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泉一磨兴产业 “金襄陵”谱富民曲
——襄汾县襄陵镇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纪实
无菌车间
包装精美
高速灌装
装车出库
实力厂家
低温慢磨
生态绿色
筋道可口
健康营养
“一井泉”水源地全景图
临汾新闻网讯 在襄汾县襄陵镇“金襄陵”品牌的璀璨星河中,两颗新星正迸发出耀眼光芒——井头村的“一井泉”矿泉水和“金碾子”石磨面粉,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成为区域特色产业的新标杆。不到半年时间,“一井泉”不仅拿下SC认证,更创下40万瓶的销售佳绩;而采用古法石磨工艺的“金碾子”黑小麦面粉,则在电商平台掀起“寻味乡愁”“追忆童年”的热潮,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
这两颗产业新星的崛起,生动诠释了“金襄陵”品牌矩阵的创新活力。它们既延续了富硒鸡蛋、生态大米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品质基因,又以差异化定位开辟了新赛道——“一井泉”瞄准健康饮水市场,“金碾子”黑小麦石磨面粉主打传统工艺、“生态健康”价值,赋予“金襄陵”品牌更深内涵。
如今,井头村的一汪清泉和一台石磨,带动了本村集体经济壮大和村民就业增收。从水源保护到精深加工,从传统工艺到现代营销,这两个特色产业的成功探索,正在为襄陵镇打造“一村一品”的乡村振兴新格局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一井泉” 源源活水润桑梓
在井头村,一股清冽的甘泉正悄然改变着这个村庄的命运。2024年,井头村村委会申请70万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与襄汾县百泉饮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天然矿泉水项目,不足一年时间,这个名为“一井泉”的矿泉水品牌不仅成功打入市场,更成为带动村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
7月30日,记者走进占地5.4亩的现代化厂房,三条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300桶/h的18.9L循环桶装水线、2400瓶/h的瓶装水线、300桶/h的5L-10L一次性桶装水线有序作业,工人们熟练地操作设备,清澈的泉水经过多层过滤后注入包装容器。
这里的水源来自480米深的玄武岩裂隙层,经检测锶含量高达0.22mg/L,是难得的优质矿泉水源。“我们村这口井的水质能与市面知名天然矿物质水品牌相媲美。”村党支部副书记、企业负责人韩东民骄傲地说。今年3月,“一井泉”顺利取得SC食品安全认证,目前正在申报“襄汾特产名录”。
这股清泉的“流量”正在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截至今年7月底,“一井泉”水系列累计销量40万瓶;通过与尧都区、襄汾两家代理商合作,循环桶装水销售突破5000桶。更令人惊喜的是定制化服务带来的新机遇——企业宣传用水等订单接连不断,陶寺博物馆年需8万瓶的定制合作已进入最后洽谈阶段,万达悦华酒店提出的24个临汾著名景点联名款也正在设计中。“我们的优势就是既能保证水质,又能满足个性化需求。”该公司区域销售经理郎枫介绍。
每天,63岁的杨伯文都会准时来到水厂上班。曾经在外地打工的他,如今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岁数大了既要照顾老人,还得有活计贴补家用,现在厂里每月开3000多元的工资,顾家工作两不误。”像杨伯文这样的村民有十余个,26岁的宋慧倩更是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以前觉得农村留不住年轻人,现在发现家乡一样有发展机会。”目前水厂提供10个固定岗位和5个临时岗位,旺季时用工量可达30人,让村民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
这股清泉流淌的不仅是商机,更是一份社会责任。今年中高考期间,“一井泉”向各考点捐赠1.2万瓶矿泉水;炎炎夏日,又为执勤交警和消夏晚会送去5000瓶清凉。“我们用的都是村里的资源,回馈社会是应该的。”韩东民的话道出了企业的初心。在分红机制上,项目采取“固定分红+公益反哺”模式,每年2.8万元的分红中,1.4万元专门用于全镇脱贫户、监测户帮扶,惠及12个家庭,剩余部分充实村集体经济。
“这个项目最大的意义是让村干部和村民看到了农村产业发展的希望。”襄陵镇副镇长谢丽娟感慨。如今在井头村,村委会正筹划开发泡茶专用水等新产品,同时积极对接酒店、电商等销售平台。那股从玄武岩层涌出的清泉,正在书写更多可能——它既是瓶中的甘甜饮品,更是浇灌乡村振兴梦想的源头活水。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每一滴泉水都在诉说着一个村庄的蜕变故事。
“金碾子” 麦香四溢富民生
在井头村的唐龙槐面粉加工厂,轰隆隆的机器声里,一台台厚重的石磨正缓缓转动。一粒粒饱满的黑小麦在石磨的低吟中被研磨成绵柔的面粉,浓郁的麦香扑面而来,瞬间把人拉回了记忆中的乡村岁月。这个看似传统的加工车间,正悄然推动着当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作为传统的粮食主产区,井头村拥有1900亩优质耕地。去年,韩东民带头先行先试开始了一场农业变革——试种特色黑小麦。“黑小麦不仅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也好,但选对品种很关键,有了效益带动村民跟着干才有说服力。”韩东民说。经过反复考察比较,他们最终选定了出面率高、品质稳定的优质品种,试种成功后,村里配套建设了石磨面粉加工厂,依托“金襄陵”品牌,突出石磨面粉的特色,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
在面粉加工车间,一台台重达2000斤的石磨正以每分钟20转的低速运转。韩东民抓起一把刚磨好的面粉,轻轻捻动,细腻的粉末从指间滑落。“现在市面上大多数面粉都是高速机械研磨的,温度高,营养流失多。”他解释道,“我们的石磨低速冷加工,麦粒不会发热,蛋白质、胡萝卜素这些营养成分都能完整保留。”每一粒小麦都要经过18遍研磨,确保面粉细腻均匀。
“好面粉首先要有好麦子,好麦子离不开好土壤。”谢丽娟介绍,为确保原料品质,村委会与村内种植大户签订种植管护协议,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制定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聘请农技人员全程指导种植,用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效提升了土壤肥力,为“好麦子”奠定基础。
面粉加工后的麦麸也没有浪费,被制成饲料供应给附近养殖场。“从种植到加工,我们尽量做到‘吃干榨净’。”谢丽娟说,“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形成了绿色农业的闭环模式。”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井头村的农业走上了生态优先的良性发展道路。
“现在很多人都在寻找小时候的味道,传统石磨面粉成了稀罕物。”韩东民说。为了让更多人吃上健康的面粉,“金襄陵”品牌创新营销模式,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店铺,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展示石磨面粉的制作过程。
“我们直播时,很多网友都好奇石磨是怎么工作的。”谢丽娟说,“直播团队就带他们‘云参观’车间,讲解低速研磨的优势。”这种透明化的生产方式,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线上订单式销售既保证了面粉的新鲜度,也让这个乡村品牌走向了全国市场。不少顾客反馈:“这面粉蒸出来的馒头,就是记忆中的味道!”
眼下,井头村正谋划着更大的发展蓝图。“除了基础面粉,我们计划开发黑小麦挂面、馒头等深加工产品。”韩东民透露。更令人期待的是,村里还准备结合石磨工艺,打造农耕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磨面、做馒头等传统农事活动,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关键要有产业支撑。”韩东民望着车间里忙碌的景象,眼中充满希望,“我们要让黑小麦石磨面粉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成为井头村的文化符号,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在这个机械化的时代,井头村用最传统的工艺,磨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金襄陵” 品牌矩阵共崛起
采访当天,记者还走进襄陵镇许留村的蛋鸡养殖基地,一排排现代化鸡舍整齐排列,自动化喂料系统精准运转,一枚枚新鲜的富硒鸡蛋通过传送带进入包装车间,准备发往分销点。
更为可喜的是,今年3月份,一家投资1.5亿的金襄鸣蛋鸡智慧养殖示范基地创建项目落地齐村,正开工在建,该项目占地132亩,采用国际先进的智能化管理系统,预计年产优质富硒鸡蛋2.5万吨,年销售额可达2亿元。
谢丽娟激动地介绍,这个集自动化、数字化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项目,不仅能带动周边200余农户就业,更能让“金襄陵”富硒蛋的品牌价值得到显著提升。
在富硒蛋产业链的带动下,当地养殖业正向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该企业研发的特殊日粮配方,使鸡蛋硒含量达到国家标准的三倍,产品也将进入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谢丽娟介绍,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每枚鸡蛋都可追溯其生产全过程。
襄汾县委常委、襄陵镇党委书记栗军说:“襄陵镇素有‘金襄陵’之美誉,全镇耕地面积3.9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达2万余亩。近年来,我们立足资源禀赋,以打造‘金襄陵’区域公用品牌为抓手,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品牌农业的发展正在全镇多点开花。在屯李村的水稻种植基地,连片的稻田泛起绿色波浪。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这里已经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我们的大米采用生态种植方式,品质有保障,现在每斤能卖到10元。”大米种植户吕瑞峰笑着说。
而在东街村的“金襄陵·金馓子”加工厂,十几名妇女正在一起说说笑笑地搓馓子、做“车轮子”。“手工搓制的馓子是我们襄陵镇的特色小吃,我们做了25年馓子,坚持纯手工搓制,油不复炸,制作的馓子香、酥、脆,逢年过节的时候还得排队预订呢!”尖尖塔食品加工厂负责人孙瑞红介绍,这一品牌产品已成为当地特色伴手礼。目前,东街村村委会正在筹备开办东街村食品加工厂,即生产馓子、“车轮子”等襄陵本地特色小吃,也定制馒头、花馍等大众产品,是襄陵镇乡村产业振兴之路上的又一重要实践。
为了让“金襄陵”品牌走得更远,襄陵镇党委、镇政府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我们的富硒鸡蛋、生态大米、黑小麦面粉都很受欢迎,经常一上架就被抢空。”主播吴雷笑着说。该镇借助景村直播基地培训100多名“新农人”主播,帮助农户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同时,与电商平台合作,商品上架京东商城“中国特产·襄汾馆”,在抖音开通“三农”服务直播间,让特色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
如今的襄陵镇,产业兴旺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传统农业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乡土资源焕发品牌增值的活力,集体经济与农民增收同频共振。
从井头村的天然矿泉水到传统石磨面粉,从智慧养殖的富硒鸡蛋到生态种植的优质大米,特色产业矩阵已然成型。这些扎根乡土、面向市场的创新实践,既传承了农耕文明精髓,又赋予了现代农业新内涵。未来,襄陵镇将继续深化“金襄陵”品牌建设,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记者 祁 欣
责任编辑:畅任杰