支、500余人的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受灾地区开展减灾抢收志愿服务活动,最大限度减少果农损失。在小西天景区爆火出圈的工作实践中,全县党员干部依托“党旗领航·文旅扬帆”党建品牌,以党委为单位,深入小西天景区开展志愿服务。2024年国庆期间,组织各乡镇、各单位轮班值守,招募200余名党员志愿者,为游客提供完善、安全的景区保障;62个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2000余名党员深入30个包联小区(片区)开展志愿服务,重点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倡导低碳出行、为游客提供主动服务。春节期间,22个党委、900余名党员放弃休假、轮岗值守,在游客咨询、问路、乘车、购物、游览等过程中提供帮助、热情推介,全面彰显了“文明有礼·厚道迎客”的隰县形象,让党旗在文旅服务保障一线高高飘扬。(刘磊)
党建赋能文旅产业“出圈出彩”
去年以来,作为《黑神话:悟空》名场面“既见未来,为何不拜”取景地的隰县小西天景区火爆出圈,成为国内外游客心向往之的热门打卡地。为更好地服务游客,隰县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党员全员上阵、返乡人才助力,以党建赋能文旅发展“破圈”生长,用真情赢得了各方美誉,真正让小县城与“流量经济”撞了个满怀。
领导干部带头,靠前指挥勇当先。隰县县委、县政府组建旅游保障指挥部,成立8个工作专班,建立县级领导小西天景区轮班值守服务机制,切实保障法定节假日小西天景区人数大幅增加的需求,并要求各乡镇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取消休假,一线值守。节日期间,隰县县政府每天组织各职能部门及乡镇负责人召开工作复盘会,旨在发现问题、优化服务。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带领党员志愿者坚守在各自分配区域,耐心为过往游客答疑解惑、投喂玉露香梨、表演节目。各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带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情投入,市场监管部门领导带领执法队对售卖商户的商品和称量器具进行检测,确保商品销售足斤足两;隰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负责人带领多名民警在小西天景区广场西北角执勤,保障每位游客安全。
党员全员上阵,真诚服务暖人心。该县落实“双报到双服务双包联双评价”机制,开展“红动隰州·真诚服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名党员志愿者多个节点做好宣传推介、维持秩序和疏导游客情绪、引流、服务保障、安全等相关工作;62个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2000余名党员深入全县30个小区(片区),采取设置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践诺等方式,带头在游客咨询、问路、乘车等过程中提供帮助,彰显“文明有礼·厚道迎客”隰县形象;“两企三新”党员奋勇担责,发挥业务专长和职能优势,积极承担文旅助游项目,非公党委先锋车队免费接送外地游客2000余人次、出车500余次。
返乡人才助力,回报桑梓竞作为。该县注重发挥返乡大学生作用,通过发布倡议书、录制宣传片、下发工作通知等,吸引了超过100名大学生踊跃报名。春节期间,小西天景区迎来人流高峰,返隰学子积极响应志愿服务号召,主动投身景区交通引导、秩序维护、购票咨询等工作第一线,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和青春风采,成为小西天“古韵年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返乡学子还积极参与扫雪清路、“隰囍好年·巳巳如意”小年夜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了解家乡发展变化,用实际行动为家乡添彩。(刘磊)
组织联建 服务提质 机制创新
“三聚焦”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去年以来,隰县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出发点,聚焦组织联建、服务提质、机制创新,不断延伸组织触角、创新服务载体,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聚焦组织联建,织密治理“一张网”。该县立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线,构建“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小区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划分202个基础网格,组建45个网格党小组,配备专职网格员82名、兼职网格员120名,实现治理触角全覆盖;同时,成立物业行业党委,指导开展“红色物业”创建,在百生苑小区试点酬金制管理,协调解决设施改造、环境整治等问题50余件。
聚焦服务提质,激活治理“一池水”。该县围绕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打造7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5个小区服务驿站,设置矛盾调解室、日间照料中心等功能区,开展政策咨询、健康义诊等“点单式”服务30余场,解决群众诉求200余件;以“红动隰州”七色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42个县直单位2019名党员下沉社区,开展环境整治、助老扶困等志愿服务120余次,实现群众“微心愿”80余个。
聚焦机制创新,拧成治理“一股绳”。该县针对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路面硬化等问题30余件;建立“网格+物业”联动机制,将物业人员纳入网格管理,开展安全巡查160余次,整改消防安全隐患24处;通过季度党建联席会,社区、小区党支部协商议事10余次,解决充电桩安装等群众难题30余件,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高鹏飞 窦忠豪)
龙泉镇
奏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四部曲”
隰县龙泉镇近年来着力构建“组织联建、网格联动、服务联心、治理联抓”工作机制,奏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四部曲”,实现了从“单兵作战、被动响应、行政推动”向“协同治理、主动服务、多元共治”转变。
谱好组织建设“前奏曲”,夯实治理根基。怡泽社区创新“三级组织联动”模式,构建“社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纵向组织体系,同步建立物业企业、社会组织等横向联合党支部3个;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亮身份、作表率”行动,组织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形成了“组织建在网格、党员沉在楼栋、服务送到家门”治理格局。
弹好网格治理“进行曲”,织密服务网络。龙泉镇打造“全要素网格”2.0版,将14个基础网格升级为“党建+综治+民生”复合型网格。创新“五步闭环”工作法(巡查发现—分级处置—跟踪督办—结果反馈—效果评估),建立“晨巡夜访”“民情速递”机制,网格员实时上传动态信息。今年以来,龙泉镇通过网格系统化解矛盾纠纷12起,消除安全隐患18处,实现90%问题在网格内解决。
奏响民生服务“协奏曲”,提升幸福指数。龙泉镇构建“立体化”服务体系,组建志愿服务队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昕水社区创新“三单制”服务模式,通过居民点单、党组织派单、党员接单,完成微心愿12个,开展主题活动3场,组建社区文体团队2支,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文化氛围。
唱好多元共治“交响曲”,凝聚治理合力。龙泉镇建立“1+3+N”协同机制(社区党委牵头,业委会、物业企业、社会组织协同,N个共建单位参与),与驻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落地“党群服务驿站”等项目。今年以来,紫川社区召开议事协商会8次,解决充电桩安装等民生问题37件,培育居民骨干8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王浩)
近日,隰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在县城鼓楼广场举办了护理科普活动周义诊宣传活动,现场为群众提供测血糖、量血压、健康咨询等服务,传递科学健康理念,助力全民健康。
郝微微 摄
“双报到”“双服务”“双包联”“双评价”
推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近年来,隰县深入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包联、双评价”工作,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下沉一线报道、延伸服务触角、凝聚共建共治力量,推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双报到”搭建党群“连心桥”。全县43个机关单位、2019名在职党员到6个社区43个小区报到,并指导小区全部成立“功能性”党支部,同步建成10个小区党群服务站;结合小区需求,推行“一听三议三公开”小区议事工作法,报到单位与社区商定需求清单69个、资源清单82个、项目清单79个,实现报到资源有效整合与高效利用。
“双服务”激活为民“动力源”。为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该县从驻区单位、企业、报到党员等群体中推选“红管家”,结合“红动隰州·真诚服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推出咨询服务、帮办代办等“红管家”服务,推行群众点单、组织派单、“红管家”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联动”模式,进一步满足居民需求,全县小区“红管家”累计接单130余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80余件。
“双包联”织密帮扶“保障网”。该县以社区需求为导向,实行县直机关单位“双包双联”制度(县直机关包村、包小区,领导联片、党员联户),县直单位结合驻地情况,包联60多个行政村、70个片区,为社区治理提供法律援助、民生资讯、物业管理等民生服务;20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根据居住单元楼,联户结对,实现结对包联全覆盖。
“双评价”筑牢工作“监督墙”。探索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小区开展服务的双向考核、监督、管理和评价反馈机制,对照报到在职党员日常表现,制定《党员在报到小区党支部积分管理账户》,定期收集整理社区、小区和居民反馈意见,综合考量,由社区党组织出具“考核评议反馈卡”,并将反馈意见作为年底评议党员的重要参考、机关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激励引导在职党员主动参与小区治理、参加志愿服务。(高鹏飞 窦忠豪)
寨子乡
“三个抓牢”建强基层党组织
寨子乡党委近年来持续在“三个抓牢”上下功夫,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根基。
抓牢组织基础,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寨子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依托支委会、党员大会、主题党日,传达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以学增智、以学促干,提升政治能力。按照“一村一策”,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包联制度,创建工作进度台账,持续督导跟进,确保责任压紧压实、任务落实落地。定期开展“三会一课”,通过组织党员讲“微党课”、观看党员教育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着力增强组织生活吸引力和实效性,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
抓牢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寨子乡围绕调优党员结构,加大从村级后备干部、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及外出经商返乡人员等群体中培养发展党员力度,将“坐等上门”变为主动发展,真正将各个领域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建立“外出学、在家比”培养机制,鼓励村干部积极参与外出观摩学习,进一步提升村干部能力和素质。
抓牢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带富优势。寨子乡积极探索“跨村联建”发展模式,鼓励各村通过“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路径,发挥经济强村带动作用,助力实现“各自为战”到“强村引领、弱村协同”转型。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形成支部领办、党员监督、群众参与运行模式,围绕苗圃种植、林下经济等方面,拓宽乡村增收渠道。打造特色产业,推行“文化+旅游”融合,将地质文化与农业、手工业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内涵。(陈志洲)
隰县:三聚焦为梨果产业提供“智动力”
近两年来,隰县以县域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人才培养、县校合作、作用发挥三个维度,积极为梨果产业发展提供“智动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聚焦人才培养,夯实梨果产业“储备池”。该县每年邀请来自高校智库、科研院所专家通过课堂式集中培训、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一对一”技术服务等方式,开展梨果培训1万余人次。今年召开的玉露香梨技术培训会,邀请山西农业大学杨盛、张晓宇、赵龙龙三位专家围绕《玉露香梨品质提升探索与实践》《玉露香梨果品贮藏保鲜技术》《梨园主要病虫害红褐色防控技术》等内容作了专题授课,讲座内容既具有理论性,又注重实操性,以科技之力服务农业重点产业发展,推动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隰县及周边县150位梨农参加了培训。打造“玉露香”果树工人才培育基地,累计培训果树职业技能人才3000余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聚焦县校合作,增加梨果产业“含新量”。该县依托县校合作平台,集聚产业发展科技要素,与山西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山西农业大学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研究院,在品种栽培、营销管理、存储加工等环节研发创新,为玉露香梨产业发展提供全流程支持服务。研究院紧密结合隰县玉露香梨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研究生培养和科研项目的实施,积极构建一个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团队成员已在玉露香梨果实品质调控、矮化砧木筛选及培育、梨抗黑星病生理及分子机制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柔性引进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孙勃和汤浩茹两位博士担任龙头企业隰县广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指导,先后提供线上、线下技术服务5次,开展现场果树培训1次。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来隰开展调研活动,以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为案例,探究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县域产业创新发展路径,不断夯实双方合作基础。
聚焦阶段需求,护航梨果产业“成长路”。玉露香梨产业发展研究院专家团队与隰县科技部门紧密合作,结合果农实际需求,提供玉露香梨园周年管理技术培训,同时通过田间调查、交流、培训班和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解决梨园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升果农的管理技术水平。为提升梨果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专门邀请江苏岚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智高节水科技有限公司、山西永丰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参加新技术推广会,就果园多功能机器人、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设备和梨果园有机肥技术,为梨农代表进行了现场推介和展示。山西省科技特派员、隰县职业中学高级生物教师成文星经常深入果园开展专题调研,耐心解答果农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指导建议。目前全县果农基本掌握了梨树高接换优、整形修剪、花果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等技术,能够独立管理玉露香梨新品系、新树形果园,全县优质果率增加20%,果园经济效益增加50%以上。(刘磊)
“三结合”
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效
隰县紧盯新时代党员教育新任务、新要求,近年来通过丰富教育内容、拓宽学习载体、注重学用转化等途径,进一步提升了党员教育管理质效。
“必学+选修”相结合,提升党员教育精度。该县以“四强”党支部创建为抓手,紧扣“落实首要政治任务”的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首课主课必修课,纳入各类党员教育培训教学计划,做到逢班必设、开班首讲。分级分类开展各领域党员集中培训,合理设置培训课程,针对农村党员,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等内容开展培训;针对社区党员,围绕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加强城市治理、服务社区群众等内容开展培训。
“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党员教育广度。该县结合不同党员群体培训需求,探索线下培训为主、线上培训为辅的培训模式,线下依托县委党校和基层党(工)委,聚焦能力提升,灵活采取集中培训、辅导讲座、“田间课题”等形式,推动党员教育走深走实。针对年老体弱党员和流动党员实际,开展“送学”上门80余次,通过微信群向流动党员推送学习教育知识、党的创新理论、时事新闻等相关学习资料140余条。采取“指尖触动”填补党员“碎片时间”,依托“共产党员网”“山西组工网”“隰州先锋”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持续丰富党员教育内容资源。
“实践+服务”相结合,提高党员教育温度。该县牢牢把握学习成果转化这一党员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助力党员教育快速“升温”。为承接“悟空热”带来的“泼天富贵”,解决文旅服务行业承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组织全县62个党支部2000余名党员深入小西天景区、高速路口等为游客答疑解惑、提供服务,有力推动小西天景区口碑从“差评”转“好评”。持续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包联、双评价”机制,组织各机关事业单位2000余名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聚集社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志愿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余个。(崔靖忠)
“三维发力”
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便利
近年来,隰县从提升便民服务精度、协同治理效能、信息交互效率“三维发力”,持续提升社区便民服务能力,让居民享受到更贴心、更便捷服务。
精准对接需求,提升便民服务精度。该县通过走访入户、板凳会、围桌座谈会等多样化沟通方式,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线上依托社区便民服务微信群,收集、处理居民反馈的邻里纠纷、停车难、环境乱等事项10余件;线下利用“入户听心声”等形式走访30余次,及时了解孤寡、老弱等特殊群体需求,提供送诊上门、代缴水电费等定制化服务10余次,有效提升了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
搭建议事平台,提升协同治理效能。该县积极搭建多方沟通平台,社区联合物业公司、业委会、居民代表,按需召开“四位一体”联席会议,聚焦小区电车充电难、文娱配套设施建设等群众关切的难题共商对策,开展规划小区停车位、清理整顿垃圾分类投放点等民生类行动8次,组织环境整治、爱心送温暖等志愿活动10余场,惠及居民群众200余人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全渠道信息发布,提升服务协同效率。该县完善社区信息发布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在社区公告栏、线上微信群平台同步推送政策解读等信息100余次,确保居民及时知晓社区动态;充分运用快速响应机制,通过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微信群等,处理辖区居民反馈的外立下水管堵塞、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20余次,将问题解决时效缩短至24小时之内,有效改善了小区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吕知霞)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