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理念 奋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

2025-07-26 09:08: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理念 奋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

侯马市委书记吴勇带队赴四川、安徽考察文旅发展和博物馆建设工作

吴勇一行参观安徽合肥楚文化博物馆

  近日,侯马市委书记吴勇率队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安徽合肥楚文化博物馆、武王墩等地,考察学习文旅发展和博物馆建设工作。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开拓思维、放大视野,深度挖掘晋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晋国文化和盟誓文化品牌,做深做实文旅融合这篇文章,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王林、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程昊先后陪同参观,侯马市领导郝文盛、郭建伟、梁效杰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同考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也是四川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考古发现,被评选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三星堆遗址共同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安徽合肥楚文化博物馆位于寿县,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寿县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县级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设有《安徽楚文化》《寿县文明史》基本陈列与《寿春寿文化》专题陈列,通过丰富文物与数字化展陈,全方位展现楚文化魅力。

  武王墩位于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三和镇徐洼村,是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大型墓地。陵园面积近150万平方米,内有车马坑、陪葬墓等。截至2024年5月,已提取文物3000多件(组),包含大量漆木生活器、车马兵器、玉器、卜甲等,种类包罗万象,为了解楚国物质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

  在参观过程中,吴勇一行认真听取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关于金沙遗址、楚文化博物馆、武王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文物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详细介绍,深入了解了博物馆在展览陈列、文创开发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

  吴勇强调,金沙遗址博物馆、楚文化博物馆、武王墩将考古遗址保护、文化传承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其经验对侯马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要以此次参观学习为契机,认真借鉴先进理念与成功经验,充分挖掘侯马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深入挖掘、提炼其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

  吴勇强调,侯马市要按照临汾市委打造“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部署要求,积极学习借鉴优秀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加快推进晋文化考古遗址保护开发与博物馆建设,深入研究并挖掘晋文化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好地发挥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要认真梳理此次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感,立足实际,做好长远规划,明晰功能定位,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提升晋国遗址·盟誓遗址保护展示项目承载展示文物的功能,统筹规划好功能布局,通过运用现代技术表现手法,精心布局,让标志性建筑、古代场景、体验场所能充分体现侯马市特色文化、展现历史场景,使盟书博物馆建设和城市发展相得益彰,更加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


一以贯之抓招商 久久为功促发展

侯马市召开招商引资推进会

  7月22日,侯马市召开招商引资推进会,总结上半年以来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分析当前招商引资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侯马市委副书记、市长尹明星出席会议并讲话。侯马市领导安危、白永明、张春生、迪磊、李晶晶、赵建成,以及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侯马市副市长迪磊主持会议。

  会上,侯马市项目推进中心通报该市招商引资情况,并就做好全年招商引资工作进行表态发言;侯马经济开发区、侯马市工科局、高村乡作典型发言;侯马市教体局、民政局、张村街道、路西街道发言。尹明星对“比拼晾晒”结果进行了全面点评,鼓舞先进,激励后进。

  尹明星强调,当前侯马市正处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关键时期,各级各部门必须将招商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以贯之抓招商,久久为功促发展,以超常的拼劲抢占先机,以过硬的作风攻克难关,全力以赴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为侯马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注入强劲动能。

  尹明星要求,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强化辅导手册作用,相关部门要精心编制并完善招商引资辅导手册,为潜在投资者提供全面、准确、易懂的投资指南,为部门提供详细、操作性强的招商指导。要强化主要领导干部主阵地作用,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动态,围绕侯马市主导产业,深入开展产业研究,精选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领域,聚焦经济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地等重点区域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要强化包联服务,建立健全项目包联服务机制,对每一个招商引资项目,从洽谈到签约落地、再到建设运营,提供全程跟踪服务。要强化奖惩兑现,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商引资奖惩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参与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守土尽责 持续用力 全方位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

——侯马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治理纪实

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水质改善工程

汾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前

汾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

  侯马市位于山西省南部,汾河、浍河贯通全域,境内设有汾河上平望和浍河小韩村两个国考断面,是汾河入黄河的重要节点。近年来,侯马市委、市政府以推进督察整改为契机,按照省委、省政府“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总体部署,科学谋划、系统实施,推动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流域治理等10项工程,全方位、全地域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打通水源动脉,实现“水量丰起来”

  侯马市认真落实“四水四定”刚性约束,坚持保障生态水、用好再生水、多渠道补水,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在丰富水资源上持续用力。

  保障生态水。在侯马市境内,汾河是界河,水量较为丰富;浍河是内河,属雨源型河流、季节性明显,但常年处于断流状态。为解决浍河断流问题,2021年以来,侯马市充分利用汾河、曲沃浍河一库、襄汾七一水库等水源,累计向浍河补水2500万立方米,保障了浍河生态基流和沿岸农业灌溉。

  用好再生水。侯马市实施政通污水处理厂提质达标及中水回用工程,铺设21公里再生水管网,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城市绿化等,促进循环利用,推动再生水回用率提升28.4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该工程还为侯马市热电厂提供再生水133万立方米,有效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多渠道补水。侯马市加快推进黄河补水工程,禹门口东扩引黄工程管道已铺设至侯马市,引入100万立方米黄河水用于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大力实施推进汾西灌区龙子祠泉水供水水源置换及北庄地表水厂工程,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21%,建设完毕后,可将近1500万立方米龙子祠泉水跨3县(市、区)引入侯马市,置换地下水近1000万立方米。

  拧紧治污链条,实现“水质好起来”

  侯马市紧盯“源头、中段、末端”治理链条,推动城市污水、工业污水、农村污水“三水同治”,持续改善流域水质,境内两个国考断面水质从2021年的Ⅳ类,提升到目前稳定达到Ⅲ类。

  强化“源头治理”。为切实提升城市污水治理水平,侯马市谋划实施4个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涉及23条道路,新建42.4公里雨水管道,实现雨污水“各行其道”,从源头切断面源污染入河通道。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站分散、后期运行维护费用高等问题,坚持“一村一策”“远近结合”,实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远郊集中建站、近郊直接纳管,加快实现农村污水处理全域覆盖。截至目前,68个村已有64个完成生活污水治理,8处黑臭水体得到全面治理,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中段发力”。侯马市牢牢抓住污水治理的“中段环节”,大力实施污水处理提质达标工程,通过污水处理厂扩容,分阶段将污水处理规模从2万立方米/日提升至4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已满足城乡污水每年1400万立方米的处理需求。针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问题,实施浍南产业园污水处理工程和香邑产业园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通过新建日处理能力1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和6.6公里的排水管网等工程,提升工业废水净化处理功能,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末端增效”。为切实解决汛期污水溢流问题,持续改善浍河侯马段下游水质,侯马市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水质改善工程,通过打造107亩的复合潜流湿地,大力削减各种污染物,可实现每日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4万余立方米,不断提升浍河水质,改善生态环境。

  涵养生态根基,实现“风光美起来”

  汾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侯马市21公里,涵养“一河碧波、两岸锦绣”的绿色生态,是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重要屏障。侯马市以生态优先为导向,全力推进汾河流域综合治理,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按下“加速键”。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侯马市坚持“管建结合、系统施治”。一方面,多元强“管”。持续开展“清四乱”“取用水管理”等专项行动,全面净化水域空间;开展汾河沿线6个入河排污口集中整治,实施侯北工业园区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提标改造工程,2023年以来,汾河上平望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另一方面,精心施“建”。遵循生态治理要求,实施两岸生态廊道建设,通过科学配置乔灌木、地被绿植,完成13.8公里生态廊道绿化,构建多层次植被防护体系;综合运用湿地净化、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技术,开展3.8万平方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系统提升河道自净能力与水土保持功能,有效改善汾河沿岸生态环境。


上马街道:村企联建共发展 凝心聚力促振兴

程村金牧蛋鸡养殖场

  “鸡蛋成为村民增收的‘金豆子’、乡村振兴的‘催化剂’……”近年来,侯马市上马街道按照“政府引导、村企联建、链条延伸、利益共享”的思路,程村金牧蛋鸡二期养殖扩建项目破土而出、拔节生长,走出了“支部强引领、企业有作为、农户得实惠”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

  整合资源,联建赋能汇聚新合力。上马街道整合特色资源、闲置土地等,充分盘活程村土地资源,积极对接宝鸡塬林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撬动社会资本8000万余元,启动金牧蛋鸡二期工程扩建项目。采取“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利用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精准“滴灌”,购置自动化生产线核心设备,为产业兴旺打下坚实的硬件根基。

  链式效应,一颗鸡蛋带动万亩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上马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引导企业优先采购村民种植的优质玉米,为当地玉米种植户带来了期盼。而产业链的延伸并未止步于此,养殖场内每日产出的大量粪污,可经科学处理后变身为富含养分的优质有机肥。这些“黑黄金”被源源不断送往周边的果园、菜地滋养土地,这一举措催生了有机肥料加工产业的新芽。从玉米种植到饲料加工,从蛋鸡养殖到粪污资源化利用,广阔的田野里奏响了产业融合的交响曲。

  普惠之果,振兴路上一个都不少。村集体以设备入股,企业负责全流程运营管理,每年定期分红,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真正实现了村企合作、共建共赢。村集体富起来了,村民腰包也要鼓起来,该项目可创造2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对脱贫户、困难群众等实行“登记-培训-上岗”一条龙服务,让村民在家门口变身为“产业工人”,真正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一颗颗鸡蛋是村民增收的“金豆子”,更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下一步,上马街道将在侯马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村企联建”发展模式,逐步实现“村村有共建、企业有效益、发展有质效、群众有实惠”的美好愿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侯马市市府北巷社区——

“暖阳食堂”升腾社区幸福烟火气

“暖阳食堂”内的温馨场面

  侯马市路东街道办事处市府北巷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食堂飘出阵阵饭香,阳光透过明净的玻璃窗洒进来,将食堂照得亮堂堂的。打饭窗口前,老人们有序排着队,碗盘碰撞声、汤品沸腾声、含笑寒暄声奏出温馨幸福的交响乐,如今,“暖阳食堂”升腾起了社区幸福的“烟火气”。

  社区食堂的“家”味道

  市府北巷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于2018年9月建成,位于侯马市程王路,占地800平方米,设有食堂、爸妈休息室、书画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深得居民喜爱。特别是在社区食堂,可以吃到营养可口、价格低廉、花样众多的饭菜,大家亲切地称这里为“暖阳食堂”。

  “以前一个人吃饭总凑合,现在在社区食堂顿顿能吃到热乎饭,还能和老姐妹唠嗑。”80岁的刘奶奶捧着热腾腾的包子笑着说。

  社区食堂没有华丽的装潢,但每天不重样的可口饭菜,“家”的味道,让老人们身暖心更暖。

  味美价廉的“暖心饭”

  “3元吃饱,5元吃好”。日间照料中心筹备初期,路东街道办事处、市府北巷社区根据社区及周边老年人人数相对较多、居住集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次集体研讨,确定了“两大一小一直接”的运营模式,大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场地建设、食堂厨房设备的购置,小到老年人就餐时使用的餐具,均按照老年人就餐标准进行统一安排、购置,第三方运营团队可直接入驻。通过公办民营、扩大服务人群及减免费用的运营模式,不仅第三方运营商能够实现盈利,同时还确保了老年人在日间照料中心享受暖心服务。市府北巷社区及周边65岁以上老人可在社区食堂办理“夕阳红”老年卡,以低于社会平均价格用餐,居民对这一运营模式纷纷竖起了拇指。

  邻里和谐的“爱”陪伴

  正午的社区食堂人声鼎沸,然而这里其他时候也热闹非凡。会拉二胡的董师傅组了个“夕阳红乐队”,吃完午饭在社区二楼文体活动室就来一段,“饭后一支烟”变成了“饭后一场戏”;独居的孙奶奶在这里学会了包饺子,成了食堂的“面点师傅”;“饭桌调解员”不断涌现,谁家闹了矛盾,吃着饭就被大伙儿劝开了。

  每逢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市府北巷社区都会邀请辖区网格员、离退休老党员、居民代表等欢聚一堂。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畅聊社区的新变化,津津有味地品尝每道菜品,邻里之间有说有笑,你给我夹块鸡肉,我给你盛个饺子,每一口饭菜都饱含着邻里间的深情厚谊,席间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和邻里情。

  食堂背后的“大”温暖

  市府北巷社区坚持以“党建+孝老敬老服务”为抓手,通过“社区合伙人”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社区联结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发挥离退休干部及在册党员和在职党员的积极性,为辖区群众提供多元化服务,使得日间照料中心成为社区老年人的温馨家园。

  文体活动室琴声环绕、图书阅览室书香四溢、“暖阳食堂”饭菜飘香、多功能室歌声飞扬,日间照料中心成为社区居民的幸福家园和健康乐园;整合各类资源,组建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困难群体、特殊人群开展义诊、理发、水电维修等免费服务,做到困难有人帮、有呼必有应。

  “以前总觉得养老院才是归宿,现在发现,最好的养老就在家门口。”72岁的陈大爷说。这个没有智能设备、没有豪华装修的食堂,把“一日三餐”做成了居民们晚年最踏实的依赖。

  夕阳西下,“暖阳食堂”又飘出了阵阵饭香。热乎乎的饭菜、唠不完的家常,和那句最朴实的“明天还来啊!”绘就了市府北巷社区“老有所养”烟火气十足的模样。(宋颖)


紫金山下药香浓 文旅融合绘新篇

  春赏连翘花海,夏享登山之乐,秋品药茶清香,冬观雪映梯田。近年来,侯马市凤城乡作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乡镇,依托区位优势、文化与生态资源,锚定“金山浍水 和美凤城”发展目标,精心构建“一带双区四基地”产业布局。在柳河村,一条蜿蜒的登山步道与千亩连翘种植基地正演绎着山水为媒、产业筑基、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故事。

  登山步道项目:

  绿水青山的“金丝带”

  该项目规划建设的登山步道起于柳河村张家山森林检查站,终于柳河村西峰土塔。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一期投资1000万元,建设5.37公里健身步道;二期投资1000万元,建设指示标识牌、休息平台、防护设施、照明与警示、公共卫生间、小型服务站等健身步道基础配套设施。目前,已落实资金1000万元,该项目一期已进入招投标前期准备阶段。

  千亩连翘项目:

  乡村振兴的“黄金路”

  该项目侯马市总投资5060万元,分两年实施。依托紫金山自然资源优势,在现有100亩连翘种植基础上,沿登山步道周边扩大种植规模至千亩,进行梯田化改造、梯田田间路、药材种植等工程建设,配置传感器和无人机巡检功能接入中药材全产业链数字平台,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提升。目前,该项目正在加紧完成初设。

  生态康养:

  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

  凤城乡将充分放大两大项目的协同效应,依托千亩连翘和全民健身步道资源,以柳河村为核心,深度融合中医药文化、自然生态与健康养生,通过建设理疗馆、药膳馆、民宿集群等,提供“自然疗愈+专业康养”的闭环体验,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养生和休闲度假需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就业增收!

  文图除署名外由侯马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